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20-05-26浏览:次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它可以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最早于1899年由荷兰科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发现并命名。虽然病毒最早发现于1899年,但是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病毒从哪里来
据估计,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超过160万种未知病毒,这些未知病毒造成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有待评估。与细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必须依赖于细胞才能生存,要在细胞或动物体内才能完成它的生命里程。
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够长期携带病毒,而并不发病。比如野鸟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1-16,N1-9亚型流感病毒均可以在野鸟中分离到。能够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汉坦病毒,则是以老鼠作为自然宿主。此外,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目前科学家已经在蝙蝠中分离到多种冠状病毒。
病毒如何从自然宿主传播给人
直接接触 有些病毒能够直接从动物传染给人,比如,人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携带汉坦病毒的老鼠而感染汉坦病毒。
中间宿主 许多病毒由自然宿主向人类的传播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譬如禽流感病毒一般可以通过家禽或者家畜等传染给人类,SARS病毒通过果子狸传染给人类,MERS病毒通过单峰驼传染给人类,埃博拉病毒通过大猩猩或黑猩猩传染给人类,尼帕病毒通过猪传染给人类,亨德拉病毒通过马传染给人类,马尔堡病毒通过非洲绿猴传染给人类等。
病毒變异传播 一般来说,不同宿主的细胞特性有区别,病毒入侵和复制所需要的受体、辅助因子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动物病毒感染给人,并在人群中引发流行,需要突破一定的宿主限制。
以禽流感病毒为例,人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高浓度的禽流感病毒而感染,但是病毒在人群中引起大流行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异。为了实现跨种传播,甲型流感病毒需要改变其宿主感染特性以适应新的宿主类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病毒自身还是宿主细胞因子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流感病毒的高变异特性是病毒实现跨种传播的遗传学基础。由于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所以病毒RNA复制时容易出错而引起突变,如禽流感病毒可通过基因点突变获得对哺乳动物的适应能力。此外,由于流感病毒为分节段的RNA病毒,可以发生基因重配现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病毒粒子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其基因片段可以随机互换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毒株。
病毒就是通过这种高变异特性,实现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
为什么自然宿主携带病毒不致病
近些年来,科学家从蝙蝠体内分离到多种病毒,冠状病毒如SARS样病毒等,丝状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均能在蝙蝠体内溯源。一项研究显示,在蝙蝠身上发现的137种病毒中,有61种为人畜共患病原。蝙蝠是名副其实的病毒携带者,奇怪的是,虽然蝙蝠身上携带着许多病毒,但它自身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科学家对此也很感兴趣。
目前针对蝙蝠携带病毒不致病的原因有几种观点:
其一,蝙蝠作为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运动量极高,高能耗的飞行运动能够使蝙蝠的体温维持在40℃。这种高温体征极大地抑制了病毒的复制。
其二,独特的免疫系统也是蝙蝠抵御病毒的重要方法。科学家通过对比发现,蝙蝠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受体和Ⅰ型干扰素基因具有独特的特性。此前也有科学证实,蝙蝠体内总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干扰素表达。干扰素是一个很关键的抗病毒蛋白,如果它在身体中总是保持“低量”,就相当于动物本身具有“全天候保护”的防御机制。
如何减少人类感染病毒
传染病的防控包括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
病毒从动物传到人的过程中,含有病毒的动物即为传染源,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该类动物均有可能发生感染。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携带病毒的动物。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检测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为防控疫情提供预警预测。
公众也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并尽量减少与该类动物的接触。要知道,食用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都使得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为病毒由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禁食野生动物。
传染病没有国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原体极易通过传播媒介进行高速传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因此,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携手,共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病毒是如何从动物“跳”到我们身上的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5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