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新管理应用发展技巧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人力资源管理发布时间:2015-09-16浏览:

  在当前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新应用技巧有哪些呢?我们应该怎样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呢?同时现在的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新方向有哪些呢?文章选自:《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杂志于2006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期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为各类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及相关管理专家量身定做的专业期刊,是名副其实的HR自己的杂志。本刊以理论前沿、观点新颖、技术实用、案例经典及启发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迅速成长为广大管理人员的当然首选刊物。

  摘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还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近两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加快。目前,我国90%以上的商品进入市场调节,资金、土地、技术、生产资料、原料、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比,整个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步伐则明显滞后。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经济师论文

  一、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里靳机制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突出矛盾呼吁新的配置机制的诞生。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取决于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接受集中统一的计划配置,同时,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特点,采取了“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这种配置方式,在迅速建立我国的工业化基础、建立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经挤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力资源计划配置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经济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集中表现为“四个并存”、“一个压力”:宏观上,由于计划赶不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人力资源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由于计划配置造成的人力资源和物质生产资料的部门、单位所有制,在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人力资源的过剩与生产设备的过剩并存。

  微观上,计划配置下人力资源与职业、岗位的硬性搭配、一次分配定终身与许多部门、单位招不到素质合格的劳动者(人才)而造成的职位空缺并存;在“低工资、就高业”政策指导下人力资源的过量安置造成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内部大量的“冗员”、“隐性失业者”与社会上许多待兴办、待开发的事业无人兴办、开发并存。一边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一边是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长期以来存在着的这一突出矛盾,计划配置机制对此无能为力,改革开放以后在局部地区(经济特区)、局部范围(人力资源的增量上)内逐步发育起来的人力资源“双选市场”,对此局面亦乏回天之力。要使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获得解决,必须寻找一条新路,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种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能够自动衔接、自动调节的新机制。从社会主义制度要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这一社会目标看,我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就业压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新增劳动力仍将以每年1000万人以上的高速度递增;二是城镇企业中1500万富余职工的重新安排成为企业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三是农业1.3亿剩余劳动力等待寻找更广阔的就业门路。近两年来已有6000余万农民以各种方式进城打工。

  社会主义国家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仍沿用计划配置手段、靠政策一个积极性来解决这一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了,必须建立一种新机制,能够直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力资撅开发政策等有关政策法规指导下,让每个劳动者走向市场,自我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新路在哪里?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走出来了,我国十五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朝着这条新路的起点走过来了,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把这条新路轮廓描绘出来了,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深圳走这一条路,把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把各种经济资源用活了,10年间,崛起一座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经济建设史上的奇迹。实践证明,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制的新机制是解决旧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上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应当说,这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人力资源中的一小部分最活跃的分子开始流动了,但多数的一部分则因种种条件不具备而流动难;人力资源的增量部分可以通过“双选市场”开始自主择业,但人力资源的存量这一大块仍受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自主择业。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发育迟缓,必将影响其它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规模和配置质量,阻滞整个市场体系的繁育和建设步伐。因此,要把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目标上来认识、来衡量,构建整体思路,确立工作目标,分步推进,加快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是适应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科技知识与社会化生产和管理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转换加快,而人力资源的知识更新、技术转变则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员的结构性变动、转岗培训再就业就成为经常性的事情。早一天建立这种新机制,我们跟踪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将获得新的动力。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也是适应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的迫切要求。去年十一月,亚太经合组织18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在讨论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问题时,讨论了共同关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向题,江泽民主席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两个重要领域之一,并指出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人力资源开发框架宣言》具有积极意义。前不久,国家人事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也在京指导召开了中美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研讨会,跨越文化差异,研究人力资源开发,迎接21世纪挑战。可见,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个重要领域,只有加快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快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其它经济资源的组合、运用都要靠人力资源来推动?,人力资源配置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体配置效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必须寻求和建立一种高效、动态的配置机制,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僵硬的统包统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各种资源,推动经济建设持续、快速、高效地发展。

  总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课题,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我们应当把这项工作切实摆到当前的重要议程上来,加强研究,加快推进。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机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有必要先谈一下概念。把人力视作为一种资源,是对生产力体系中人的要素在社会化生产中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现代经济学上的一个进步。对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方法,通常的一种解释是将人力资源理解为处于劳动年龄内的拥有劳动能力的人,而我认为,将人力资源理解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因素,似乎更为恰当些。这样理解,才能很好地将人与人力资源的概念区分开来,才能真正地将人力资源置于独立的社会资源的地位上,扩大它的开发主体,同时,也有利于扫除在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时遇到的理论上一些障碍和不必要的争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机制是一午正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成型,也未见理论概述的新事物。

  关于新机制的基本内容,我想应当包含以下七个要素:

  1.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使用权归于社会,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开。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和自由权的重要内容。确立了这个前提,就能够打破传统体制下人力资源的部门、单位所有制,保证公民享有充分的择业自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2.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归社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和法人实体,平等地享有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要求有独立的用人权,在对劳动力(人才)的录用、辞退以及内部机构的设置上不受行政干预,保证利益主体责、权、利的一致。目前,要进一步推进政企脱钩和人权、事权相配套的改革。

  3.人力资源的使用是有偿的,依据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供求情况确定劳动力(人分)的基本工资,依据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新的价值大小确定劳动力(人才)的效益工资(奖金),实行联效计酬的奖金分配方法。打破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做法,真正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鼓励劳动者多劳多得,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较高收入。工资机制是引导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杠杆。

  4.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途径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平等竟争、择优结合”。人力资源市场是指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广义上则指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交换关系的总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机构是各级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包括各层次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劳动就业管理处,这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中介组织,主要职能是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分开。

  5.人力资源在未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期间由社会进行储备开发(教育、培训),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储备开发机构是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中介组织,主要职能是负责劳动力的职业教育、转岗培训、短期进修,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目前这一职能是由人力资源市场兼管的,随着失业队伍的扩大,转岗培训任务的全面启动,有必要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储备开发过程也是人力资源升值的过程。

  6.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享有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权利,作为社会使用人力资源对其所有者的一种补偿,以免除劳动者基本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这种社会保险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多种社会保险制度;二是实行住房商品化。

  7.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行立法监督和宏观调节,以保持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社会公平,包括制定与国家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规体系,以及指导、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间合作,’由以上七个妻素内容构成人力资潦市场化配置机制基本框架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包括三个系统:一是基础系统。即人力资源市场的两个主体、两个中介组织。人力资源的个人所有者与拥有独立用人权的公民和组织,构成市场的两个主体;人力资源市场经营机制和人力资源储备开发机构是人力配置的两个中介组织。市场的基础建设主要指这四个要素的单体发育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的发展。二是动力系统。即工资机制,这是连接人力资源供、需两个主体的纽带,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主要调节器。三是安全系统。即两个保障:一个是劳动者个体的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整个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国家的立法监督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总调节职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三大机制:一是“双向选择”机制,这是竞争择优的机制。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原则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收人分配机制。这是由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的人力资凉的价格机制,即工资机制。这是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三是保障机制,即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家对人才资源配置总监督、总调节的职能。这是市场运行的稳定机制。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是建立在人力资源个人所有制和用人单位独立的用人权基础之上的,通过全国联网、全方位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双向选择、国家宏观调控、立法监督、社会保障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优化配置、自动协调的机制,是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机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人力资源的新管理应用发展技巧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renliziyuanguanli/3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