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1-04-02浏览:次
摘要: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及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促进滨州市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健康稳定发展。作者结合滨州市“十三·五”棉花产业实际情况,探讨了“十四·五”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提出了“打造黄河三角洲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鲁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秸秆等废弃物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工程、棉花良种引进和改良及繁育产业化工程、棉田间作套种工程,开展棉田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棉业建设工程、休闲观光棉业发展工程,实施产业强镇示范带动工程” 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并制定了抓好政策落实,依托棉花项目,狠抓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化进程等发展保障措施。旨在“十四·五”期间将滨州市打造成“世界级纺织家纺服装的产业基地”。
关键词:山东;滨州市;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
濱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盐碱地和滩涂地多,适宜种植棉花。经过多年发展,滨州棉花产业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拥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黄河流域棉区有着自然优势和比较优势。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及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促进滨州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健康稳定发展,打造“世界级纺织家纺服装的产业基地”,对滨州市棉花产业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十三·五” 滨州市棉花生产取得的主要成绩
滨州市“十三·五”期间棉花地位、棉花市场、棉花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滨州市通过强化服务、积极引导,促使滨州市棉花生产沿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 生产布局更加合理
2016~2020年滨州市棉花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在种植规模上,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特点,减少零星、分散棉田面积,扩大了集中连片棉田面积。在种植分布上,结合各县区政策、地理环境因素,进一步规划和调整区域布局和棉田种植结构,加快实现一熟春棉逐步向北部淡水资源较缺乏和中重度盐碱地的宜棉县区转移[1-2]。在具体管理上,突出有效性、针对性特点,注重对植棉大乡(镇)、重点企业、合作社、大村大户的培植、引导和管理,努力发挥重点植棉乡镇的示范带动和主力军作用,促进全市棉花生产向精简化、机械化发展。
1.2 纤维品质明显提高
2016~2020年,虽然滨州市棉花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减少,但是由于大力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特别是实施棉花绿色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有效减少了棉花“三丝”,提高了棉花品质的一致性,籽棉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纤维长度和整齐度、衣分等指标均有了3%~5%的提高。
1.3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随着加工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对棉花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棉花加工、紡织等企业开始在棉花优势区域内建立生产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开展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3]。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愉悦家纺等企业纷纷到棉花主产区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截止2019年底,全市成立各类棉花专业合作组织95家,有力地推动了棉花产业化发展进程。广大棉农在参与棉花产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加坚定了推动棉花产业化的决心和信心。
1.4 产业模式逐步成熟
开发出饲用燕麦草与短季棉连作的高效绿色生产模式。探索出短季棉越冬蔬菜间(套)作及棉薯间作技术等新的棉花耕作制度,并进行示范推广,切实提高了棉花种植的综合效益。
1.5 棉花政策惠农作用突显
一是棉花价格补贴政策,“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到惠农政策补贴2.63亿元,增加了棉农收入。二是实行棉花保险政策,从2015年开始调整保险费,由270元/hm2调整为450元/hm2,保险金额由6750元/hm2提高到7500元/hm2,农民自愿投保,滨州市的投保比例为60%左右。三是实施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滨州市无棣县于2016年和2018年实施了该项目,沾化区于2017年实施了该项目。
1.6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2018年滨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涵盖省、市、县农业技术部门、科研院校、棉纺企业、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专家为主的滨州市棉花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十三·五”期间,共取得棉花类科研成果19项(其中获得滨州市科技进步奖8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其它奖项7项)。
2滨州市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
2.1 打造黄河三角洲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
把滨城区和无棣县建设成集“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产业发展融合、品牌创建”等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和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在杨柳雪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熟技术与模式示范区、全程机械化试验区、高品质棉花展示区、智慧农业功能区和科普教育观赏区”。以无棣县的西小王“锦棉小镇”为主体,辐射佘家镇、柳堡镇等东部棉产区,将无棣县打造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棉花示范区,使之成为黄河三角洲高品质棉花示范基地,为滨州市打造“世界级纺织服装家纺产业基地”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撑。
2.2 建设鲁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秸秆等废弃物综合与循环利用工程
鲁北地区有机废弃物综合与循环利用项目规划总面积80000 m2,厂房面积42000 m2。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轻工业生产、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主要是棉花秸秆、废旧棉制品、鸡粪、牛粪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该项目的建成与应用能够解决有机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变废为宝。
2.3建设棉花良种引进、改良和繁育产业化工程
加强品种引进和良种育繁推中心建设。挖掘滨州地方优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推广种植品质“双30”(比强度在30 cN/tex以上,纤维长度在30 mm以上)以上品种。通过技术改造,品种更新换代和统一规划,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棉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双30”以上高品质棉花的种植面积占30%~50%,从而提高棉花产业的效益[4]。
2.4建设棉田间作套种工程
实施棉田间作套种,是增加植棉综合效益的极为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滨州市植棉效益调查显示,各类间作套种均比单作棉田效益高出2倍左右。因此,要在认真总结间作套种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棉花与不同作物的间作套种试验,如短季棉与饲草、棉花与西瓜、棉花与蔬菜等间套作模式,对成熟模式要制定技术规程并推广。各县区、乡镇要因地制宜,抓出自己的样板村、样板户、样板田,通过以点带面,加快滨州市棉花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努力提高植棉的综合效益。
2.5 开展棉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工程
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形式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经营。结合高标准农田、土壤保育院等项目建设,配套完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装备。至2022年,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1.33 hm2,到“十四·五”末,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6.67 hm2以上。形成统一的棉田轻简化管理、智慧棉业展示和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高标准棉田示范区,带动全市棉业高质量发展。
2.6 推进智慧棉业建设工程
依托科研力量,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集产品溯源、远程控制、“四情”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棉业平台,探索推广智能化数控生态循环模式。加强对棉花市场和病虫害的信息分析、预测预警和指导服务,为棉花生产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鼓励广大棉花技术人员灵活运用农技推广APP,对接“益农信息社”和“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公益平台”,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2.7 推进休闲观光棉业发展工程
在滨城区杨柳雪镇,以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结合杨柳雪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棉田科普教育观摩区,种植各种观赏棉,集科普教育与丰富田间生态景观于一体,推进红色旅游与特色植棉融合发展。建设快乐棉花采摘体验区,种植适宜市民采摘、体验和加工的高品质棉花,现场加工制作棉被等棉制品。组织以棉花为主题的节庆文化活动,拓宽生态观光棉业发展渠道。
2.8 实施产业强镇示范带动工程
以无棣县西小王镇为样板,在全市开展具有棉花特色(棉花种植、加工和纺织)小镇建设。建成无棣西小王镇为“品质小王、锦棉小镇”,惠民县麻店镇为“棉花与西瓜间作套种高效示范小镇”;滨城区杨柳雪镇为“棉花休闲观光特色旅游小镇”;沾化区冯家镇为“棉花套西瓜间玉米高效种植示范小镇”;,无棣县柳堡镇为“棉饲连作高标准种植示范小镇”等棉花产业特色小镇。至“十四·五”末,全市建成棉花“种植、加工、物流和纺织”品牌凸显的棉花特色小镇5个以上。
推荐阅读:农业推广相关论文投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山东滨州市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探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