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理论视角下的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12-12-22浏览:

  摘要: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省流动不但和经济因素密切相关,还受到宗教、文化、风俗、语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目前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主要由政府有组织集体劳务输出,而自发流动很少的现象,运用推拉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其所面临多方障碍,为政府建立符合南疆实情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推拉理论,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疆基于本地实际情况,也着眼于和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而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重点在南疆地区,难点则在南疆的农村。随着近些年来南疆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产生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截至2010年底,新疆拥有农业富余劳动力219.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3.77%,主要集中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由此可见如何解决南疆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关乎新疆社会稳定、经济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而其中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省流动又因其特殊性而备受关注。

  一、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的不同形式

  (一)自发流动形式

  改革开放后新疆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出疆经商、务工开始出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数量逐步增多,但总体规模较小,以南疆的阿克苏地区为例,2004年农村劳动力向国内疆外流动只占其流动总量的0.1%[1],而且在疆外所从事的职业类型相对单一。主要在城市售卖新疆特色土产和农副产品、经营民族餐饮。由于其宗教、文化、风俗、语言方面的需求,这些少数民族务工者倾向于集中生活在本民族聚居点,如北京的甘家口和魏公村,广州的三元里等地[2]。

  (二)政府组织的集体劳务输出形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自21世纪初就开始鼓励农民进行劳务输出。南疆各地从2005年起,就把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2006年,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次组织了100多名少数民族女性青年农民,经过短期的技能和语言培训,前往天津、青岛的纺织企业务工,这一行为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肯定和鼓励。此后,南疆其他各地也开始效仿,规模迅速扩大, 2007年南疆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地州流动就业77.42万人次,其中流动疆外就业7.95万人次,占全疆流动疆外就业总数的62.8%,实现了新疆农民有组织、成批量向疆外流动就业的重大突破。此种集体劳务输出形式由政府联系、政府组织、政府带队,组织规范性很强。政府出面联系劳务订单,然后按订单要求对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和语言培训;培训完成后配备相关工作组包括带队老师(一般由县乡干部担任)、医生、生活辅导员、厨师和翻译等;在工作组的带领下,以集体形式迁移至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鞋帽、箱包加工制造企业;一个组织群往往就业于同一企业,就业过程中工作组全程跟随服务。

  二、推拉理论及对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分析

  (一)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人口流动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3]。

  (二)对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中存在的反推拉因素分析

  我们用推拉理论审视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却发现,虽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收入差异,但除去政府组织的集体劳务输出,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发跨省流动规模一直很小,这与其他中西部省份情况有巨大差异。仔细探究发现这是因为在正向推拉力存在的同时还存在劳动力流出地的反拉力和迁入地的反推力,正反推拉力相互抵消,使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发跨省流动积极性不高。

  1、新疆南疆农村地区的反拉力

  (1)贫困文化的束缚

  南疆农村由于长期的小农经济文明积淀和闭塞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在长期贫困中形成强烈的宿命感。面对贫困,他们不是穷则思变,而是安于现状,只求温饱,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执着的偏爱和迷恋。这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形成之后,在此地长期的代代传递,贫困不仅被维持,并且还导致新的贫困。这就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 Lewis)所说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构成了南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自身解放的严重障碍。

  (2)宗教和生活习俗

  新疆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居多,尤其是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95%以上。[4]其中绝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日常生活也深受宗教影响。例如饮食上需食用清真食品;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有特有习俗,并有封斋传统;葬俗盛行土葬。这些与内地群众有显著差异。宗教信仰和习俗的特殊要求使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便在疆外就业。

  (3)高额的交通成本

  新疆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辽阔的面积和三山两盆的地貌使疆内城市间距离都可达上千公里,而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距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更是路途遥远。远距离带来高额交通成本和就业信息缺乏,加之长期处于闭塞环境引起的对陌生环境的本能恐惧,使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发跨省就业的成本较高且成功率较低。

  2、迁入地的反推力

  (1)汉语交流障碍

  南疆农村人口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缺乏汉语环境。而南疆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实施民语教育, 小学三年级才开始讲授汉语课程。即使2000年起新疆政府大力推动双语教育,但由于教学水平和规模所限, 南疆农村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没有汉语交流能力。语言障碍使他们在新疆城镇就业都很困难,更难以自发前去内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2)文化素质不符合用工单位要求

  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主要流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这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商品经济意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与传统农业和传统小手工业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较低是新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国为7.67年,新疆为7.08年[5] ,考虑南北疆实际差异,南疆农村劳动力实际文化水平更低,这无法符合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直接影响劳动力参与市场的程度和流动就业的可能性。

  (3)内地群众的偏见和误解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在相貌、服饰、语言、习俗等方面与内地群众有较大差异。近些年又有一些不法分子拐骗新疆籍未成年人输送至内地并以暴力、胁迫、欺骗等手段组织和操纵其实施盗窃、抢夺、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在很多内地省份产生了极恶劣影响。这些都导致内地群众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这种心理鸿沟致使南疆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在疆外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三、结论

  运用推拉理论对目前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际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应正视劳动力自身局限与外部环境障碍对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际流动的巨大阻碍影响,应认识到即使政府组织的集体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难以依靠向发达地区跨省流动得以根本解决。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从政策、制度上保证建立本土化民族特色的区域经济,着重发展本土化就业。疆内流动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跨省流动只是有益补充。

  (一)抓住喀什经济特区的历史机遇大力促进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疆内就业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疆拥有农业富余劳动力219.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3.77%,大部分集中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喀什、和田、阿克苏就是俗称的南疆三地州。其中喀什是三地州的核心区域,人口占到三地州的63 % ,是其区域中心。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并赋予国家计划单列权限,享受产业、税收、金融、土地、外贸等特殊扶持政策,这不仅为喀什带来了发展新机遇,而且也为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疆内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原理,要素产品的流动实质上是要素的流动。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流动阻碍较多,那么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劳动产品的流动上。喀什依托沿海内地及乌昌地区、天山北坡、天山南麓经济带先进生产力要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建设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基地。在外经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喀什定能以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出口加工企业落户。这样尽管劳动力本身没有流动,但其生产的产品进入了疆外市场,也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劳动力的流出。

  (二)持续推进政府组织的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体劳务跨省输出

  作为疆内就业的重要补充,政府组织的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体劳务跨省输出虽困难较多,成本巨大,但仍应不遗余力持续推进,而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规模。因为农村少数民族农民工赴内地务工,不仅掌握了现代劳动技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也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这些走出乡村的农民工会改变封闭凝固的乡村社会结构,当经历过市场经济磨砺后回到故里,必将给新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重视开拓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国际劳务市场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随着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建成,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和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外来劳务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其中很多国家与新疆在宗教、风俗、语言上较为相似,而且距离又近,加之新疆又有多次组织农牧民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务工的经验。新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一条南疆富余劳动力向国外输出的新路。

  [1]周莉蓉.阿克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J] .农村经济,2005,(5)

  [2]阿布都外力•依米提.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及其对策———以维吾尔族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6,(5)

  [3]朱凤霞.“反推拉”理论与西部民族地区本土化就业[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1)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新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 .新疆财经,2006,(1)

  [5]易滨,杨江涛.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 .新疆农村调查,2004,(1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推拉理论视角下的新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