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农业技术评估体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物科学发布时间:2014-03-13浏览:

  灌区总经济效益灌区总经济效益指标可用灌区获得的净收益或益本比来表示。该指标适应于干旱缺水灌区,由于水资源量有限,不可能对灌区作物全部实行丰产灌溉,部分作物面积只能供给少量的水以维持非充分灌溉或只灌“关键水”。

  作物在生育期内吸收的水量主要来自降水和灌溉,故灌溉定额可用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来计算,单产单产指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可由作物总产量和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值确定。影响作物单产高低的因素很多,如灌溉、复播、良种、化肥、农药等。

  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又称水分生产率,是指作物每消耗1m3水而生产的经济产品的数量。它是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水管理水平和节水灌溉技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可以是降水、灌溉水、地下水或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经济产品因作物种类而变化,可能是块茎或块根(薯类等)、籽实(小麦等),也可能是果实(果树等)或整个地上部分(蔬菜等)。

  同一面积上收获的经济产品总量与消耗的总水量的比值即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因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消耗的总水量有多种计算方法。水分利用效率分为灌溉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是指因灌溉而增加的经济产品数量与调用的灌溉水量之比,即单位灌溉水量所增加的经济产品的数量。

  降水利用效率是单位降水量所产出的经济产品的数量,主要适用于旱地,用来表示水分转化利用效率的高低。降水量可根据气象部门的规范测定,作物产量在收获时实测。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通常认为消耗的总水量为调用的灌溉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降水的测量按气象部门的规定进行,灌水量按渠首的引水量计算,两者之和为农田总供水量。

  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一般不考虑地下水补给量和土壤储水的影响。田间水利用效率是作物实际消耗单位水量所产出的经济产品数量。在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中,不考虑土壤储水和地下水补给的作用,这在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土壤储水对当季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同时,消耗的总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输水过程中的渗漏、配水过程中的地面径流或深层渗漏的方式损失掉。因此,田间水利用效率能真正反映一个地区作物生产过程对有效水源的转化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用来衡量灌溉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如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下降、地面下沉、泉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水环境恶化等,污水和咸水灌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灌水超量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的程度等。

  节水农业技术与过去的单项节水灌溉技术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重要性。它是将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项综合技术体系。因此,作为与之相对应的节水农业技术评价标准的一个指标体系,反映了上述技术体系在组合运用中的综合节水程度,节水农业技术评价的四个层次指标为一整体,不能只用一个指标来衡量。

  本文提出的节水农业技术评价标准仅是一个相对标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和人民群众对节水农业投入的增加,节水农业的技术评价标准也必将提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如何评价农业技术评估体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wukexue/1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