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21-09-26浏览:次
我国生态旅游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展和90年代后的迅速发展阶段,其中,有关生态旅游的机构的成立和研讨会的召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具体国情所限,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主要区域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照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二)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99生态环境旅游年推出的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二、我国生态旅游实践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一方面是我国国情决定的,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领大众旅游者进入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景区而引发诸如生态旅游地盲目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企业为追求盈利而有意识曲解生态旅游含义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历史较短而产生的认识不清,设施、人员、法规等等的不配套等问题。
(一)旅游环境问题严重。
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目前,有关开展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美。李建国等对卧龙自然保护去研究后认为,每年5万人的旅游活动是造成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九寨沟没有设定游客容量的上限,游客量13.9万人次/年已接近极限,九寨沟水流中的有机质比刚刚开发时已经大大增加。
造成这些环境破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国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另一方面企业等以生态旅游为标签和招牌吸引顾客,而不重视生态旅游产品的专业化设计和开发,更不重视环境的管理。当然也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分不开的。如一味强调对自然美的求乐求趣,不强调旅游过渡消费对自然的潜在威胁,这些对于推动环境保护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目前对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诠释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这是造成生态旅游地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生态旅游认识不清
正如前所述,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对生态旅游的涵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如加拿大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加拿大一般旅游者有20.7%的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参与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中,这个比例高达64.9%,具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已经参加过)则有96%以上都上过大学。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
作为生态旅游主要载体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在部门归属上属于多头领导,分别归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水利水电部门等管理。作为主要行业管理者的国家旅游局很难有所作为。此外,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确保部分生态旅游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无法保障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更不能保障游客能够获得充分的环境教育。
(四)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管理等人才缺乏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很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因此,现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不仅缺乏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同时也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对当地社区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环保教育的专业人才。因生态旅游引起得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和保护措施的制定所依赖得众多生物、地理、气象等诸领域的专家更是相当匮乏。
(五) 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项目成功与否关键在科学规划,我国目前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存在较大问题。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或者不能很好的实施这些技术,并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此外,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非常突出。一些保护区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六)部分企业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有意曲解。
目前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旅游者要求环境质量、追求环境教育的心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曲解生态旅游含义,把生态旅游的概念泛化成一种标签,招揽游客的招牌,这必将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
三、结论
由于生态旅游研究历史较短和特定的国情,我国生态旅游存在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认识不清,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管理等人才缺乏,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以及部分企业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有意曲解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甚至违背生态旅游初衷的问题。同时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对于生态旅游的切入点和研究层面以及深入程度不尽相同、实业界总结或经验回馈较少甚至欠缺,因此亟待建立各种生态旅游示范区及生态旅游区监测、回馈、反复调整规划和设计以达到生态旅游区运转最接近理想状态的机制,同时加快并细化和深入各个相关理论研究。另外,应当规定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的人员操守;明确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提供的旅游对象和旅游服务有其特殊性,对应其特殊性在诸多方面对诸多人群有特殊行为和道德要求,须有必要的依法为据或监督保障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进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2(2)
4.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