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路径和对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2-04-06浏览:

  摘要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于2017年启动,2020年底完成第一轮建设,2021年啟动第二轮建设。及时总结第一轮建设经验和问题,探讨第二轮建设的深化路径和对策,对提升体系运行效果有重要意义。首先全面分析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2017—2020 年)的总体状况和取得成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力求精准掌握其建设和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从完善顶层设计及强化协调联动、需求导向、主体职能等方面明确体系建设的深化路径;最后从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共享平台、完善评价监管机制、加强资金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路径;对策;天津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7 年由原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领域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整合优势资源,注重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科技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2]。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链打造科技链的科技组织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3]。

  借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做法和经验,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启动,2020年底完成第一轮建设,对提升天津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重要成效,但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难。2021年,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二轮建设正式启动。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适应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逐步推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及天津高质量发展等新形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亟待完善和深化。全面分析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2017—2020)建设经验和问题,探讨第二轮建设的深化路径和对策,对进一步提升体系运行效果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2020)的总体状况分析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 1月正式启动第一轮建设,形成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水稻、林果6 个创新团队。原定每个创新团队的项目建设期为3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延续到2020年 12月。

  1.1 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天津市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管理委员会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管理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财政局、农口局(院、办)主管领导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同时成立以中国农科院等“四院两校” 专家为核心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对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情况、工作业绩与财务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管理委员会根据创新团队的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考评办法》。

  1.2 团队构成和职责分工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首席专家负责团队的牵头组织和业务管理工作,下设首席办公室,具体协调各岗位专家、试验站的工作。岗位专家按照全产业链进行设置,主要包括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或养殖、机械化与设施设备、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领域,每个领域再按照类别设置若干科学家岗位,并在主要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不同专业领域的岗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技术集成、技术示范,促进综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4]。1.3 人员和经费投入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中,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水稻、林果6 个创新团队各设首席专家1 人,共设首席专家6 人,岗位专家90人,试验站72个,总投资13425万元(表1)。

  从不同岗位资金分配看,每位首席专家15万元,岗位专家40万元,试验站10万元,资金分配集中在技术研发环节。从6 个创新团队资金分配的比例来看,水产创新团队投资3 795万元,占总投资的28.3%;其次是蔬菜创新团队3 165万元,占总投资的23.6%。两大创新团队占总投资的52%。从人员投入看,水产和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设置最多,两者之和占全部专家岗位的49%(表1)。数据分析表明,水产和蔬菜两大体系产品类别繁多,是岗位专家设置多的主要原因,例如水产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类、观赏鱼等多个品种,也充分表明水产和蔬菜两大产业在天津农业中的优势地位。

  1.4 技术依托单位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为核心,以相关产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等单位为补充,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统计分析显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和天津农学院是创新团队的主要依托单位,在人员方面两者合计占80%以上。从首席专家来看,除水产创新团队由天津农学院专家担任外,其余5 个团队的首席专家均来自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从岗位专家来看,90位岗位专家中,有 40位专家来自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充分说明了其在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5 取得成效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4 年期间,创新团队围绕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水稻、林果六大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着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在培育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解决产业重大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农业科技創新和转化推广效率,凸显这一科技组织模式创新的优越性。

  2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2020)建设中存在问题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会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6 个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试验站和依托单位等120位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找出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明确体系第二轮建设的深化路径、提出优化体系建设的对策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2.1 体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

  相对新时期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从广度来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安排建设的产品偏少,与天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的要求不匹配。二是从深度来看,现有体系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方面仍有待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旨在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4-5]。现有体系全产业链整合衔接和集成创新水平方面仍有待完善和提高。

  2.2 顶层设计和统筹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访谈以及问卷分析结果,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第一轮建设中全产业链互动效果较差,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集成创新的效果不理想。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周期设为3 年,与农业科研推广周期长、见效慢的性质不匹配,导致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目标把握不准,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和关键问题解决;同时制度设计不完善,特别是长效机制的缺乏导致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存在问题。二是统筹联动和团队协作不足:调查显示,创新团队缺乏统筹协调,联动协作不够,各环节岗位专家及试验站之间合作偏少,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仍然存在,联合攻关力度不够。

  推荐阅读: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策略探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路径和对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6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