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万物共有的家园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1-03-06浏览:

  本届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和艺术家宋陈发起。论坛以2013年世界土壤日作为原点;以艺术家十余年泥土艺术创作之路及对土地的关怀为脉络;以土壤生态与地球环境可持续为理念;以人文、生态艺术美学为空间与载体。希望借助论坛的发起,集合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相关产学研领域的政策、法规、技术、文化、设计、施工、艺术、视觉呈现等手段,联合生态建筑、绿色材料的应用渠道,携手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老师们,结合生态环境领域改善、教育、宣传及推进的指导策略与指引,对我们世代生存的这片土地,以人文、艺术、生态综合美学的方式,反哺大地、重构审美、唤起民心,恢复青山绿水,焕发自然与生命相和谐的勃勃生机。苏州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资深媒体人陈凤玲,艺术家薛中,规划工程师卢新宇,生态艺术评论家张辉等专家、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志愿者、艺术爱好者6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心理学者德兰主持。

  土壤与人类的福祉和环境密不可分

农业论文发表

  论坛上,多位专家、嘉宾进行了演讲和分享。任官平副理事长作了题为“关爱土壤:学会在这块大地上过日子”的主旨演讲;陈翰星馆长发表题为“敬天爱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的致辞;艺术家宋陈作了题为“土地关怀”的主题演讲;规划工程师卢新宇作了题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漫谈”的报告;艺术家薛中分享了题为“竹——来自土壤反哺土壤”的演讲;评论家张辉进行了题为“略论宋陈艺术建构东方人文生态美学之意义”的发言。

  论坛现场,任官平、宋陈、陈翰星共同发表了以“从土壤和大地出发,创新精神生态资源,迈向人类生态共同体!”为主题的《2020土壤生态宣言》。宣言指出,土壤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可种植土壤的形成,需要花费一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把它毁掉,只需要短短的几十年、十几年甚至更短。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又是土地的组成部分,而土地则是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在第7个世界土壤日,让我们从土壤和大地出发,去关心空气、水、植物、动物以及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资源!

  据介绍,同期举办的《艺术家科普系列》——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展以艺术的方式,强化公众的土壤环保概念和土地关怀意识。

  人类还得好好在地球上生活

  任官平副理事长发表主旨演讲时一连串的发问引人深思,人类还得好好在地球上生活。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土壤,人类不知道要去哪里。以土壤为支撑的自然生物圈,高天厚土和万物众生是我们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要好好关爱,不能虐待它。关爱和保护土壤就是护佑人类的生存基础。过去人们对土壤的认识、关爱和保护不够,犯了很多错误,甚至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如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壤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污染破坏,损害难以挽回,教训极为深刻。大米不能吃了,某个地方被铅污染了,土壤病了,人类还安全吗?答案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健康的土壤,會生长出不健康的食品,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生物链就是这样决定的。人体所需的30多种生命元素,都是通过摄取食物获得,也正是这些生命元素和蛋白质一起合成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酶。如果酶缺乏或是不足,就不能很好地转化食物中各种营养。发生在人们身体上的各种“富贵病”,如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实际上都是身体所需要的酶分解力下降造成的。而造成酶减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中所蕴含的元素失去了平衡,不是缺这少那,就是多这多那,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倒是有了。把现在很多疾病称之为“环境病”一点都不为过。当土壤缺乏一些相应的元素时,会使得人体发生诸如骨质疏松、贫血,甚至某些脑障碍疾病。现在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土壤不健康及土壤元素的不平衡有很大关系。

  任官平强调,未来几十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球气候变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壤的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人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用理性的认识、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对策处理好人类与土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此,任官平归纳总结,提出以下八个方面的思考与见解。

  第一,如何在不损害土壤和环境的前提下,生产更多的食物,以满足未来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根据预测,未来30年世界人口将由现在的70亿增加到90亿。当前,世界上还有贫困国家和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20亿新增人口的粮食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当然,现在中国解决了粮食供应和百姓温饱的问题,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领导的团队已把水稻亩产增收到1000公斤。这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大好的消息。然而,尽管现在有很多科学技术上的进展,我们还是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科技突破上,大面积的土地仍是支撑我国粮食生产的根本,所以说土地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坚决保护好我国的耕地。

  第二,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尽量少占耕地良田,不让古老的村庄消失殆尽,不让类似于江南鱼米之乡不复存在之事一再发生,要让人有家园可恋、有乡愁可寄。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过江南,那和现在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是好事,但是在中国最好的粮食产区发展了工业,占用了大量鱼米之乡的土地。这里还是过去的鱼米之乡吗?今天的鱼米之乡一眼望去,除了城市还是城市,同样的城市,同样的高楼,同样的道路,同样的厂房,已经失去了烟雨江南的美好记忆。

  第三,如何管理好与土壤密切相关的地上和地下的淡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命之源,通过近几年的系统治理,我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能看见几条干净的家乡河?能看见几片干净的湖泊?尤其是在土壤下面的淡水资源更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

  第四,在逐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土壤所提供的生物质能。生物质能需要科学有效利用,而不是随意乱用。因为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缘故,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怎样开发和利用好替代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推荐阅读:发表土壤有机污染方向论文怎么选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万物共有的家园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