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0-12-14浏览:次
摘要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目前以种植水稻改良治理盐碱地的研究不多。本文以陕西省定边县王滩子村盐碱地项目区为试验区,种植2个水稻品种,分别设加施腐植酸与不加施腐植酸2种处理方式对比其耐盐碱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盐碱地加施腐植酸处理后水稻产量明显提升,在耐盐碱能力和适应性表现强弱方面,水稻品种宁粳28号均强于隆优619。由此说明,种植水稻可作为治理盐碱地的植物改良措施。
关键词 水稻;适应性;产量;盐碱地治理
据统计,我国人口已增长到近14亿人,人地矛盾、人粮矛盾不断加深。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且比例还在逐年递增。种稻则是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措施,我国对盐碱地开发利用也从未停止。
我国的盐碱地面积超过3 600万hm2,约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 5%,广泛分布在北方地区。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其中,西北地区近200万hm2盐碱地有待开发利用。可开发盐碱地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现实重要来源,陕西省定边县6 666.67 hm2盐碱地是具农业开发利用条件的“扩容、提质、增效”后备资源。通过土地工程系列措施使盐碱地达到开发、治理、利用的效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效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项目研究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侧与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侧风沙滩区,地层区划属陕甘宁盆地。地处内陆,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大陆性特点显著。表现为风期长、风力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昼夜间、季节间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7.9 ℃,年均最高气温37.7 ℃,最低气温1.5 ℃。气候特点为春季冷热剧变、夏季日照强烈、秋季降雨集中、冬季寒冷漫长。项目研究区在定边县南部,属白于山黄土沟壑区,河水主源头是八里河,属内流河,发源于白于山地,全河总长54.5 km,流域面积384 km2,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河。由于长期上游泄洪积水,再往下游便形成乱流,冲刷土地,地表积水成湖。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项目研究区位于定边县东北部,距定边县城逾80 km,距堆子梁镇8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00″~108°18′45″、北纬37°37′30″~37°42′30″,权属属于堆子梁镇王滩子村集体所有。项目区实施了盐碱地治理工程,通过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布置、配套配电设施、道路林网体系构成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满足了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水稻对盐碱胁迫表现为中度敏感[1],种植水稻是合理利用盐碱地的重要途径[2]。因此,项目区选用种植水稻以适应盐碱地的不良影响[3]。
研究区地势低洼,农田耕地内的排水沟渠不能起到有效的排水作用,长此以往,部分区域年年淤积,导致土地盐碱化。
推荐阅读:唐山农业中高级农艺师职称评审条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盐碱地治理的水稻种植适应性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