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居家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软件开发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

  摘 要:为了在非临床条件下,搭建一套智能的、非入侵式的智能监护系统,为居家老人提供合理的、非入侵式的、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本文融合客观环境信息与被照顾者在室内的位置、日常行为等主观信息,开发设计一套智能化的、未入侵式的智能监护系统,为老人或者慢性病患者提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实验证明,融合室内位置与日常行为等主观信息,能有效地提高智能监护系统的“非入侵”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室内定位;低功耗蓝牙;数据采集;行为识别;智能决策

软件导刊

  《软件导刊》是关于软件开发与管理的学术期刊,以服务于软件的提供者与应用者、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宗旨,及时向读者传递软件行业的主流技术、研究热点、企业管理理念和项目管理模式。

  1 引言(Introduction)

  醫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同时也加剧了世界老龄化的步伐。预计到 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1],对老年人的照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其中9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住在目前的居住地,实现居家养老,因此在非临床环境下,智能监护系统能够辅助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传感器技术以及智能设备的进步,智能监护系统逐渐应用于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照顾中。目前,智能监护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多种智能设备并融合多种传感器技术,搭建一套集监护与服务为一体的智能服务系统,用于对老年人或者慢性病人患者的照顾[2]。另一类是开发设计用于智能监护的服务机器人,由于机器人内置了丰富的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环境信息,依据对环境信息的分析做出智能的决策,可用于紧急救援或者对老年人的照顾[3]。在以上的研究中,侧重于对环境信息的采集、分析,出现了智能决策方案与被照顾者的意愿不一致,对其生活产生干扰的情况。为此,本文提出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收集环境信息,融合室内定位技术和行为分析技术,兼顾老人在室内的位置以及正在从事的日常活动等主观信息,建立非入侵式的智能决策,增加决策的合理性与未入侵式性,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

  目前,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Wi-Fi、BLE(Bluetooth Low Energy)、ZigBee、图像处理等技术被应用到室内定位中[4-6],其中基于低功耗蓝牙(BLE)的室内定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是出于对使用者个人隐私的保护以及设备使用能耗的考虑。目前手机已经成为室内定位领域常用的设备之一,一方面是由于的手机的普及使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手机内置了丰富的传感器(Sensor),如加速度、陀螺仪、蓝牙、无线等。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发设计了一套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非入侵式的居家养老照顾、监护系统,一方面为老年人搭建智能、方便的服务系统,实现对家用电器的智能控制,为被照顾者提供合理、便捷的生活服务;另一方面,为监护人提供实时的、居家生活监护信息,实现远程监控功能。

  2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2.1 传感器网络

  智能监护系统的目的是为被照顾者提供智能的居家服务,提高被照顾者的生活质量,该系统首先在不对使用者生活产生干扰的情况下,依据对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进而对家用电器进行智能控制。为此,本文在居家环境下搭建传感器网络,用于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室内位置等信息,为智能决策、节能环保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两居室的居住环境,搭建传感器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环境信息主要包括主、客观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温度、湿度、电器运行状态等客观环境信息;另一部分是反映使用者室内位置、日常行为的主观信息。本文选自三星公司的SmartThings系列产品中的智能插座、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信息[7,8];选取Estimote公司的Beacon,该设备定时向外发射蓝牙广播包,手机在接近Beacon时会收到信号强度不等的广播包,以此来获取使用者在室内的位置。另外采集表征手腕动作的加速度和方位角信息,用于识别老人正在从事的日常行为。

  图1 2D的居家智慧监护环境

  Fig.1 2D ichnography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environment

  2.2 系统结构

  智能决策是智能监护系统的核心,不仅要科学还要符合用户的生活习惯,为此,本文融合客观的环境信息和反映使用者主观行为的信息。鉴于室内定位设备Beacon的部署,将生活区域划分为{卧室1,卧室2,客厅,厨房,卫生间}五个区域,另外在每个区域分别安装相对独立的传感器。以区域为单位,分别采集各自区域的温度、湿度、电器状态、光照强度,基于以上环境信息,由智能决策单元进行智能的决策。为了减少对使用者的干扰,融入反映使用者日常行为的行为信息,为被照顾者提供非入侵式、方便、快捷、智能的服务,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智能监护系统分为环境信息融合和家用电器智能控制两个部分,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家用电器运转状态、室内位置、日常行为等信息,t时刻的环境信息记为Dt={位置,行为,持续时间,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在综合分析Dt在基础上,不违反用户行为习惯的前提下,对电器、设备进行智能控制。电器的状态分为开、关两种状态,标记为{0,1},如环境信息序列为{客厅,坐,2m,>26,<30,5,10:50},决策列表为{风扇=1,空调=1},依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对决策进行优化,输出{风扇=1},进而控制outlet,打开风扇。

  图2 居家智慧监护系统结构图

  Fig.2 Structure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决策可以分区域进行,这种基于区域的智能决策不仅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而且节能环保,当检测到用户在卧室睡觉时,自主将其他区域的電器关闭,实现了对电器的智能控制。

  3 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监护模型(Intelligent monitoring model based on multiple sensor)

  3.1 基于IBeacon的室内定位方法

  为了减少室内环境对定位信号的干扰,将Beacon安装在天花板上,记为BPi,其中i?[1,5],各个Beacon以200ms的时间间隔向外发送强度为-4dBm的广播包。当使用者接近或者进入BPi区域,手机会接收到Beacon的蓝牙广播包。在这些广播包中包含最重要的定位信息蓝牙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RSSI值会随着使用者与BPi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距离d小于1米时,随着距离d的变大RSSI值会以一定的比例减少;而当距离在1米以上时,由于反射波的影响,RSSI会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甚至丢失。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信标BPi的邻近区域对象设置为“远区域”far=5m、“近区域”near=1m。当使用者在区域对象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会触发相应的事件onEnter、onExit、onContextChange的发生,进而获取使用者距离信标BPi的位置信息,从而确定使用者处于哪一个生活区域,如当使用者与BPi的距离小于1米时,near区域的onEnter事件会被触发,表示使用者已经进入了near区域,从云端获取BPi的附加信息,即获取了该区域的家用电器列表。

  3.2 在线行为分类模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从事一种日常行为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手臂一系列有规律的运动,比如“走路”时,手臂会前后有规律的摆动,而“睡觉”时手臂则相对保持静止。在前期研究中[9],首先通过收集居家日常行为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基于无监督聚类方法提取高层语义特征,构建行为数据集,最后基于动态贝叶斯算法建立日常行为的分类模型。基于以上分类模型,本文实时采集行为数据,对日常行为进行在线辨识,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日常行为在线行为识别结构

  Fig.3 The flow path for online recognition of daily activities

  本文设置采样频率是30Hz,在线收集加速度、陀螺仪的数据分别记为,首先基于滑动时间窗模型抽取特征生成在线测试数据Xi(t),然后将测试数据送入分类模型Mode,从而得到分类结果Yi(t)。

  3.3 智能决策算法

  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客观环境信息和主观信息两个部分,记为样本集D。实时监控区域BPi的onEnter事件,当事件被触发时,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获取信息:

  (1)从云平台获取BPi的家用电器使用列表。

  (2)从日常行为分类模型BehavorMode获取当前的日常行为类别Btp。

  在此基础上,依据客观环境信息,由智能决策模块建立对家用电器的控制列表,算法描述如下所示:

  输入:环境信息样本集D;

  输出:电器状态控制

  1.初始化室内位置Pt=-1;P区域内的电器状态Stp=-1;日常行为Btp=-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居家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ruanjiankaifa/4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