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人力资源管理发布时间:2020-09-14浏览: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国家文化名片。2018年,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档案资料作为历史文化最忠实的记录,是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管理

  一、淮安市大运河档案资源现状

  据笔者调查了解,近年来,淮安市档案部门紧跟国家、省和市政策导向,围绕实现“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全市大运河档案资源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共梳理出档案目录6000余条,内容涵盖漕运、河工、盐运、榷关、造船、运河名人等多个方面,还有《京杭运河志(苏北段)》《苏北运河航务年鉴》等资料。市文旅部门还设立大运河淮安段档案中心,负责保管大运河淮安段申遗工作档案等。但与淮安在大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相比,还有大量档案资料亟须发掘、整理和归档,大运河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当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大运河档案资源保管分散。长期以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作为接收和保管的重点,对诸如大运河档案之类的历史档案关注度不高、管理办法不多,导致馆藏内容不够丰富。目前,淮安市及其所辖县区各档案馆中只存有少量大运河档案资料。文物、水利、规划、航道等部门亦存有部分大运河档案。这些档案有的未进行规范整理,有的缺少系统整合,犹如一盘散沙。此外,还有一部分散失在文史专家和市民个人手中的大运河档案,也需要进行抢救性征集和规范化保管。

  2.大运河档案资源结构不合理。目前学术界和档案界对于大运河档案的概念和范畴缺少清晰而一致的认识,只是泛泛地提出“大运河档案”这一说法,未作更进一步的科学界定。比如,淮安市档案馆建立的“大运河档案目录数据库”,只是梳理出标题中具有“运河”关键字的档案资料,难免失之偏颇。反观这些档案,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内容与工程修缮、航道管理、船闸管理、水利设施等相关,且现代产生的档案居多,历史上形成的档案很少。大运河档案资源所记录的内容单一,难以全面展现淮安曾经是大运河沿线“五大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的历史地位。

  3.大运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关于大运河的档案,更多的是一些典籍、文件、地图之类,对其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很多时候,大运河档案资源仅供专业人士作基础性研究所用,且大多以史料考据为主,对现实发展很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效果。近年来,基于大运河档案资源,即便产生了一些推介淮安运河文化的决策性建议,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却是凤毛麟角。如何将“死档案”转化為“活资源”,倾力打造淮安运河文化品牌,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4.大运河档案资源管理人才缺乏。随着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快速推进,运河学和运河文化学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其研究范围与对象广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就需要承担大运河档案管理的人员具备多学科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但从目前情况看,懂档案业务的未必擅长历史研究,懂历史研究的未必精于档案业务,没有形成涵盖档案、文博、社会、历史、旅游、文创等学科的专业保护团队。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直接导致大运河档案工作停留在表面的保护模式,口头上的宣言比较多,缺少系统深入有实际成效的保护和利用。

  二、大运河沿线部分城市的经验做法

  2018年,淮安市组织了“走进运河新时代”采访团,沿着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等走访了沿线20多个主要城市,展开立体式、全方位、多视角报道。虽然在各地采访的时间较短,但一些城市在利用档案资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的做法,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值得吸收借鉴。

  1.原汁原味,利用大运河档案直观还原历史。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杭州、聊城等城市建立了以运河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部分沿线城市的博物馆内,常设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固定陈列有关大运河的文物和档案史料。例如,被誉为明清时期江南运河上最闪光的城市——苏州,将全晋会馆建成中国昆曲博物馆,其中珍藏的昆曲刻本和舞台演出抄本等资料,成为大运河文化的珍贵档案。苏州城外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玉涵堂内,《白居易开筑山塘图》、世界上最早的保护水质的法规《永禁虎丘染坊碑》等档案,让参观的人们零距离感受到不一样的运河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2.创新开发,利用大运河档案生动解读文化。常州市饱含深情地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开发利用。对于青果巷历史遗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修复中加以保护,让古巷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将历史遗存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在抢救保护的同时,实现科学合理利用,让运河之畔的老工厂旧貌换新颜,重获新生,融“保护、传承、利用”为一体的创意街区景象呈现于世人眼前。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共同孕育的城市——镇江,有一条全长约1000米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里面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结合,展示着城市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发展脉络,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组赞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3.聚点成面,利用大运河档案规划古城业态。被誉为国内古城全域旅游新样板的台儿庄,背后也有运河档案资源的支撑。山东省枣庄市委、市政府曾组织人员用三年时间,查阅了30余部地方志、300余部运河史料、2000余件战地史料,搜集了380多张台儿庄的老照片和100多分钟影像资料,由此绘制了6000多幅老建筑的素描图,为这座“运河古城”重建规划提供了翔实素材。台儿庄将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同时,有着浓郁传统风韵的运河大鼓、柳琴戏和皮影戏,再现大运河繁华历史的大型情景剧《乾隆巡游台儿庄》等每天上演,为古城营造了丰盈的文化空间。

  推荐阅读:档案类国内核心期刊有几个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renliziyuanguanli/5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