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人力资源管理发布时间:2020-07-10浏览:次
摘要:从营业状况、营业领域和企业数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商市场的现状,得出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比国内高校课程设置发现,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仅注重知识维度方面的培养,对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较弱,因此结合Byram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理论,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DEMATEL方法,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建立包含15个指标的国际化人才能力维度评价体系,通过计算15个指标的影响程度、被影响度、原因度与中心度确定各因素对国际化综合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程度,得到影响度最大的因素为独立思考能力(1.963),被影响度最大的因素为社会责任意识(1.696),中心度最大的因素为判断决策能力(2.981),原因因素最大的是独立思考能力(1.114),结果因素最大的是创新意识和能力(-1.452)。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工程管理专业;DEMATEL方法;能力评价
一、 中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现状
(一)营业状况分析
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际营业额一直呈增长态势。近10年,中国国内承包商在国际项目上的营业额从最开始226.78亿上涨到987.20亿,上涨了4.35倍,比重从7.30%增长到21.09%,增长了2.89倍,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和中东三个区域市场。2017年这三个区域的营业额占国际营业额的87.4%,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四个区域营业额占比13.6%,是2007年营业额的2倍[1]。可见,我国建筑业的海外市场前景较好,正逐步从传统区域市场走向西方建筑市场进军。
(二)营业领域分析
中国建筑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房屋建筑业、交通基础设施和电力3个行业,分别占上榜中国内地公司营业收入的38.36%、37.22%和 8.46%,共占84.04%。同时,房屋建筑业和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其他国际承包商的主要业务领域,竞争十分激烈,而石油/化工行业被欧美承包商垄断,占营业额的25.40%,是国内承包商营业额的5倍,因此,我国国内承包商应在房屋建筑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领先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市场份额,同时开拓石油化工/工业市场。
(三)企业数量分析
近十年进入ENR世界前1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在20家左右,企业数量虽然保持不变,但是企业出现彼此更迭。以2017年公布的ENR数据分析,连续4年进入ENR100强的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已经
退出前100强,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建工集团、中国核建、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共6家公司2019年度首次进入ENR100强。连续5年进入ENR250上榜的32家公司里,有13家公司的排名呈上升趋势,有19家公司排名出现了下降,9家公司的排名未发生变化[2]。这说明建筑企业之间的更迭受行业领域影响,其次说明大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中国建筑企业面临转型和综合性人才培养两大问题。特别是综合性人才培养问题,企业缺乏一套成熟和稳定的培养和管理体系,人才的缺失及流失是国内承包企业与国际大型承包商之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3年,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从2010年至2020年,亚洲地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将高达近8万亿美元,项目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这对国内建筑企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4]。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异军突起,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海外经营的不断拓展,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语言和文化是民心沟通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仅官方和通用语言就超过50种,我国海外工程管理人员往往专业能力比较扎实,而外语能力偏弱,难以直接与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起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更为棘手[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国情复杂、文化及宗教差异较大,部分国内工程管理人员仍沿用国内管理机制和理念与当地人沟通,造成了双方感知结果偏差,因此,我国建筑企业能否成功地在国际建筑领域站稳脚跟,能否成功推进建设项目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批国际化人才。该批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法律,了解当地政治和文化,适应国际化环境,拥有国际化思维和应变能力。这类人才的培养要求比以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培养难度更大。
二、 国内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对比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相比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最大的特征是复合型。通过对比国内十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设置发现[6],目前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依托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主要从工程技术、法律法规、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四个方面,
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如图3,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7]。中国大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总学分在170分以上,其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占比最高。以清华大学为例,工程技术类课程占比53.68%,专业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10%~20%。对比欧美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发现,国外高校力求淡化专业界限与院校壁垒,在学生的自由选择与潜能释放中培养其知识、能力与创新思维[8]。以欧洲高校波兰波兹南工业大学课程设置为例,本科学制3.5年,第一學期课程主要围绕数学基础和工程管理基础展开,第二学期开展如材料、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初级专业课,第三学期开设人体工程学、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会计等课程,第四学期开设机器技术与生存工艺设计、生存管理等相关课程,第5学期开设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构成等课程,第6学期开设知识产权、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最后一学期完成学位论文[9]。可见,波兰波兹南工业大学课程设置并不多,学校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划分相对较弱、学科分布相对较分散,更注重将管理学与工程科学学科相结合,通过对管理、经济、法律、机械、计算机类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工程学科知识为基础,将管理知识以实训和项目的形式为工程学提供附加值,将技术与全球业务背景下的经济和营销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企业提供专项人才输入,同时使毕业生具备分析市场、发挥销售经理作用的能力,成为企业组织和管理系统变革发起者,挖掘其成为企业家的各种能力。而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注重知识平台的构建和国内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培养的目标更偏向工程师而非管理者,侧重理论知识培养,而忽略了国际人才还应该同时具备的国际职业素养、国际职业知识和国际职业能力等。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无法适应国际工作环境,面对国际化就业岗位竞争力弱,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企业在国际项目上的人才需求。
推荐阅读:人才培养论文题目 参考文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能力维度评价体系及量表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renliziyuanguanli/5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