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模式、场景呈现与发展逻辑:Vlog的传播意义解读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业内新闻发布时间:2020-01-07浏览:

  【内容提要】Vlog创作实践发源于YouTube平台的个人生活体验分享,随着本土化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剧增,全民UGC时代的频繁互动成为一种视觉新媒介的沟通传播新方式。

  本文以Vlog发展缘起与媒介新特征分析切入,分别从Vlog自我形塑的叙事模式、真实与虚构的场景呈现、注意力经济发展逻辑的三个层面反映与剖析Vlog的媒介意义价值,集中聚焦Vlog如何利用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身份表达,批判性审视Vlog内容制作当中凸显的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游离困境,通过结合注意力经济发展模式,尝试探讨Vlog个性品牌走向商业变现的逻辑可能。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季刊)创刊于1990年,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主办。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为开放教育服务,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学术、科研工作服务为宗旨,面向全国电大教职员工和从事远程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

  【关键词】Vlog 视频博客 注意力经济

  一、Vlog发展缘起及媒介新特征

  Vlog也称视频博客(video-blog),它保留了早期的个人图文博客中开放评论、主客体互动的互联网社交传统,又从原有博客中演进,注重强调个人视角的视觉叙述和情景体验。从本质上讲,Vlog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以人物特写的视觉元素呈现的非同步、口语式传播形式”。

  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Jawed Karimi拍摄一则以动物园两头大象为背景,命名为《我在动物园》(Me at the zoo)的个人独白视频开启了最早意义上的Vlog。需要注意的是,Vlog作为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可视文本,在线网络上有多种风格类型,包括“教学视频、旅行更新和个人评论等”。

  Vlog相较短视频时长更为灵活,可长達数分钟或者十多分钟,Vlog的视频拍摄一般多采用轻便上手的智能手机或相机,结合GoPro、自拍杆、手持云台或无人机等媒体器材,透过后期剪辑完成不同风格的视频,成品最终呈现于互联网。因此给博主完成高品质的社交平台网络视频提出了更高的制作要求,普通用户要呈现一部完整的、优质内容的 Vlog作品仍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与简单的生活记录短视频相比,Vlog更多反映故事性,试图从第一视角还原真实场景,记录镜头具备丰富的人格化特征。Vlog博主会给予观众一种未曾有过的“他者生活体验”,这种生活可能是未被揭示的,有门槛的上流圈子生活或被忽略的底层生活,亦或某类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情境(如LGBT人群)。这种体验互动传递出视频博客的参与性文化,受众跳脱和逃避个人日常活动,在影像符号、话语呈现之中沉浸于他者视角的描述生活,博主和受众成为意义的共同生产者。

  依靠优质内容崛起的草根博主与媒体赋予地位的明星成为高点赞量和浏览量的流量主体,网络平台的视频博客渠道允许博主与用户之间以更自然的方式交流,一来一往的互动留言和评论提高主客体共同参与度,类似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同时,Vlog的可获得性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分化,带来的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消解,它促成人们有机会谈论在过去非常隐私和专属私人空间的话题,但又是以相当公开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乐意于使用视觉感官来公开满足他们的欲望,毕竟眼睛是新媒体消费中动用最多的器官,因为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原因,观看能产生视觉愉悦感(观看癖)。

  公开分享的视觉博客一方面能避免偷窥欲可能引发的道德伦理,另外不曾踏入的他人“后台”被主动揭开和开放,可以释放个人对他者隐私探索的欲望冲动,满足背后的偷窥欲。视频博客的公共互动为个人生活赋予公共意义,在打破私域和公域界限的大型线上互动中将个体日常生活转变成为更广泛的群体生活镜像,把个人表达嵌套进公共话语当中,从而完成一次影像自我表达的集体围观。

  二、自我建构与身份表达的Vlog叙事模式

  自我表达和“我”的主体建构是视频博客突出的叙事方式,博主的创作内容具备明显的个性身份标签。因此,每一次视频博客的记录和互动都在指向自我个性的身份建构,“记录或沟通自我的过程是形成身份的过程”③。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到面具是“我们更真实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自我”④,以及在镜头前的视觉转换,正在构建他们的面具——他们真实的自我和他们想要的自我。Frobenius(2014)认为视频日志实际上是独白,并使用了戈夫曼的概念,即“想象中的接受者与电视广播和电台谈话一样,强调了视频日志记录者与非现在的、未来的观众互动的概念”⑤。

  Vlog博主第一视角的手持拍摄和镜头独白形成人际传播的假象,以模拟对话的视觉情景更容易让观众体会自然情感。因此博主独白对话是有效的,自我独白的叙事方式获取观众的信任,比如当Vlog博主在亲身测试或体验某类商品以及对商品的评价优劣,直接会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上有所变化。

  博主可以充当人际传播的意见领袖角色对他人施加影响力,并产生角色互动的可能。跨越时空的互动对话在增强彼此的自我认同,对于博主而言,“Vlog是关于讲述故事的”⑥ ,但它也是共同的,关于讲述共有的故事。Vlog有可能是博主反思自我、释放压力的私人空间,也有可能是冻结、存储记忆和试验自我的空间,当查看权限被完全打开,个人身份就会变为“所有个人的身份”,认同互动就开始了。博主在讲述的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自我,无法实现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个人生体验恰恰能借由博主个人以肉身方式满足他们内心的想象。

  所以对于观众而言,观看Vlog是一次看到自我经历和思想反映在他者身上的机会,是寻找自我认同的行为。Vlog赋予每个人可以重建自己身份的权利,决定什么信息与他人分享是身份识别的过程,都在努力更好地了解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所有表征都是建构出来的。博主们竭力构建自我形象的内在专注似乎在反映一种“自恋”,视频博客呈现出来的优越感是一种自恋的放纵,但这种自恋在弗洛伊德看来是自然的,毕竟自恋者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必须观察别人的关注、观众的评价。但如果是纯粹的自恋则很难使观众认可和长时间注意,所以博主必须在适当的“自恋”中保持清醒和平衡,扩展体验的维度,让观众参与到情感体验中。

  三、真实与虚构双重向度的Vlog影像呈现

  Vlog自从出现就游离在真实与虚构之中,不少质疑的声音指向Vlog记录的真实性和美化伪造,批评人们总是借以社交媒体塑造积极正面的形象符号来伪装个人,流露出以表演实践为基础的戏剧色彩,自我建构的幻像有着精心挑选的拍摄角度和完美编排的视觉符号,呈现另一面“真实”。毕竟“新媒体技术为个人播送私人直播提供机会,承诺一种人性化和真实体验,与此同时也在隐瞒建构的自然体验和所有体验的建构本质”⑦。所以Sxephil(2007)认为,“互联网上不存在真实,只有人们对真实的感知”⑧。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制造视觉虚构逐渐变成一种隐藏的合法行为和社会规范,这种社会习惯被广泛采纳,人们无需为美化和掩盖瑕疵承担任何后果,相反还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叙事模式、场景呈现与发展逻辑:Vlog的传播意义解读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qikannews/yenei/5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