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1-01-04浏览:次
作者:马建富; 李芷璇
摘 要 人力资本缺乏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桎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是坚持城乡等值统整,以人为发展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新农”发展,服务乡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完善“三教融合,城乡一体,梯级辐射”的县域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城乡融合,县管为主,乡镇自主”的均衡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双主,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构建“基于融合,县域统整,灵活自主”的一体化职业教育政策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改革框架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消灭绝对贫困、即将进入后扶贫时代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的全面实现,抑或后扶贫时代贫困的有效治理,都有赖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基于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精神和要求,依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城乡人民群众自身发展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持力量。
一、乡村振兴的“基石”:厚积乡村社会发展之人力资本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同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1]。
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如期实现“三步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全面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2]的要求,2020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总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凡。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抓手,而所有这些振兴目标的实现,人才振兴是关键,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如果没有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农人”“乡村精英”,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将难以高水平发展。正因如此,《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一些国家乡村振兴的实践也表明,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当年如果没有逆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资本及城市精英下乡,也根本不会有发达国家后来的乡村复兴,亦不会有我们在欧美见到的美丽、富裕、文明的乡村[3]。所以,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以及任务和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出,乡村振兴各项目标的实现,无不与人才培养相关,而所有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有赖于职业教育和培训路径的支持。
首先,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需要基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而要真正能够高质量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一方面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基于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提升现代农业价值链;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鄉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从《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和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和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4],成为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所有这些,都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主动进行专业的改造和升级,培育能够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现代农业发展型态相适应的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人才。
其次,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需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再开发,培育现代乡村精英。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振兴,它不只体现在经济的振兴,人民生活的富裕等乡村振兴的重要外显标志上,还包括“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乡村振兴的内涵建设上,重在提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乡村情怀的知农、懂农、爱农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些人才在乡村社会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营造具有浓郁乡村文化氛围的新农村,促进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并与“产业兴旺”形成互动互促关系。为此,需要依托中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乡村精英;需要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正确定位,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居民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素质。
最后,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需要接续推进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要实现“生活富裕”之目标,必须解决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消灭贫困。2020年,我国将如期实现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进入后扶贫时代。然而,在后扶贫时代,贫困的特征、表现的形式将呈现出新样态,贫困的主要表征将以相对贫困为主。相对贫困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扫除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就更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作用,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乡村振兴的“短板”:高素质“新农人”缺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就我国农村目前人才状态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新农人”(即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乡村治理的乡村精英以及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为主体的知农、懂农、具有乡村情怀的高素质农民群体)严重短缺,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
推荐阅读:《中国农村教育》国家教育期刊征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改革框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