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生态学发布时间:2014-11-17浏览:次
摘要: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基地,农作物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作为主要的农业副产品,其可用作饲料、燃料、工业原料、生物基料等。但受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多年来,一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或者露天焚烧,使“资源”变成“污染源”,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1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2012年安徽全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762.33万hm2,秸秆总量为4 443万t,其中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2 594万t,占总量的58.4%。具体利用情况见表1。
1.1 肥料化利用
作为秸秆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秸秆还田可以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地物理形状,提高土壤养分水平,从而促进作物增产。全省秸秆还田量约为1 066万t,占秸秆总量的24%。可供还田的秸秆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秸秆等,还田的形式有机械粉碎还田、人工抛撒还田等,其中机械粉碎还田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2012年全省机械粉碎还田面积达到了104.67万hm2,占机收农作物面积的21.4%,消化秸秆量为628万t;秸秆人工覆盖还田和堆肥,主要在合肥以南的地区,以水稻和油菜秸秆为主。
农业论坛推荐:《新疆农业科技》主办: 新疆农业厅,周期: 双月,出版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国际刊号:ISSN1007-3574,国内刊号:CN65-1131/S,邮发代号: 58-127,创刊时间:1979。本刊是新疆农业厅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期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发行。1979年创刊以来,为科技兴农铺路架桥,当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在农技推广、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兵团农场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具有广泛的影响。
1.2 饲料化利用
饲料化利用以玉米、大豆、花生等秸秆为主,作青贮饲料,约占秸秆总量的6%。近年来,安徽养牛业发展放缓,特别是一家一户养牛量大幅下降,致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大幅度下滑。
1.3 能源化利用
一是生物质发电。2012年全省通过发电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量为178万t,占秸秆总量的4%。目前安徽省已经建成并运转的生物质电厂8座,累计装机规模21万kW,发电量11亿kW·h。另外有6座生物质电厂在建。从经营情况来看,各生物质电厂普遍存在亏损问题,主要是除国家补贴政策未及时到位外,秸秆收集、运输、贮存问题导致成本上升,进一步吞噬了发电收益。二是工业和民用燃料利用。2012年全省工业锅炉燃料和民用燃料共消化秸秆量约728万t,占秸秆总量的16.4%。其中,工业锅炉燃料消化秸秆量16万t,农民炊事用燃料消化秸秆量712万t。从秸秆压块看,由于加工用地、用电及投入等原因,安徽省秸秆压块企业较少,规模不大,推广不快。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较大型固化成型企业6个,小型固化站22个,年加工秸秆16万t左右。从秸秆制沼气来看,与江苏、河北、江西等省秸秆制沼气消化秸秆量都达到了30%以上相比,安徽省的发展则明显滞后。
1.4 原料化利用
2012年全省造纸、板材等工业利用消化秸秆量266万t,占秸秆总量的6%。其中,秸秆造纸是安徽省传统的消化秸秆项目,由于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目前已基本停产;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秸秆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落后水平;阜阳等地已有企业利用秸秆生产活性炭,但未量产,消化量非常有限。
1.5 基料化利用
目前,全省每年食用菌生产面积4.6万m2,消化秸秆量约占总量的2%;秸秆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基料化利用虽然总量很小,但秸秆效益很高,如肥东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秸秆收购价达500~600元/t,成为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总体上看,安徽省2012年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为58.4%,比全国低12.6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1%),比山东、河北省分别低14.2、21.6个百分点,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差距较大,潜力也很大。
2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秸秆焚烧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尽管近年来全省各地连续下发文件,严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市仍相当普遍,秸秆丢弃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据测算,未被利用的秸秆占秸秆总量的41.6%,其中就地焚烧的约占未被利用秸秆的60%(其中:麦秸占就地焚烧秸秆的76%以上)。秸秆焚烧与丢弃,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土壤肥力,还占用大量土地,阻碍交通,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2.2 产业化带动力不强
一是秸秆利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投资较大,获利较少,导致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很少。二是农民收集秸秆的经济性较差。根据调查,农民准备收集利用麦秸,需将麦茬高度留在10 cm以下,则机收时需多付农机手225元/hm2,收集秸秆的工价为750元/hm2,秸秆收入1 200元/hm2,则收益仅为225元/hm2,农民收集秸秆缺乏积极性。三是社会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收购秸秆成本为350元/t,实际销售价格是400元/t,获利有限,且项目融资难,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四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些新型技术尚不成熟,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在农村推广存在一定障碍。
2.3 秸秆收集、运输、储存比较难
农作物秸秆的品种多样,具有生产时间的季节性和生产区域的分散性,导致运输成本高,储存难度大;收获的季节性强,夏收时从收割小麦到播种玉米或水稻,一般只有20 d左右的时间;秸秆收集时由于各种设备的不配套,造成其收集贮运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成为秸秆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2.4 政策配套有待完善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但目前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和资金扶持等有待完善;有的地区补贴资金落实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及秸秆利用单位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秸秆产业的发展。
3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应结合该省实际,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完善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收集、产业化增值,力争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工作思路上应坚持疏堵并举、治本为主,政策引领、综合施用,突出重点、示范推进,强化机制、责任包保;在工作方法上要以农民得实惠为根本,着力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惠民、利民、富民工程,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
3.1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利用其舆论导向作用,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农作物秸秆是重要资源,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也能增收。开展秸秆还田、免耕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发展秸秆经济。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提高人们的环保和法律意识,让农民能够自觉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中来,以减少秸秆造成的污染。
3.2 健全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都应该积极推行秸秆补贴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首先是整合现有的资金。允许各地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国家粮食大县补助资金、省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建设。争取将秸秆粉碎灭茬、秸秆加工、牧草收割、饲喂等机械列入购机补贴目录,享受农机补贴的政策。其次是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秸秆利用综合、秸秆利用机械购置,秸秆气化炉等小型的能源化利用设备购置和工业化收集和贮运等的补贴,并利用世行贷款发展秸秆制沼气。
3.3 建立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
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减免税费,协调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用地优惠或无偿用地、秸秆运输绿色通道、秸秆加工及储运企业用电按农业电价收取等措施来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要完善目标考核,明确市、县政府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3.4 大力推广秸秆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途径
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一是加强农业利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到2015年全省年消化秸秆量可达1 599万t,占秸秆总量的36%;发展养殖业,到2015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提高到489万t,利用比例提高到11%;发展食用菌栽培,到2015年秸秆的基料化利用比例提高到4%。二是发展工业利用。在着重解决打包离田和收集储运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生物质发电技术,到2015年全省秸秆发电厂发展到30个,年消化秸秆444万t。三是加快燃料利用。发展秸秆压块固化,广泛用于各种小型锅炉和民用燃料,并大力推广民用秸秆气化炉具。
3.5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创新
根据国家秸秆农业利用的总体规划和方向,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规划,特别是秸秆青贮、生物制肥、生产沼气等,以确保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同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大力支持秸秆生物制肥、生产沼气、乙醇、直接还田、压缩成型燃烧等项目的研发,开发出使用简单、便于推广普及、能够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农业论文刊发浅谈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engtaixue/1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