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21-01-07浏览:次
摘 要: 为解决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质量与使用需求间与日俱增的矛盾,对天津市津南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进行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根据不同建校时期、不同圈层区位关系,界定和选择研究区域与对象。通过词频分析甄选相关文献中析出的影响要素,结合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士对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需求的见解,厘清小学生通学的空间需求。通过李克特量表问卷的筛选统计,提炼出街道空间、道路交叉口空间等是影响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的十项主要因素。利用因子分析量化出的影响因子,其权重依次递减,安全性是最突出需求、健康性次之、便捷性位列第三;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与校园建设时期无关,呈现圈层特征。提出空间环境适宜性提升措施:主客观协作,倒逼不良空间整改;完善教育空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发展;细化空间设计,满足代际共享需求。
关键词:城市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因子分析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建设的供需矛盾也位列其中。现今各城市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正稳步有序提升,而校园周边空间环境质量却差强人意,交通空间混乱、街区空间脏乱嘈杂等问题已愈发突出[1]。城市近郊区作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大规模快速过渡的转化地,产业结构与发展建设水平所形成的城市面貌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质量亦不及城区,进而影响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适宜”在《城市形态》中有明确阐释, “一个聚居地的空间和当时的肌理与其居民的行为及习惯相符,也就是说,是行为空间与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的相符。”所以,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程度即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营造与小学生心理、行为需求的契合程度。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仍非常薄弱,身心成长极易受周边环境影响;且当前对空间环境适宜性建设的忽视,早已引起了家长对学生通学路程中身心安全的担忧,从而引发了“中国式接孩子”现象的泛滥,部分城市小学阶段家长接送平均比例已高达80.77%[2],城市新增拥堵点位约50%与中小学相关[3];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臧志军也指出,家长全程护送孩子上下学很可能导致儿童独立性的缺失,幼儿时期缺乏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与交流,成年后将缺失必要的社会识别和社交经验,呼吁改善少年儿童日常通学的空间环境,以保障儿童的安全独立出行。
对于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分析,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基本可以概括为对交通空间的研究,包含通学路径安全性与出行方式健康性两大方面。在通学路径安全性研究上,实践规划有1976年丹麦推出的“上学安全路计划”、1995年韩国首尔的“校园地带改善项目”、1997年美国纽约的“安全上学路计划”、2004年荷兰代尔夫特的“儿童安全增进计划”以及2016年我国长沙的“校区周边交通优化计划”等;学术研究有基于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对学校区域交通安全进行的研究[4]、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学校周边道路安全评价及改善研究[5]以及基于中小学生通学行为特征研究不同交通方式的安全性等[6]。在出行方式健康性研究上主要为学术研究,如空间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7]、肥胖[8]以及对儿童积极通学出行方式的影响[9]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对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研究存在空间单一、需求单一以及行为单一三大特征。现有研究多从动态通学行为出发,以交通空间安全性与健康性为研究视角,影响因素也多为出行方式选择、道路交通管理标示设置、道路交叉口设计等单一层面的道路空间研究,然而仅是促进儿童独立出行这一单一目的就不仅仅是改善交通空间环境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考虑通学路径中有无不良娱乐场所诱惑以及街道治安等复合空间的影响[10]。
因此,在城市双修契机下,以动态通学与静态在校两种行为方式作为研究视角,明确小学生对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复合需求,借助因子分析法厘清影响小学生行为需求的空间环境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修补建设以契合儿童的学习成长需求,同时为治理当下“城市病”、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较为有效的建设途径。
一、研究基础
(一)研究范围
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强化了民众对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视,也提升了民众对儿童成长环境的要求; 《2018年天津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津南区DGP仅779.09亿元,经济发展在天津市四个近郊区中最为落后,因而其城市建设与空间环境质量最需规范与改善,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供需矛盾也最为突出。鉴于此,本研究以津南区小学的校园周边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区域,根据不同建校时期[11]、不同圈层区位关系(图1)选取津南区12所小学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上述两个甄选条件决定了小学周边的建设条件以及后续周边空间环境的发展完善程度,从而保障调研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普适性。
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是指与小学生生活学习及通学行为相关的各类空间环境能够满足其行为需求的程度。对“小学周边”范围的界定,沿用美国纽约“安全上学路计划”及韩国首尔“校园地带改善项目”等建设方略中对“校区”范围的界定,重点研究校园周边300米范围内空间环境的适宜性影响要素。
(二)研究方法
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是众多权重系数确定的两大研究方向,以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为代表的主观权重计算方法依赖决策者的经验与偏好,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以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为代表的客观权重计算方法完全基于客观数据,对专家的经验信息有所忽视[12]。但是,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能够消除各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影响,实现对研究变量的降维处理[13],进一步提炼出空间环境适宜性的影响因子主成分;继而根据各主成分贡献值,计算出各影响因子权重,最终得出各学校综合量化数值,明确各学校周边空间环境的优劣以及近郊区校园周边空间环境质量特征。而且,因子分析作为客观赋权法所存在的弊端,本研究也作出了相应改进,在问卷设计与筛选过程多次经过专家指导,相对弥补了因子分析忽视权威专家意见这一缺点,保证了研究数据的质与量。
推荐阅读:环境论文可投稿期刊有多少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5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