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新疆北疆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物科学发布时间:2020-07-17浏览:

  摘要 对新疆新一轮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前后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生产方式的变化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区用于畜牧业生产的设备数量逐年增长;畜种结构为大畜增长、小畜减少;良种畜逐年增加;舍饲以牛舍饲、羊半舍饲为主;生产性能肉牛产肉、羊产肉量量逐年提高、母牛个体产奶量产量增长较多、绵羊个体产毛量下降;畜牧业直接生产费用中增长最快的是外购饲料费、外购秸秆费。通过分析第二轮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民生产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加合理科学实施政策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北疆

畜牧工程师论文

  新疆草原面积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并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结构,极为丰富的草地类型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为干扰,草原面积和植被覆盖度不断下降,退化、沙化、盐碱化非常严重[1];另外,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牧区经济发展落后、牧民收入普遍较低等,造成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如退牧还草、畜牧业转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有效的政策措施,从2011年起,国家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2012年开始,这项政策的实施范围扩大到13个草原省区,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牧区半牧区县,中央财政预算150亿元[2-3]。5年来中央累计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773.6亿元。2011—2015年新疆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简称“补奖政策”),2016年开始实施第二轮补奖政策,自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69亿元。总体上看,新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在遏制草原退化、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工作起步较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政策实施地的异质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偿体系。

  祁晓慧等[4]研究补奖政策及肉羊价格波动双重背景下的牧民收入变化;刘宇晨等[5]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内蒙古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进行研究,认为政策对不超载牧户和不从事畜牧业的收入显著提升,对畜牧业收入作用不显著;王加亭等[6]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牧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牧户家庭的牲畜变化、家庭的收支结构、生产生活等变化及对政策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剖析政策后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杨春等[7]利用Logit 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山西和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下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进行分析,草场面积、人工饲草地面积、能否筹集到扩大养殖所需资金、补奖标准对牧业生产规模具有显著影响;温都娜等[8]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分析现存问题。关于补奖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对新疆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未见相关报道。笔者通过对新疆实施补奖政策后2015、2018年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第二轮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民生产生活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昌吉州唯一的牧业县,位于新疆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处欧亚大陆腹部,属于中温带干旱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9]。木垒县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292.6 mm,蒸发势2 181.4 mm,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根据木垒县气象站资料,年均气温5.1 ℃,1月均温-18.0 ℃,7月均温26.2 ℃,极端最低气温-31.7 ℃,极端最高气温36.9 ℃,≥10 ℃积温为2 526.5 ℃,无霜期在143 d,年光照时间3 080.6 h,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主风向为西北风,灌溉期平均风速3.1 m/s,最大风速15.0 m/s,最大积雪深度41.9 cm,最大冻土深度1.6 m。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镇9乡60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26 709万户,总人口86 759人,主要由哈萨克、汉、维吾尔、回、乌孜别克等14个民族组成,乡镇户数17 412户70 762人,其中牧业户数5 282户24 000人,乡镇劳动力41 108人。

  全县实施新一轮补奖政策一般性禁牧区面积21.807万hm2,水源涵养区1 933.33 hm2,草畜平衡区面积109.615万hm2。在新一轮补奖政策中,对一般性禁牧补助90元/hm2,水源涵养区750元/hm2,涉及到牧户4 267,补助资金共1 980万元;草畜平衡补助37.5元/hm2,涉及到牧户5 359户,补助资金共4 110.58万元。与第一轮补奖政策相比,禁牧区增加了1 933.33 hm2的水源涵养区,涉及牧户减少1.52%,禁牧补助资金增加9.09%;草畜平衡区面积增加835%,涉及户数减少4.37%,补助资金增加80.59%。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牧民问卷调查。

  选取木垒县作为调查样本区,调查牧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畜牧业支出及收入、生活支出及收入、政策补贴情况。共采集2个乡4个村44户牧民生产生活样本资料,于2018年9—10月对牧户生产和生活的变化等内容进行了入户调查,收集了自2015年以来草原补奖政策后畜牧业生产数据及牧户信息。

  2.1.2 数据收集。

  收集木垒县2015—2017年畜牧业报表和统计年鉴。

  2.2 統计分析

  用基本统计对入户调查的数据、畜牧业报表、统计年鉴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第二轮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民的生产、生活的变化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牧户基本情况

  木垒县牧区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18~40岁,占39.67%,其次是41~65岁,占29.35%。其中从事放牧的牧户主要集中在41~65岁。牧区牧民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以哈萨克族为主。

  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3.2.1 生产条件和产业政策变化。

  木垒县草原畜牧业棚圈、贮草间、青贮窖、围栏等基础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建设单价升高。生产设备主要以割草机、饮水设备、粉碎机、电机等为主。2015年后,生产设备的数量增长最多的是饮水设备,其次为粉碎机(图1)。

  3.2.2 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变化。

  从畜种结构来看,木垒县在2018年末存栏中大畜占11.73%,其中肉牛占0.73%,奶牛占5.25%,牦牛占0.00%,马驴骡占5.44%,骆驼占031%;小畜占87.21%,其中绵羊占87.16%,山羊占0.06%。畜种结构与2015年相比大畜增长、小畜减少,但是以小畜为主,大畜以奶牛和马的增长为主,肉牛变化不大(图2)。

  由图3可知,木垒县畜牧业养殖以小畜为主,其中主要养殖绵羊。2015年小畜46.58万只,其中良种畜占2034%。2016年小畜48.61万只,其中良种畜占21.52%。2017年小畜51.87万只,其中良种畜占30.69%。2015—2017年良种畜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该县逐年加大肉羊改良扶持力度,建立一批肉羊人工授精点,建成了多家规模肉羊良繁场、肉羊示范场,采取种畜引进、品种改良、胚胎移植等多项配套技术,多管齐下加快品种改良工作,并成功申报了“木垒羊肉”地理标识。

  由图4可知,木垒县2015年大畜能繁母畜占4.06%,大畜以奶牛为主,占比3.47%;小畜能繁母畜占73.26%,以绵羊为主,占比64.10%。2016年大畜能繁母畜有所增加,占503%,其中奶牛占3.29%;小畜能繁母畜降低至70.00%,其中绵羊占61.59%。2017年大畜能繁母畜降低,占2.35%,其中黄牛占1.12%;小畜能繁母畜增加占76.81%,其中绵羊占73.17%。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补奖政策实施后,木垒县完全舍饲比例占12.50%,半舍饲的比例分别占43.75%。整体来看,补奖政策实施后以半舍饲、舍饲时间占30%以上,通常以牛舍饲、羊半舍饲为主。

  从牲畜出栏率变化看,木垒县肉牛出栏率29.73%,奶牛出栏率19.40%,绵羊出栏率65.69%。

  3.1.3 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变化。

  根据2015—2018年统计年鉴及畜牧业报表,项目区每头肉牛产肉量逐年提高,平均173.53 kg;羊产肉量逐年提高,平均14.35 kg;母牛个体产奶量产量比2015年增长较多,平均3 488.90 kg;绵羊个体产毛量下降,平均2.11 kg。

  3.1.4 牲畜生产成本变化。

  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木垒县外购饲料费、外购秸秆费分别为417 765、125 575元,占总支出比例分别为50.38%、15.14%(图5)。与2015年相比,在畜牧业直接生产费用中,增长最快的费用也是外购饲料费、外购秸秆费。

  推荐阅读:申报畜牧师要符合什么条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新疆北疆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wukexue/5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