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1-04-10浏览:次
[摘 要]游客微观路径选择模式的研究对景区管理、活动规划与营销制定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基于空间句法对景区路径空间性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开放式景区游客及非游客群体路径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模式,建立路径拟合模型,实现不同群体核心路径的空间生成。研究表明:空间因素(路段连通度、路段控制度及局部选择度)对景区行人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游客与非游客行人交互作用下,开放式景区主要形成了生活性路径、深度景点游览路径、休闲景点游览路径和通过性路径4类路径;基于空间影响假设进行各类路径拟合,与实际调查路径相比,休闲景点游览路径相似度达到75%,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该研究可为景区管理者进行景区路径优化、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节庆活动指定方案设计定量化参考。
[关键词]路径选择;空间句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路径识别
引言
行人路径选择,即分析行人自同一出发地至目的地之间多种路径的选择行为[1]。对于景区而言,重点则是游客路径选择研究,进而可通过量化分析,为旅游管理者作出合理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2]。游客路径选择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出发地至目的地的路径选择与目的地内部路径选择两种[3]。微观路径选择模式聚焦于目的地区域(如自然景区、文化街区)内部路径的选择行为分析及时空关联性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人性化、精准化的旅游管理思路的普及,微观路径选择模式日益得到重视[4]:首先,微观路径选择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景区管理者进行更为合理的游客安排,降低游览高峰期由于游客密度过大导致的冲突、踩踏等安全事件频率[5];其次,后现代旅游时代背景下,个性化、体验式游览成为旅游行为的大趋势[6],景区倾向提供更具针对性、人性化、体验式的游览体验以满足游客需求,进而提升景区吸引力,这使得游客景区游览行为的研究更具参考意义[7];最后,景区公共设施规划与特色化服务提供也依赖游客行为特征作为参考。这一切使得微观路径选择模式的研究对景区管理、活动规划与营销制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8]。
然而,当前研究往往以景区内游客行为分析为主,对于开放式景区(如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而言,忽略了景区内非游客主体(如内部居民、周边居民等生活性行人及通过性行人)与景区游客行为的交互影响。同时,当前研究对景区内部路网所带来的空间影响与行人路径选择间的关系难以量化,主要将相关空间元素(如路径宽度、路径距离、沿线节点数等)作为量化指标与路径行人量进行回归分析[9-10],而忽略了景区网络结构所带来的整体性空间影响。
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开放式景区为研究区域,以景区内行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空间句法实现景区路径结构的空间量化;(2)结合空间性影响分析景区内部行人微观路径选择模式的核心影响因素;(3)基于聚类分析的路径拟合,对不同群体行人的路径选择进行针对性识别与分析。对于开放式景区内不同行人群体的路径选择模式分析,可为景区管理者进行景区路径优化、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节庆活动方案设计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1 文献综述
1.1 行人路徑选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行人路径选择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哪些因素在行人进行路径抉择时产生了何种影响[11]。总体而言,其影响因素可以分为3类:地理距离(实际步行距离)、拓扑距离(路径/方向改变次数)和环境因素。最短地理距离是行人路径选择的首要目标[12-13]。最短拓扑距离则可单独对55%~75%的行人路径选择进行解释[14-15]。环境因素总体上可划分为3个方面,即路径特征、沿线土地使用特征及沿线交通环境特征[16]。Ferrer等通过对志愿者进行路径测试,发现宽阔的人行道、高绿化率、充足的照明、大型交叉口少是吸引行人选择该路径的积极因素[17];Sarjala基于智能手机所采集到的通勤路径,发现影响行人路径选择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交叉口密度、沿线公共用地面积、坡度及沿线建筑年限[18]。
对于景区而言,最普遍的行人路径选择的主体则是游客,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景区路径属性因素与景区环境因素[19]。其中,景区路径属性因素主要包括:行程时间、路线长度、路线曲度、沿线节点数、路径宽度等;Asakura和Iryo基于移动设备采集游客旅游路径数据,结合景区路径拓扑结构特征实现了对不同游客出行路径的识别分析[20]。景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景点类型(土地利用)、路径沿线景点数量、景点占地规模、绿化占地规模、路径沿线行人设施数量(休憩椅等)、路径沿线商业设施等。Vu等基于带有地理标记的游客照片,对香港入境游客的游览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景点,不同国籍的游客群体的游览路径具有特异性[2]。李渊等基于陈述性偏好法(stated preference methods, SP)对于厦门鼓浪屿游客景点偏好进行分析,发现景点类型吸引力依次为音乐文化、自然风光、万国建筑等;而公共设施不足、过度商业化则降低了景点吸引力[21]。
此外,景区内不同群体的路径选择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Jubran等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收入的个体差异在景点可达性的评估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2]。刘培学等对山岳型景区游客轨迹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女性游客游览距离较短,中老年游客群体倾向于躲避拥挤,而散客更易选择存在折返且体验较差的游览路径[23]。然而,群体分析仍属于游客主体的群体细分,对于景区内游客群体与居民群体的路径差异性分析则相对缺乏。
1.2 空间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
空间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多个研究表明,空间因素与街道网络中的行人空间行为联系最为密切[24],给定路径的中心度水平可用于度量行人通行量[25-27]。具体而言,高通达度的路网结构与行人通行量具有最显著的正向联系[28-29]。路径连通度、路径选择度也是影响行人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27,30]。同时,不同模式的路网结构下,空间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在传统网络结构下,空间因素对行人路径选择的影响程度更高[30]。因此,对于传统路网下的开放式景区,分析空间因素的影响更具有研究价值。然而,景区路径选择的既有研究中,对量化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涉及较少。
推荐阅读:环境保护背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策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考虑空间视角的开放式景区行人路径选择模式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