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16-02-08浏览:次
现在生态农业作为现在科技发展的新方向,要如何来加强山东生态农业管理新方式呢?本文做了相应的介绍。文章是一篇生态学论文。山东是地处沿海的农业大省,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然而,农业环境的状况却从未与经济发展速度划过对等号。山东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八十年代中期对全省农业进行调查与测试得出结果: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人均耕地只有0.07公顷,接近了警戒线;人均占有淡水357立方,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更大大低于国际公认人均1500立方的最低线;林木覆盖率仅为20%,且生长质量差,郁闭度低;全省废气、污水、废弃物污染农田1300多平方公里,水面210多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140多万元……一份份带着告急警号的报告送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农业问题专家手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摘要:山东有其独特的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从发展眼光看,山东的的农业开发还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在农田灌溉中加强开源与节流,同时施以科学方法,山东的水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润田有余;另外,山东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变,许多未予注意的山地、林地、草地、水面、荒地、滩涂等,如果加以科学地开发和保护,都将变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后备资源;还有,农村现时尚未充分开发的富余劳动力资源既可给未来农业提供生产者,又可经过培训和知识更新,向生产领域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力量。今后,只要切实把生态农业这出活剧当做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头戏来做,并贯穿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始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关键词:生态农业,后备资源,劳动力资源,生态学论文
生态农业是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人们提出的用自我约束方式规范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产模式。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并不存在,人类只会靠采野果、猎鸟兽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脱离森林,砍树开荒,栽种作物,饲养禽畜。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人为破坏就这样开始了。这种破坏,随着社会的推延而逐步加大。尤其到了生产手段现代化的当代,一些企盼尽快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困而在向自然的索取中急功近利,许多发达国家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损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现象日渐加剧着。到了今天,可以说地球上已经很难找到一片原始意义上的自然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成了当今世界人类公认的危害社会发展的六大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大都直接、部分间接地与农业发展的手段和模式有关。于是,世界各地的开明人士纷纷发出从改善农业生态入手,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呼吁。
生态论文:《当代生态农业》,《当代生态农业》创刊于1992年,主要提供当代生态农业研究的相关信息资讯。《当代生态农业》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征集论文选题包括农林牧副渔、农村、生态、资源、环境、食品、生物等领域。欢迎各类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的农业工作者踊跃投稿,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而且可以通过中国知网广泛传播您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成果。
1935年,英国著名生态学家tansley首次提出了以“把生物间相互关系与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条件通过能量的转换与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联系起来,并在自然现象中找到规律性本质”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农业的概念由此产生并迅速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所接受。二十世纪中期,国际性的环境、资源危机,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常规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产生忧虑。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开始重新选择农业发展的路子,以实现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生态农业的倡导与普及提到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这一用人工方法建立起的新型的农业发展思路,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无破坏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使其达到完善的程度,从而把农业生产的模式推进到社会文明的高度。
中国原本就是一个有着优良耕作传统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中国的农民就总结出了“树落粪本”的生物物质循环规律。以后历代也都注意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中国的农业便在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协调的状态下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下去。农耕历史悠久的山东省,自古以来就注重发展有机农业技术。汉代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都记载和阐明了许多合理的生态观点和耕作中的哲学思想。传统的精耕细作,轮作间作套种,施有机肥、种绿肥等技术早已为勤劳的山东农人所掌握。文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胶东就成为“膏壤千里”的发展农业的典型,鲁中的“邹鲁滨洙泗”,也是“颇有桑麻之业”,“宜五谷桑麻六畜”的农业高产区。但是,后来的中国遭受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外敌侵略,加上文化观念的束缚,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一直没能从理性上得到重视。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又一度在农业指导方针上出现失误,忽略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农业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由于尚不配套的市场发育程度低下,法律、法规不完善及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还在继续制约着经济,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便毫不顾及地从事严重影响农业长远效益的粗放经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简单增产。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的是自然资源的锐减,另方面则是人为破坏的进一步升级。如果任这种恶性循环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人们将无法在地球上寻求一块可以求生的空间。
随着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山东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从八十年代初拉开序幕。1993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加强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报告》,山东的生态农业建设由此推向更高层次;1995年,继推举五莲县、临朐县、临淄区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以后,又确定冠县、费县等15个县为山东省开发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单位,各地还相继确定了数量不等的试点乡、试点村等,共计260多个;1996年1月,山东省首次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大会号召全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有组织、有领导、有资金保障、有科技指导地把全省的生态农业建设推上新水平。自此,全省上下掀起了保护农业环境,重点抓好试点单位建设的发展生态农业高潮。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试点县、乡、村、场、流域共300多个,试点区占地总面积达到200多万公顷。经过前后几个阶段,历时10多年的建设,全省试点单位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持了农业的持续增产和农民的稳定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试点区内的百姓是幸运的: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和扶持下,他们不仅因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而高兴,而且为在世纪交接之际,亲手将祖先数千年来梦求的创建生态文明的宏伟工程付诸实施而自豪。
十年建设显斐然成就:山东省广大农村就自然条件而言,山区、平原、城郊及沿海等各具不同的环境和特色。为此,山东在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中,采取的是适应不同条件、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优化模式:有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采取以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环境调控模式;有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充分利用时空、光、热、水资源,以达高产高效的生物共生互利模式;有按照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配比组分结构,开发利用废弃资源,优化配套的物质良性循环模式;有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还有运用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区域全面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模式等。由于这些因地制宜的模式各以生态学为原理,遵循经济学法则,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规范和制挈,因而能使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环境得到改善,大大提高农业和整个社会的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可趋于最佳状态。
据对较早推行生态农业试点的23个单位调查,这些地方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明显高于当地非试点单位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商品率平均达到70%,试点区内的绝大多数村都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巨大,山区森林覆盖率超过了50%,土壤肥力逐年提高,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整个农业生产达到了高效、优质、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地处鲁中的山区县五莲,是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名气的建设生态农业先进县。这个县根据自己的地形、地貌、气候和原有经济基础情况,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结构,将全县分为三大生态农业区:在西北平原丘陵区,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用材林、农田林网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形成能产生良性循环的种——养——加结构;在中部低山区,则依据山多、草多、水多的特点,确立为多种产业综合开发的林——果——牧——加结构;而在东南部深山区,又划定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从而形成林——牧——农结构的山区农业生态建设模式。这便从总体上构建起以林促农,以农促牧,以牧促农林,以农林促加工的山区生态农业建设路子。通过10多年对全县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进行以小流域治理、发展庭院经济、农村能源开发、无污染无公害工艺、立体种植、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使全县的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明显优化。“山顶松槐戴帽,山腰栗林缠绕,山脚果树遍野,山下粮菜成方”,专家们对五莲农业形态的描绘,形象地概括出发展生态农业后这里发生的变化和诱人景致。
这个县的芙蓉庄,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大片的宜林山滩和丰富的植物、水资源。村民们因地制宜,从抓林业生产入手大打改善生态环境的攻坚战。经过多年植树育草,使全村植被覆盖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50%。这样一来,水土流失控制住了,气候变宜了,空气清新了,农民需要的粮菜、资金和燃料也相应得到充裕解决。合理的林业结构又为粮食、经济作物生产提供了保障,林粮间、套种为农田生产优化、作物高产创造了条件。接下来的以林养牧,以牧肥田,牧业副产物和作物秸秆制沼气,沼渣发酵制无害良肥等良性循环生产,使全村农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呈现网络结构,形成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系统生产能力。
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之一的临朐县,按照全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全面实施治山改土工程,依靠集体力量,集中优势兵力,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连片综合治理,一治一座山,一治一个流域。他们本着丘陵退坡还梯,深山退耕还林的生态种植模式,完成治理沙土流失面积1.4万公顷,完成农田水利工程7800项。同时,他们大搞造林绿化,实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程,作物秸秆合理利用工程以及工业废水治理工程,使全区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轨道,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1998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1亿元,比1993年增长215%;农民人均年收入2631元,是1993年的3.2倍。这个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先进县”等称号。
临淄区的辛店城附近,有个不大的村庄——西单。过去,虽然这里有紧靠国家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的优势,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村民搞的是“单打一”农业粗放经营,因而生活一直贫困。自从试点建设生态农业以来,他们的脑瓜儿里多了些“高效”、“节能”,“综合利用资源”、“发展绿色食品”等概念,于是,一种城郊型和庭院型立体发展的生态农业开始在这里萌生并迅速扩展。他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鲜果等经济作物,把着眼点放在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上,合理实施粮菜套种,利用坑塘养鱼栽藕,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并运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原理,大力发展畜牧业,将作物、禽畜、秸秆、水、肥、土等放在食物链的理论诸环节上去开发,即便是每个农户,也都懂得在庭院种养中利用“高架葡萄为畜禽遮荫——粪便入沼池制气——沼渣还田作肥”这一科学有效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化的种养,使老百姓普遍得到实惠,西单村富了。这个村的村民在享受着用辛劳获取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更为实践并总结出了保持农业生产良好状态发展的路子而回味无穷。
前程广阔但任重道远,山东省本世纪末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利用生态学原理、遗传工程技术和先进耕作栽培技术,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搞好土地改良、水土涵养,为生态农业开辟新的发展途径。之后,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本着“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实效”的原则,在省、市、县三个层次上广泛推行生态农业建设的行动纲领。根据这一思路,山东省决定继续扩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面积,到20xx年全省60%的县区达到生态农业县标准,并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控制住全省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扼制,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呈现良性循环,初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到20xx年,全省农村要变得景观优美,环境优雅,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达到协调,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同国际标准接轨,创汇农业、市场农业格局基本形成,构筑起宏观市场以县为主体,微观市场以村为基础的全省“一盘棋”组织格局和结构有序、功能完善、效益最佳、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这个目标远大、前景广阔的宏伟蓝图,似宣言,又像号角,在催促着8千多万山东人民为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去奋斗,去努力。其实,山东的各级领导和奋战在建设生态农业第一线的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信心是充足的。有10多年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经验,有国际、国内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典型和模式作借鉴,更有全国上下正在形成的追求生态文明的气氛和环境做烘衬,山东的生态农业建设前景一片光明。
同时应当看到,生态农业建设也属新生事物。要在包括目前尚未涉猎这一工作的非试点区在内的广大农村,从原来的低水平上根本扭转农业生产中长期形成的恶性循环局面和不良耕作方式,切实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不断增长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巨大压力;农业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短缺,尤其是可耕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不断减少给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工业“三废”、城市污水不断向农村漫延,破坏着净化农村生态的大环境;还有受教育不足和文化素养相对低下与农业生态建设的不适应等等。毫无疑问,摆在山东人面前的路还很长、很远。
“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他们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就可能使人类自己和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较好的生活;人类有享受这种生活的权力,同时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这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向世界各国人民发出的庄重宣言。在向生态农业这一宏伟目标迈进的时候,勤劳聪慧的山东人记住了这些警句,并在努力实践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山东生态农业新科技发展方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3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