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硕士研究生就业难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求职就业发布时间:2014-01-23浏览:

  【论文摘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导师负责制。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有的导师从原先带2~3名硕士研究生剧增到10~20名,使部分硕士研究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对于某些导师相对短缺的学科,少数并不称职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原因,对策

  自2003年高校硕士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硕士研究生已不再是“香饽饽”,其身价进入了调整期,就业状况也打破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唯学历时代一去不复返,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1.硕士研究生方面

  (1)就业竞争力处于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夹缝之中。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方面与博士生无法比拟,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无心做研究,只为一纸文凭,对于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等研究型岗位而言,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而工作经验和能力与在职场打拼多年的本科生相比望尘莫及。甚至有部分硕士研究生思想素质、沟通交往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硕士研究生处在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中间地带”,就业难不言而喻。

  (2)择业观念存在误区。硕士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学历层次高、就业成本高,相应地对职业、岗位、薪酬要求高也无可厚非。然而,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对工作地区的选择更多的集中于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而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等人才相对短缺的地方则无人问津。同时,对于岗位和薪酬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抬高自身身价,甚至急功近利,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眼高手低,造成很多硕士研究生的结构性失业。

  2.培养单位方面

  (1)某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科、专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社会需要产生并发展完善,其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而少数培养单位设置学科、专业缺乏坚实稳固的基础,部分学科、专业结构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少培养单位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过于重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训练,这种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实际素养的做法不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造成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落后于博士生,而职业技能又落后于本科生的困境。

  (3)教育管理不严格。少数培养单位的师资水平、教学仪器设备等跟不上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张的需要,仍需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填鸭式”教学模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本科化。以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忽视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社会方面

  (1)人才观念的转变。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单位而言,不仅存在名校情结,而且其岗位性质和职责将招聘条件囿于博士毕业生的范围内,硕士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对于企业而言,不再唯“学历”马首是瞻,更加注重招聘人员的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受青睐。

  (2)不公平竞争的存在。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硕士毕业生的择业地点相对集中,出现局部地区相对过剩,部分地区又十分短缺的局面。人力资源市场不成熟、不完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对硕士研究生择业的限制,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行业保护主义或地方保护主义等也影响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为什么硕士研究生就业难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qiuzhijiuye/1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