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物科学发布时间:2013-10-25浏览:次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黄土高原东部,全省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原台地占19.7%,气象为温带大陆性季风带,雨水集中在冬季,年均匀约380 600毫米,无霜期在120—220天之间,十年九春旱。明清时代山西虽是农业区,但天然条件对比差。而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随着社会的革新,传统的农业消费,经过全省农夫的辛苦尽力,在消费方式上也在一直变更。本节试就明清时代山西农业的消费方式作一讨论。
一、农业耕作技巧的改良与进步
明清时代的山西农夫针对山西省各个地域的天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特征,对农业耕作技巧尽力进行了改良和进步。明人吕坤说:“沁水农政,令人起舞。大端多粪少苗,熟锄多耕,壅本有法,去冗无差而已。其粟穗长可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粪多力勤,八口饶养”,①因而吕坤得出论断:“膏田一亩,胜薄田十倍;精田一亩,胜荒田一倍”②。由上可见,明代的山西农夫对种田已有一套对比成熟的方式,并特殊注重粪肥和勤锄,这样地步的收成,将比薄田多10倍。同时,对籽种的培养也非常注重。如雍正《山西通志》载:汾州(汾阳)以北,早谷有一窝蜂、关东黄,夏谷有四根齐、六根齐、九根齐、枰杆黄、老来白、临秋变等。汾州(汾阳)以南,早谷有马拖韁、白老汉、竹叶青;晚谷有潞州黄、一把箭。早谷以60日为率,宜旱田;晚谷以120日为率,宜水田。潞州黄一种,早种则晚收,晚种则早收,水旱田皆宜。
由清人祁隽藻著,成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的《马首农言》,则具体总结了以寿阳县为代表的山西农业耕作技巧。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祁氏指出:谷,多在去年豆田种之,亦有种于黍田者,亦有复种者。未种之前,应耕一次,耙二次,且以多为贵。黑豆,多在去年谷田或黍田种之,与春麦同法。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其田秋耕者为上,春耕者次之,犁深二寸,耙一次,谷雨后种之。小豆,种法与黑豆同。大小豌豆、扁豆,与种春麦同时,皆系夏田,红豆不拘迟早,锄忌午日。绿豆与种小豆同时,宜午锄,若锄遇阴雨,多生旱虫。荞麦,多在本年麦田种之,有先耕后以耧种之,耕宜深二寸,耧深止一寸,种毕耙之,有和粪点者,耕止寸余深。油麦,多于去年黑豆田、瓜田种之,性喜湿布种之法。在耕作技巧方面,祁隽藻说:犁之浅深有法,欲微深,则向前稍送之;欲微浅,则向后稍抹之;欲大深,则将上木贯打紧,下木贯打松;欲大浅,则反是。粪宜早运田中,不可迟延,三冬有暇即日运之,得空日即至新春运之,田在河外,尤宜早运,冻解路淖,人力车力,均难施之,运毕须于田中椎碎。凡犁田,深不过六寸,浅不过寸半,山田四寸为中,河地秋三寸春二寸半,秋犁较春犁深五分或一寸。在农业工具方面,祁隽藻说:犁,耕田器也。耒耝,曰犁耙,所以散坺去芟,渠疏之义也。凡耕然后有耙。碌碡,北方以石,南人以木。耙然后碌碡焉。耧车,下种器也。镢,田器也。锸,锹也。所以开渠者。长铲,踏田器也。铁锨,惟宜土工。铧,锸粪,起土者也。铲开生地,铧耕熟地。北方多用铧,北方多用铲。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耨,除草器也。《马首农言》还收集了不少农谚,如“谷雨耩山坡”;“小满种胡麻,到
秋只开花”;“麦望四月雨,立夏不种黑(豆)”;“四月四麦挑旗,五月端午麦秀齐”;“三月黑豆四月米”;“四月八,冻煞黑豆荚”;“芒种急种黍,夏至也不迟”;“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夏至日得雨,一点值千金”;“五月小,一定好,五月大,一定怕”;“伏里无雨,谷里无米”;“头伏搂,满罐油,二伏搂,半罐油,三伏搂,没来油”;“头伏萝卜末伏菜”;“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谷儿挂黄头,全凭锄一锄”;“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耕三耙四锄五遍,八米二糠再没变”;“小豆犁浅,不如不点”;“庄稼黑豆,十年九得”;“小满前后,安瓜点豆”等,这些农谚正是现代山西农业耕作技巧经历的结晶。
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
山西引进各种新的农作物和园艺作物品种,从来有之,而尤以明清时代较多。例如:
马铃薯,俗称土豆,又名阳芋、山芋、地瓜、山药蛋。马铃薯在南美洲有悠长的历史,明末辗转传到中国。吴其濬《动物名实图考》称:“阳芋,黔、滇有之。……山西种之为田,俗称山药蛋”。按《动物名实通考》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作者吴其濬曾任山西巡抚。解释马铃薯至迟在18世纪末以前已经传人山西,而且开展很快,清季“植尤广,边县认为粮”③。
玉蜀黍,通称玉米,又名苞谷、玉秫、玉茭、玉麦。农史学家大多认为美洲是玉蜀黍的原产地。玉蜀黍约明代传到川陕两湖,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传到山西④。在康熙《河津县志》卷3就有对于玉麦的记录。道光以后,玉蜀黍在山西“凡山田皆种之”。光绪《五台新志》卷2载:五台县“黍稷之外多玉茭”。
棉花,大概元末明初被引进山西种植。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载:“山西都司布五十万匹,棉花十五万斤,以本布政司所征给之”。解释事先的山西,已有办纳棉布、棉花之才能。山西产棉之地,在汾水河谷地域。明万历年间(1573—1620)曾任山西巡抚的吕坤说:沁水“有一亩木棉,可摘七八百斤”⑤。大抵明中叶以来,麻类品才逐步被棉织品所代替,所以崇祯《山西通志》卷7载:平阳府(临汾)“木棉衣被多方”。入清以后,棉花的种植面积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张。
烟草,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日本传于福建漳州。明末,山西曲沃人张士英自闽携种归,初在曲沃,起初晋中、晋东南亦种之,“明季民穷,赖此少有起色”。⑥
西番柿,即西红柿、番茄,原产南美洲,16世纪初传到欧洲。康熙《保德州志》卷3有西番柿的记录,但归花属类,能够是一种家养番茄,至少是仅供欣赏,非食用品。雍正《泽州府志》载:“西番柿似柿而小,木本,蔓生,味涩”。山西把西番柿作为园艺蔬菜作物来栽培,大概是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
辣椒,又称番椒,原产地在南美洲,明末辗转传到中国。康熙《保德州志》卷3载有辣角子,由此看来,山西至迟在清初已经栽种辣椒。
甘薯,又名红薯,原产中美洲,16世纪时西班牙人移植于吕宋,尔后由吕宋输出我国⑦。清乾隆年间,晋南谷地已引人种植⑧。
落花生,约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前传人中国⑨。沁水县东大村庄有教花生感德碑。碑文记录着东大村庄人赵家常,清咸丰年间贸易于宁陵(一说在河南,一说在安徽),引进种花生技巧,并疏导村庄人效种,获利甚厚,由此而致小康者数十家。沁河两岸的河
湾处,土质相宜于种花生。迄今上自治水,下至潘庄,凡种花生者,都是赵家常引种的连续。⑩ 三、就地取材的农作物区域散布与格式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样,南北中气象差别很大。明清时代的山西农夫依据本地天然条件的特征,就地取材、因时制宜,逐步造成山西农作物区域的散布与格式。大抵山西境内农作物区域有如下7品种型:
1、晋南盆地一年两熟地带。这里地势低平,气象潮湿,降水量较大,有数千年的农耕历史,农业较兴旺,重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梁、谷子、薯类、豆类、棉花、烟草等。
2、晋东南山间盆地。这里是半潮湿性气象,受干旱要挟小,有农作物精耕细作的历史,但热量不够,水低地高,灌地有限,重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
3、晋东南山地。这里耕地散布在河谷和山前黄土丘陵地带,降水量较多,但常暴雨成灾,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
4、晋中平川盆地两年三熟地带。这里地势平整,水源丰硕,热量集中,水灌设备较好,基础上属半干旱区。重要种植冬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棉花、麻类等,有套种连作历史,如冬小麦套种玉米,复种谷子和移栽高粱。
5、晋东南高寒区。这里历史上为牧区,农业耕作集约,农业消费程度较滞后,重要种植莜麦、马铃薯、谷糜、胡麻等温凉作物。
6、晋北一年一熟地带。这里地势高,气象寒,土地瘠薄,盐碱地沙荒地多,无霜期短,仅一百三四十天,风沙重大。重要种植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玉米、谷子、豆类及烟草等。也实施混种、间种、套种。如春小麦混种马铃薯、玉米间作胡麻等。
7.晋西黄土丘陵地域。这里植被少,水土散失重大,农业耕作集约,广种薄收,以种植小麦、玉米、谷糜为主,有粮豆间作或连作传统。
总之,明清时代因为山西宽广农夫的辛苦休息,农业消费方式的改良,农业消费得以有所进步。明人吕坤说:山西沁水“其粟穗可长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一亩蜀秫,可收数十石者”⑾,一亩棉花“可摘七八百斤”⑿。人清以后,山西农业消费又较明代有了较大开展。农业耕作技巧的改良与进步,新的农作物引进与扩种,丰硕了作物栽培内容,推进了消费力,并且匆匆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开展。就是天然条件对比差的地域,因为增添了适应性较强的旱田作物,也能得以获得较好收成。特殊是马铃薯在土地瘠薄的高寒地域种植后,已成为这些地域产量最高的粮、蔬作物。农谚称:“五谷不收也无患,还有咱的二亩山药蛋”,可见马铃薯在这些地域的无足轻重位置。经济作物在山西种植后,收到了很好的后果。英人威廉逊《华北游记》称:“来到平阳府以后,咱们在间隔子阳六十里的史村庄午餐,在这里……发明很多棉花”。“曲沃,这个中央是以棉花市场著称的,咱们发明有少量的棉花在伟大的仓库中储藏着。在尔后的旅途中,看见许多用土墙围起来的村庄落,有很多的杨树和遍地的棉花”。“在蒲州(永济)西南,咱们看到少量的棉花和很多的辣椒”⒀。清末农工商部也称:“山西以虞县猗氏为产棉最盛之区,岁收约一百万斤,丰年亦收五七十万斤不等。次则解州、绛州、河津、芮城,又次则临晋、安邑、平陆、秸山等县”。⒁
注:
① 吕坤《实政录》卷2。
② 吕坤《实政录》卷2。
③ 光绪《山西通志》卷100,风土记。
④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国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 吕坤《实政录》卷2。
⑥ 光绪《山西通志》卷100,风土记。
⑦ 夏鼐《略谈番薯和薯蓣》,《文物》1961年第8期。
⑧ 《甘薯的历史天文逐个甘薯的土生、传人、流传与人口》,《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⑨ 《落花生传人中国》,《历史钻研》1952年第2期。
⑩ 黎风《山西现代经济史》第97页,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⑾ 吕坤《实政录》卷2。
⑿ 吕坤《实政录》卷2。
⒀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材料》第一辑第424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⒁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材料》第一辑第425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wukexue/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