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物科学发布时间:2020-12-26浏览: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系列数据与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巨大的破坏,全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9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平均下降了一半,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8%,在淡水野生动物中,这个比例达到了84%。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大自然每年为我们提供价值约为125万亿美元的服务,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界衰退,对人类的食物和药品供应,甚至全球金融稳定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自1994年出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开始,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贫困山区,运用绿色金融为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探索一条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尝试与探索

  绿色金融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中,探索了针对不同的生物多样性载体的保护模式,其目的及支持方式也有所不同。针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绿色金融支持模式在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当地产业发展、增进就业、提高福利相结合的模式,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绿色金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低冲击开发;而针对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绿色金融支持模式则是通过引进资金支持相关科研团队或保护组织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以保证濒危物种的繁衍生息。

  在国际上,金融机构已经在尝试运用绿色金融推进生物多样性建设。例如,2016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发放了一支创新性的绿色债券以支持肯尼亚北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目的是帮助当地上千农民通过保护大象迁徙的生态走廊而获益。该债券5年期的票面利率为1.546%,初始规模在7500万美元到1.5亿美元之间,但由于需求强劲,规模增加到1.52亿美元。购买债券的投资者包括教师退休金基金、保险和新兴市场投资者。债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投资者可以选择以现金、经第三方核证的碳信用额或两者组合的方式兑付。投资者选择REDD+(REDD+,指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减排,以及森林保护、可持续管理、增加森林碳库)碳信用额,可用于消除其碳足迹或在自愿的碳市场上出售。另一个创新点在于,由大商业集团公司捐助了1200万美元建立了“价格支持机制”,确保该项目每年可以出售一定量的碳信用额,直到债券到期。该债券将增加1180万吨林业碳汇,出售REDD +碳信用额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妇女就业和当地社区的其他福利提供收入。

  我国在运用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中国在推进绿色金融中已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支持范畴,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中,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支持的绿色项目中。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规划和措施,如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也为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机遇。以国家公园为例,从其概念被提出之时,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要建一个国家公园,政府肯定无法一次性投入太多财政。此时,金融机构可以先借钱给地方政府建国家公园,然后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国家公园非核心区域的商业运营等形成一个资金流,每年偿还给银行。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国际属性,很容易吸引到国际赠款,再加上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等,可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设计成一个分期付款、多渠道还款来源的市场化运作项目,通过这种方式,金融机构就可以介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中。

  各地方也在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努力和尝试。例如,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要求,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完善金融支撑保障,依托综合化运营平台,通过 PPP 等方式参与融资;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推进绿色保险发展。2020年9月18日,青海银保监局制订印发了《青海省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引领全省银行保险机构发挥绿色金融对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支持保障作用。《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2年,青海绿色金融覆盖率达到35%,建成国家公园绿色金融示范省。

  中外合作共同运用绿色金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在不断尝试中。例如,2019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深圳市地球自然基金会(OPF)联合华泰证券,共同发起“一个长江·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项目(以下称“小额基金”),旨在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实地保护工作,通过向民间保护团体提供经费,填补部分受威胁物种的保护空白,并向公众普及物种生存和保护现状,支持中国本土NGO成长。该基金支持的项目覆盖长江流域11种代表性物种,既有长江流域曾经常见、近来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也有目前在野外難觅踪迹的中华穿山甲。

  绿色金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流失带来的风险,国际国内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传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资金及社会捐赠,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同时资金的投入量也远远不足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总额仅为5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政府资助或捐赠,只有大约150亿美元来自社会投资。相比之下,2019年由社会主体发行的绿色债券约为1000亿美元(主要用于气候和污染防护),全球债券市场总规模为108万亿美元。

  同时,生物多样性资源与绿色资金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地图显示,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尤其是省际交界的区域;具有全国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区域、甘肃祁连山区和宁夏、内蒙古贺兰山区。然而,由于资源错配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往往是欠发达地区,而绿色资金充裕的地区往往生态资源相对欠缺。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流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所有形式(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等)的投资总额还不到全球债券市场所得到的融资的两千分之一。

  在应对生物多样性流失带来的风险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将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建议,生物多样性金融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第一,努力动员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以加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探索发行生物多样性主题理财产品,利用债券、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和股权等综合化投资手段,支援国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和其他基于生态系统的项目。

  第二,在绿色金融投资决策中应更多考虑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风险。在当前我国全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所投企业所处区位自然资源禀赋,评估经营的资源消耗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以及大气、水、土壤、森林等环境和生态要素的影响和适当性,并通过比对同业均值和有关国内外标准等方式,评价生产消耗与区域资源矛盾、被迫迁移可能性、关键环境影响管理绩效、海洋污染事故等方面因素对投资风险的影响,有利于完善环境评价体系并改善长期投资表现。

  第三,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模式,打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渠道,通过混合金融工具、发展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产品获得收入等方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融资。

  第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去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然、人类和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将风险降至最低,并以更有效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蓝虹

  推荐阅读:《生物多样性》1993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如何利用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wukexue/5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