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19-05-22浏览: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水生态修复技術是应用于河道治理中重要技术,其应用原理是通过自然界自身的净化系统对水质进行净化,充分发挥了人与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议今后应强化流域综合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应注重将生物及其依赖的生境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加以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各保护修复措施的关联性,以提升保护与修复的成效。
关键词:水生态;建设;水生态环境
一、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现状
传统城市规划普遍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则进行水系治理。如洪水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危害性,就疏浚河道解决防洪;如用水不足就通过灌溉解决供水;水污染了就进行生态建设等。但就是忽略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系,如以破坏城市水系生态功能来实现经济发展,只会投入更多成本来治理环境,这并不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且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不符。为此,必须重视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生态水系,美化河岸。就当前城市水系生态现状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有待进一步加强水面率等河网结构保护
水系结构及功能关系极为密切,在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中河流水面率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城市河道治理中,对水面率保护较为重视,加强措施主要包括拓宽河道、合理规划水面宽度等。但整体来讲,还有很多流域面积较小的河道没有有效处理,主要原因在于河道疏浚清淤工程措施实施难度较大,或断面结构设计不合理等。
(二)城市洪涝频发
“城市看海”的场景屡屡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据统计,我国超过60%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其中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等长江经济带沿线重要城市都出现过严重的内涝灾害,且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积水时间长等特点。究其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雨岛引发城市暴雨极端天气多发;二是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占用了自然调蓄空间、加速了地表硬化,导致洪峰提前,流量集中;三是市政排水系统建设进程滞后、维护管理不善、应急水平不高等问题也加剧了城市排洪排涝的压力。
(三)重要生物资源量下降,物种濒危程度加剧
突出表现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的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受威胁的鱼类数已占鱼类总数的27.6%;长江中下游“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规模显著下降;长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多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极危物种,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
(四)河流滨岸纵向连通性及可达性关注度不足
在小气候效应改善及水体污染缓解等方面河流滨岸带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纵向连续性对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当前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水资源调度等功能的前提下,还开始重视综合发挥河道旅游、景观欣赏等功能,但在河流滨岸带纵向连续性、河岸开放空间可达性等方面仍有欠缺,关注度不足。
二、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与建议
(一)以顶层设计引领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应坚持规划先行。而城市人口资源更密集,资源环境矛盾更突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迫切,因此更加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建议在摸清家底、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统筹水、路、岸、产、城,统领水利、生态环境、农业、林业、城建、国土、产业等各类规划,绘制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交叉重叠、空间管控分区相互冲突等问题。针对目前部分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受挤压的现象,应在顶层设计中突出河湖生态空间保护的重要性,守住城市水生态空间,实现城市功能与水域空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
(二)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食物链来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修复水生态的作用。运用植物净化的原理相同,均能有生态净水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是整个水生态系统,栖息在河道中的水生生物、微生物、藻类通过利用食物链的方式建立联系,从而逐渐恢复河流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避免进一步的恶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净化体系。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水生态修复系统应该因地制宜,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三)人工增殖放流
国外很早就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恢复鱼类资源,如原苏联在伏尔加河放流鲟鱼。我国的人工增殖放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葛洲坝阻隔实施中华鲟的人工放流;2005年起为补偿三峡工程及金沙江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和“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人工放流,对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工增殖放流的作用有限,如中华鲟人工放流,长江河口幼鲟中仅5%~10%的个体来源于人工放流,中华鲟种群主要由自然繁殖种群维系。
对放流目的和放流对象、地点的选择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影响人工增殖放流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电站建设后,在一些库区水域人工放流原有特有鱼类,因其流水生境的丧失或流程不能满足鱼类完成生活史的需要(种群不能自我维持),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应放流适合库区水域特点的经济鱼类,以增加其资源量。只有将人工繁育的特有鱼类投放到尚存的能完成生活史的江段才能发挥作用,而目前电站业主各自为政,协调性差,使放流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不是简单的买鱼来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投放的鱼种若不问亲本来源或为杂交种,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对长江的鱼类资源造成破坏。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的各类水问题和长江大保护的迫切要求。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治理、绿色发展、改革创新、宣传教育,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碧灵,彭晓成.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的经验与思考[J].长江技术经济,2018,2(04):20-26.
[2]杨泽凡,胡鹏,赵勇,曾庆慧.新区建设背景下白洋淀及入淀河流生态需水评价和保障措施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6(06):563-570.
推荐阅读:湿地植被生态学论文发表快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加强水生态工程建设 改善水生态环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4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