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次
【摘要】针对山区河流水生态系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保护方式为划定生态功能区和建立河流生态湿地;制定保护原则为永久性河流的河道保护、库塘湿地及沼泽湿地的保护;合理选择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促进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加快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主要问题;保护方式;保护原则;保护与修复措施
引言
河流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岸硬质化,河流纵向与横向生态联系被破坏,生态功能总体退化。综合水生态系统几点问题,浅谈山区河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力求把河流水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
1、河流水生态系统主要问题
1)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解决了流域内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由于流域地处暴雨区,暴雨集中、强度大,上游山区大多山势陡峻,洪水汇流快,加上许多小流域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中下游大部分堤防低矮,两岸部分农田、村庄、城镇地势也较低,以至洪涝灾害常有发生,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
2)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水质急剧下降。
3)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 。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丰、枯径流量相差悬殊,由于上游蓄水工程调节能力不足,致使枯水期常出现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群落与物种大量减少,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
4)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不合理的山地开发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各类开发项目也都形成对原生植被大面积的破坏,极大地降低雨水截留和涵养能力。由于土壤受到侵蚀,植被遭到破坏,固结土壤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大削弱,使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生态环境恶化
5)人类活动的胁迫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一是无规范的淘沙采金,使河床变得千疮百孔,沙石乱堆,河流流势改变,水生生物的生境遭到极大破坏。二是河道的治理仅考虑了人的需要,却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需求,河内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群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2、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1主要保护方式
1)划定生态功能控制区。生态功能控制区是对在维护流域、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区域。(1)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保护生态功能控制区的生物多样性。(2)保持生态功能控制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保护生态功能控制区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3)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保护生态功能控制区环境的完整性。(4)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保持生态功能控制区资源的稳定性。
2)建立河流湿地公园。根据湿地的功能特征和现状条件,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1)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 (2)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3)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
2.2主要保护原则
1)永久性河流的河道保护。 (1)河道本身的保护目前最紧迫的是控制无序采砂行为,对流域内采砂行为统一管理,划定河流禁采区与疏浚区。对采砂破坏的河道,清理采砂的弃石与弃渣,恢复河道深潭与浅滩相间的自然形态。 (2)对于卵石滩、季节性河漫滩、沼泽等河流湿地,应禁止采砂、开荒等活动,逐步退耕还湿,通过生态化工程措施,恢复河流蜿蜒曲折的形态,恢复自然湿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滞洪功能。(3)保留和修复河流自然堤岸,保持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系的渗透平衡;改善沿岸自然植被状况,提高河流的自净功能。
2)库塘湿地的保护。(1)在水体周围建立绿色缓冲区,涵养水源,保护生物栖息地;改善库区植被,加强水土保持,保持库区水质。(2)在河流进入库区的河口和城市排水口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和湿地净化系统,通过自然净化提高库区水质,保护引用水源。(3)适当发展库区水产养殖,丰富库区生态资源与经济来源。
3)沼泽湿地的保护。沼泽湿地主要有草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其中草本沼泽主要以冷浸田形式分布在山区、丘陵的冲沟地带。
2.3河滩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对河滩地及坡岸进行植树种草和采取其它生态护岸措施,不仅能减少防洪等水利工程设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而且能保持水域与陆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过渡的连续性和可渗透性,促进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加快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1)生态堤岸的类型
生态堤岸不仅指拥有茂密植被的自然河岸,还包括具有一定工程结构的的自然人工堤岸。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原型堤岸:运用自然物质形成坡度较缓的水系护岸,按土壤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并按每层厚250~300mm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砂、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利用植被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增加其抗冲刷、保护河堤的能力。(2)自然型堤岸:不仅仅依靠植物护岸,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自然型河岸一般都較为隐蔽,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生态结构型堤岸:为确保一些河段较大的抗洪能力,利用一些钢筋混凝土、耐水圆木、金属框架等材料为河堤主要构件,结合一些水生植物护堤。
以上三种生态堤岸类型,每种类型根据其材料的特性,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要因地制宜,与护岸植物配制相结合,以当地材料为主,以自然生态的理念与技术进行护岸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2)生态堤岸的主要模式
(1)自然原型堤岸
自然原型堤岸以自然河流堤岸形态为原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一般应用于水流较缓的河段,需要河流自然曲折的状态,增加水岸线长度,并可以根据不同物种需要将河岸改造成平缓型、陡峭型、泥泞型等多种类型。在河道的不同形态处可以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河道的凸岸,可以设计成水上森林的形式;在凹岸,可以形成水草密布的水湾形式;河中孤岛,可形成水上森林等。河道的凹凸曲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供了多种生存环境,并创造出多样的景观。
(2)自然型堤岸
自然型堤岸是在自然原型堤岸的基础上,加进一些人工护岸措施。自然型堤岸的主角还是植物,除了暗藏的工程设施,其植物配置可参考自然原型堤岸模式。在局部河段,其水流流速较大、堤岸较高或原有混凝土堤岸拆除后还无法马上恢复成自然堤岸的,需要一定的工程设施保证堤岸植被的正常生长。这种堤岸构造需要生态和工程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自然型堤岸的设计能用便捷的材料,减少工程量和投资;植物配置方面采用对自然植被的模拟,丰富植物种类;使工程结构与植物、生物更紧密融合。
自然型堤岸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石笼护岸:是将碎石、块石填料装入金属笼或工程塑料笼内,和野草结合创造粗犷的大地景观,有很强的防洪护堤功能,并为大量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场所。
木桩护岸:是一种传统的护岸模式,古水利工程很早就有采用柳树桩固堤护岸了,最近已经在园林绿地中广泛的运用。根据河流现状植被群落特点,护岸树桩以当地的枫杨、(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香樟、松木等树木为主,木桩应处于常水位以下,在水位涨落频繁区应减少使用。木桩取材于自然,符合生态的要求,施工又极为简便,景观效果好。
土袋护岸:将种植土装入编织袋,目前普遍用于抗洪紧急措施中,是一种及其灵活的护岸方法。结合生态要求,可以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孔隙的编织带,在袋内的种植土里预播植物种子,可加快生态堤岸的成型速度。
原生纤维材料护岸: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一种,利用原生纤维材料的自然可降解性,在护坡植被成型以前,来保护岸坡,保证护坡植物的生长。当这些材料降解时,护坡植被应该已经形成坚固的根系了,而原生物质降解,并回归自然,也为植被提供了养分。
废弃材料护岸 :生态河流岸线的建设,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材料,在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做一些尝试、探索。
(3)生态结构型堤岸
为确保河流较大的抗洪力度,需要加大结构的比重。在结构的基础上,加入生态元素,改善原沟渠堤岸的生态条件。目前运用较多的,是混凝土预制构件护岸,也成功实践了多条河流。对水位变化和径流大的主要河段,可考虑阶梯式结构护岸。这种护岸模式以安全为主要考虑因素,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考虑部分生态效应。
3、结语
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积极开展宣传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逐步达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支撑流域内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河流生态修复 专著[M] 董哲仁
[2]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期刊论文[J] 李晓文 《成立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3]淺议我国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期刊论文[J] 吕贵梅 《时代报告:学术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山区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4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