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21-04-20浏览:次
摘要:为推进山地新型城镇化及生态型城镇化的实施,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耗散结构理论,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出其各自的指标熵值、效用值和權重及综合得分,最后运用熵变理论对贵州省2001~2014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测度贵州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模式。
关键词: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模型;熵变理论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城镇化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贵州省是一个以高原山地居多的省份,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生态脆弱性迫使贵州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化工作重点中。2016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4.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其城镇化发展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与布局或者规划方案执行力度欠缺,使得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内部利用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凌乱分散,土地粗放利用等问题,这种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如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提出了要实施山地新型城镇化,指出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并非是矛盾冲突关系,城镇化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用城镇化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走生态型城镇化的道路,生态型城镇化也将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较多,从学说角度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环境经济学角度,指出城镇的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经济水平之间存在一种倒“U”关系。环境和卫生科学角度,主要侧重于从城镇化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方面着手研究。生态学角度,主要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念指导。国内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多研究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定性分析阶段,以马传栋、李广臣等学者为代表,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关系。20世纪90年代定量分析阶段,多使用回归量化等定量方法研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者间存在的关系。耦合机制研究阶段,以黄金川、刘耀彬、陈冬勤为代表,对特定城市的经济与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曲线和模型进行研究。然而现有研究的理论支持较为薄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尚未成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还需进一步的考证。因此,本文通过以贵州省为样本单元,通过测度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模式,并对模式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贵州省的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现实参考。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分别与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省和重庆相接壤,介于东经103°36′至109°35′、北纬24°37′至29°13′之间。全省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全省人口规模达到3475万人。其地形以山地、丘陵、山间平坝区为主,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0%、30.80%、7.50%,喀斯特出露面积达10.9万km2,占总面积的61.9%,是喀斯特山区典型的代表之一。贵州省是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区域,但同时也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域之一。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约束机制,呈一个动态函数关系,这条函数曲线具体表现为一条倒“U”型曲线,表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是先相互制约后共赢。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的定量研究中,关于二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它们之间的内生关系,既存在相互胁迫性又存在相互促进性,同时还应体现二者的外在表征及动态变化性。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结合区域实际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参考相关文献,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3个方面构建贵州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压力、敏感、弹性3个方面构建贵州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体系(表1)。
(二)研究方法
3. 协调发展耦合模型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演变模式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其实质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过程,且二者的子系统都是耗散结构体,故其演变模式必须遵循以下熵变方程:
Ds=Dis+Des(9)
方程中Ds表示特定时期城镇化(或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产生的正熵流值Dis和这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外熵Des,其中Des或正或负,Dis和Des相互作用最终得到总的熵变值Ds。依据城镇化系统(D城s)与生态环境系统(D生s)总熵变之和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协调型:D城s<0且D生s<0,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负熵流大于系统自身产生的正熵流,此时二者发展呈一条上升曲线,系统有序度都在上升,呈现出协调共赢共进的特征,往良好的趋势发展。
(2)临界协调型:D城s<0且D生s=0或D生s<0且D城s=0,此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而另一个子系统则呈现出一条平稳曲线,整体都朝良性方向发展。
(3)磨合型:D城s>0、D生s<0且|D城s|<|D生|或D城s<0、D生s>0且|D城s|>|D生|。此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而另一个则呈现有序度下降状态,但是总体还是朝良性方向发展。
推荐阅读:《生态经济》关注全球生态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唤起全民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经济知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瞩目,成为领导实施生态与社会可持发展战略决策的参谋;企业通过保护、开发生物资源创造生态财富的助手;广大读者关心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家园的益友。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贵州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5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