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生态学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13-11-02浏览:

  【论文摘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辫证统一关系的科学。本文采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系统观、物种观、平衡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四个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系统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 生态学 系统

  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和研究教育学间题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研究方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科学。在生态系统中,因子与关系是两个基本因素。因子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关系则是指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因子与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性。在生态学的研究中,因子与系统、结构与功能、平衡与发展、统一与多样等的关系构成了其基本研究范畴。作为教育大系统的一部分,教师教育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内部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自身的发展状况。根据生态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及原则,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系统观、物种观、平衡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系统观—教师教育的生态关联性

  生态学理论系统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由人、社会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总是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不断交换的状态之中。正如生态环境中诸生态因子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教育大系统中众多子系统之一的教师教育,必然会和其它教育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大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在宏观上,教师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的一个部分,必然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变化会对教师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纵观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但凡教师教育出现重大的变革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换言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导致了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文革”时期教师教育的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教师教育的复舒以及“十五”期间教师教育的大发展无不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通过自身活动,行使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发展科学、启发民智的功能,从而达到促使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目的。

  在微观上,教师教育本身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各因子也会以各种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师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师范教育及高等师范教育由于内在的联系而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会对其它阶段的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的生态关联性决定了我们在选择教师教育的政策、规模、结构、质量、发展速度时,不仅要考虑到本系统的内部因素,还要充分考虑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外部因素。

  二、物种观—教师教育的生态多样性

  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由多个彼此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生态因子构成的,因此,生态多样性是生态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在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丰富性,而系统的丰富性特点能使系统有效地克服由于物种稀少而导致的生态脆弱的弊病,从而有效地规避由于个别物种出现问题而致使整个系统崩溃的风险。教师教育系统亦是如此。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无论是培养机构、培养模式、培养层次,还是课程设置都较为单一,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之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对师资的需求各不相同,为此要求教师教育在培养机构、方式、层次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在培养机构上,既要有师范教育机构,如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及师范大学,也要有综合性大学,打破师范教育机构一统教师教育天下的局面。综合性大学承当教师教育任务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综合性大学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培养教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为教师教育系统注人了新鲜血液,并在生源、质量、资金等方面与传统师范教育机构展开竞争,从而在教师教育系统中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健康生态,有利于促进传统师范教育机构的改革和教师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培养层次上,既有中专层次的教师教育,也有大专、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教师教育。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各地对师资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发达地区中小学已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至研究生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丰富和完善了教师教育系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平衡观—教师教育的生态平衡性

  平衡观是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使其在结构、功能和能量等方面保持相对的稳定,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同时,务必要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性。教师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性可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剖析。

  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系统必然会与其它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因此,教师教育的生态平衡性首先体现在自身与外界交流中的平衡。教师教育的外部生态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供需平衡、质量平衡及区域平衡三个方面。供需平衡是指社会向教师教育系统输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与教师教育系统对该资源需求的平衡以及教师教育系统向社会输出产品(主要是师范毕业生)与社会对该产品需求的平衡。质量平衡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向社会输出的师范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对师范毕业生素质的期望之间的平衡。区域平衡是指教师教育系统输出的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与各地区对师资需求状况的平衡。教师教育系统的外部生态平衡性反映了教师教育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输人和输出的关系。这种输人与输出的关系平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教师教育在发展规模、培养层次、质量标准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与社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从教师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之间也因各种原因而相互博弈,因此,教师教育的生态平衡性也体现在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平衡。教师教育的内部生态平衡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仅介绍课程结构的平衡与学生智能结构的平衡两个方面。在课程结构上,整个教师教育课程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大板块。这三类课程的课时比例、难易程度和时间安排都影响了课程结构的平衡,任何一方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失衡。因此,要适当地安排三类课程,协调好三类课程的关系,以保持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平衡。学生的智能结构平衡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师范生所掌握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技能的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师范生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观念,由此导致了许多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学实际,不能有效教学的现实。因此要大力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习得教学技能,以保持知识与技能的平衡,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多学科观点,人们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阐述。在本文中,可持续发展观是指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及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全面、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引人到教师教育研究中,有利于我们开辟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来探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分为教师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教师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它通过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教师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对自身结构、功能、性质等的不断革新,使本系统实现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本系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为此,应采取措施,切实保障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确立集约式的发展新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采用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大兴学校硬件建设,促使教师教育规模快速变大。虽然该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教师,有效缓解了基础教育师资缺乏的紧张状况,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办学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了教师教育大起大落的局面。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逐步由数量缺乏型向质量需求型转变。因此,教师教育应审时度势,改变发展模式,强化质量意识,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其次,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在培养机构、培养模式、办学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的、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制,促进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教师教育生态学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