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南省为例浅谈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0-12-22浏览:

  摘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多功能农业靠拢,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经济社会发展、农业资源禀赋和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农业功能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2)河南省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农产品供给高值市域主要在西部平原区域;经济发展高值市域分布在西部农业特色明显的粮食主产区;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市域主要是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市域;(3)河南省市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以分为4类,具体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农产品供给弱势区、生态服务弱势区。(4)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背景,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 地域类型 优化策略 聚类分析 河南省

生态农业论文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多功能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当时日本提出“稻米文化”,认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采用了农业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MFA)的提法。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在为人类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产品时,还承担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目前,中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探讨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和优化策略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成果颇丰,一些学者从农业多功能性的功能划分上提出“三功能论”“四功能论”“五功能论”“六功能论”(石言波,1999;孙新章,2010;吕耀,2008;刘奇,2007)。一些学者从农业多功能性的量化研究角度出发,构建了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指标体系(乌东峰,2009)并得出了灰色理论适宜于农业多功能发展评价体系的结论;采用揭示偏好法、直接市场评估法等对湖北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周镕基,2011)。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补贴、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赵予新,2009;卢树昌,2009;李瑞杨,2008;黄飞鸣。2005;宋玉军,2010)。本文在基于相关研究和研究区域的发展阶段和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将农业多种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选取河南省为研究区域,从农业功能分区角度,对河南农业发展进行聚类分区规划,针对不同的功能定位,进而提出适宜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河南省的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境内有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作物熟制为北部地区一年两熟,南部地区一年三熟。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的地域差异显著,西北部为山地丘陵区,中东部为黄淮海平原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耕地集中在中东区域,林地集中在豫北豫西豫西南海拔较高的区域,草地夹杂在山区林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2018年河南省人均GDP为50152元,全国排名18位;2018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24.53%,比全国平均值高出2.9个百分点;而人均耕地面积为1.27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0.1%,排名第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8.9%,高于全国平均值(7.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在平稳下降,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整体上河南省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较突出,经济发展功能不强,社会保障功能仍比较重要。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来源于201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各地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研究方法

  (一)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了农产品供给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服务功能4个层次的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研究区域内农业各功能的状态进行评价。对评价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消除各原始数据在数量级及量纲上的差异,把每项数值转化成(0,1)间的数值,其中“0”为最劣,“1”为最优。并且通过熵权法来确立权重,以此来有效避免评价要素间信息杂糅与主观性人为判断的影响。进一步基于各方标准化值及相应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依次得出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的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

  S1i=∑wjxij

  式中:S1i为i地市农产品供给功能的评价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xij为i地市j指标项标准化后的值。其他3种功能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式相同。

  (二)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方法在定量研究地理事物分类和地理分区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农业各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K均值聚类,得出农业多种功能的地域类型。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

  由(图1) 可见,河南省市域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特征。

  河南省市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区域,中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地带,低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地丘陵区。

  河南省市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功能受现代农业发达程度影响显著,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农业特色明显的粮食主产区,中值市域主要是西部畜牧业、林业、牧业发达区域,低值市域主要是北部农业特色不明显和中西部垦殖指数低的市域。

  推荐阅读:生态农业论文发表如何选择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以河南省为例浅谈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