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19-10-09浏览:次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现状。基于国家统计局2013-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从供求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童上学难、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后,分别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就业技能、提高农业部门内部消化能力与非农部门吸纳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消除户口壁垒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结构;供给;需求
1 引言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由刘易斯提出,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该理论认为在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的合理转移可以减弱二元经济结构[7]。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十分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国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从而将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导致了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滞留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还不利于减弱贫富差距,因此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破除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首先要摸清农村劳动力对非农业部门的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的供求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相关数据,提出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及建议。(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后,大多数以农民工的形式存在,在以下分析中均以农民工的想关数据为根据进行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均来自农民工监测调查報告2013-2017的数据)
2 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分析
2.1 农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趋势
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图1、2)可知,2013-2017年农民工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增速下降。 2017年农民工数量为28652万人,同2016年相比增长1.7%,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2016年农民工数量为28171万人,同2015年相比增长1.5%,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2015年农民工数量为27747万人,同2015年相比增长1.3%;2014年农民工数量为27395万人,同2015年相比增长1.9%;2013年农民工数量为26894万人,同2015年相比增长2.4% [2,3,4,5,6]。
2.2 农民工增速下降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民工的总供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认为有三方面原因: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童面临的上学问题;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
2.2.1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农民工在城市中归属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意愿。国家统计局从农民工是否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和对本地生活的适应度两方面进行考量,根据2016与2017年的统计结果,2016年,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农民工比例为30%左右,最高的为63%,最低为15.3%,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的比例为20%左右,最高为20%,最低为12.1%;2017年,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农民工比例最高为63.2%,最低为18.7%,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的比例最高为19.7%,最低为14.3%;此外城市归属感还和城市规模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越小,其归属感越高。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首先,我国对于农民工在城市享受相关福利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进城打工的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城市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大,从而导致压力的产生,减弱在城市中生活的幸福度。
2.2.2 随迁儿童上学面临的问题 随父母迁往城市的儿童主要面临于上学费用高、本地升学难、没人照顾、学校距离远、学习成绩不好、师资条件差、在本地不能参加高考、校外不安全、校风不好等问题,其中上学费用高是最主要的问题,其次是本地升学难、没人照顾的问题,对于长期寄居与外地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被本地孩子视为“异类”,这对与儿童的成长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此外,对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和受歧视的问题,尽管我国就这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建立了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由于户口制度仍然面临要回家就读高中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会出现农民工回迁的现象,进而减少剩余劳动力的外地转移。
2.2.3 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 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质量的高低,满意度越高生活质量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和2017年数据,进城农民工中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相对较低,比较满意的比例最高。大多数在城市中务工农的居住环境不好,基础设施差,房租高,近年来,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人均居住面积一直在上升但总体依旧呈现出一个较低的水平。
3 农村劳动力需求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和其自身是否接受过职业培训。近年来外卖行业以及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从就业岗位特征来看,从事体力劳动农民工的比例高于脑力劳动的比例,这一现象与是否接受过非农也技能培训有很大的关系,接受过培训的人具备从事技术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收入,而未接受过培训的人则只能靠出卖体力赚取收入。
4 结论与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既可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析,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童上学难、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主动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提高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其次,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农业内部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的改革,提高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并保证其获得稳定的收入;再次,加快政府职能的的转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创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就业信息的对称性,增加剩余劳动力找工作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结构,加大力度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增加农民的农业技能及非农业技能培训,使留在农村的农民提高生产率,转移出去的部分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最后解除城乡户口制,消除户口壁垒,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使其子女接受平等的教育,提高其居住质量,进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樊祥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3):48-53+60+119.
[2] 国家林业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3.
[3] 国家林业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4.
[4] 国家林业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
[5] 国家林业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6.
[6] 国家林业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7.
[7] 罗明忠,罗 琦,王 浩.家庭内部分工视角下农村转移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战线,2018(10):77-84.
[8] 刘 琳.房租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7(09):96-107.
[9] 加快职业教育转型 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6(20):30-31.
[10] 段禄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03):33-39.
[11] 林 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015,25(02):73-81.
[12] 周青梅.“民工荒”背景下中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解析——基于收入与产业结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17):85-91.
[13] 范東君,朱有志.二元经济、农业劳动力流动与粮食生产[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01):50-56.
[14] 黄春燕.基于需求视角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城镇单位行业间就业为依托[J].经济经纬, 2010 (04):82-86.
[15] 蒋 勇,林柏浪,陈 泮,冉瑞平.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4):16-20.
[16] 段庆林.宁夏城乡差距及二元结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06 (5) :51-56.
[17] 郑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财富的隐形转移[J].调研世界,2005 (9) :29-3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4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