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

  摘要:采用统计学原理和电子表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1—2015年成县气象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水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辅以农业、林业和养殖业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甘肃省成县的气候资源、气候变化现状、气象灾害影响程度以及气候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影响。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综合分析论证了成县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气象灾害对农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应用热量指标、水分指标和综合指标将成县划分为3个气候大区和2个气候亚区,即ⅠA温暖半湿润粮经作物区、ⅡBa温和湿润粮经林木区、ⅡBb温和湿润农林亚区、ⅡBc温暖温和半干旱农经区、ⅢC温凉湿润林牧区。

  关键词:成县;农业气候资源;种养殖业;分析;区划

农业气候论文

  成縣地处秦巴山区西秦岭余脉地带之陇南徽成盆地西部,为典型的北亚热带边沿季风气候区(33.31°—33.34°N,105.24°—105.57°E)。境内四季分明,冬不严寒,夏不炎热,雨热同季。中东部为盆地,西部为缓坡丘陵,为主要的粮油和蔬菜及经济作物产区。南北为山区,植被良好,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气候资源丰富,为重要的中药材、经济林果和蜂蜜花源地。由于气候适宜,野生林果和中药材品种繁多,蜜源丰富,蜜蜂放养周期长,蜂产品品质优良,是甘肃著名的植物库和蜂蜜生产基地,历来为省内外所推崇。徽成盆地因其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植被良好、山川秀美,素以“陇上江南”之美名享誉省内外。

  1982年成县气象站利用1961—1980年20年的气象资料和气候调查资料,进行了第一次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区划工作,主要以气候对农业种植业影响分析为主。随着气候的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进行了第二次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整理和区划工作,并在原来以种植业为分析区划的基础上增加了林果业和养殖业及气象灾害的研究和区划,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科技工作者研究和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1-3]。

  在全国有不少基于气候变化的分析和农业、林业、种养殖业等领域的气候区划成果。王连喜等[4]将GIS技术应用到区划中。刘晶淼等[5]对农业气候资源与灾害评估进行了分析和区划。姜晓清等[6]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但就甘肃省陇南而言,针对新时期气候变化所做的区划尚属空白,为服务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参考第一次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上,采用电子表格统计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将1981—2015年的气象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同时增加了水文、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以期为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和植物等新品种引种、设施农业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发展等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气候资料为成县气象局1981—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作物观测和物候观测资料,辅以同期水文资料和近年来区域气象站资料。农业方面有大蒜种植试验研究资料和养蜂业、养鱼业、其他养殖业、中药材种植、小麦引种试验研究资料;林果业有核桃种植试验研究成果资料等。

  1.2 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35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应用Office编制大量的表格与分析曲线图,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绘制气候资源分区、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气象灾害区划、养殖业区划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资源

  2.1.1 光资源 年太阳总辐射量410~414.2 kJ/cm2,4—8月为偏多期,5月最多,为50.2 kJ/cm2,10月至次年2月为偏少期,12月最少,仅20.9 kJ/cm2。生理辐射量占总辐射量的50%。年最多辐射量477.15 kJ/cm2,最少350.94 kJ/cm2,年际间变幅较大。年日照时数1 612 h,日照主要集中在5—8月,日均5.3~6.0 h,冬季次之,秋季多阴雨,日照最少,日均不足3.5 h。成县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除比近邻的康县偏多外,少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光辐射和光照略少,对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不利。由于光照主要集中在作物对光资源需求旺盛的春夏两季,多数年份能够满足作物和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个别年份因阴雨造成作物开花授粉不足、成熟期发芽霉变等影响产量,秋季阴雨使小秋作物不能按时成熟收获,影响秋播。进入21世纪以来,秋季阴雨次数有所减少,秋季和年光照时数呈增多趋势。

  2.1.2 热量资源 年平均气温12.1 ℃,7月最高,为23.4 ℃,1月最低,为-0.2 ℃。极端最高气温37.4 ℃,极端最低气温-14.7 ℃。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在作物发育临界期内,仅在个别年份出现持续高温导致作物逼熟和高山区越冬作物冻害死亡现象。成县年平均日较差10.6 ℃,4—5月最大,为13.0~13.2 ℃, 9—10月最小,为8.5 ℃左右,年极端最大日较差26 ℃,最小0.8 ℃。春季温度波动大,秋季温度变化和缓。

  年平均≥0 ℃持续日数326 d,期间活动积温 4 582.6 ℃。≥10 ℃持续日数207 d,活动积温 3 930.2 ℃。一般越冬作物在0 ℃以上就开始生长发育,秋作物则需要10 ℃以上才能生长发育。积温条件满足作物生育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作物栽培为两年三熟制[7-9]。

  年无霜期200~210 d,晚霜4月上旬结束,早霜10月底开始。早霜无影响,较强的晚霜冻害比较明显,强晚霜冻对作物尤其是果树冻害严重,影响面积大,有的年份会造成诸如核桃等绝收,是当地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般较强晚霜冻害有8~10年一遇的周期,所以多数年份晚霜冻害只是局部性发生。

  2.1.3 水資源 水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作为雨养农业地区更是如此。成县年降水量中川坝河谷区570~670 mm,西南部犀牛江沿岸易旱区仅550~600 mm,北部山区丰沛,为700~770 mm。年最多降水量1 072.1 mm,最少仅257.3 mm,均出现在南部地区犀牛江沿岸的镡坝,相差3倍有余,说明犀牛江沿岸降水量的年际间差异最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总量的66.2%,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雨雪量不足全年的3%,由于冬季植物消耗水分较少,多数年份并未形成冬季干旱。春季是一年中降水波动最大的季节,往往出现干旱时段,影响秋作物播种出苗和越冬作物生长发育。春季雨水过多的年份有利于大秋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期生长发育,但越冬作物因水分供应多,长势过旺,田间密度大,通风不畅,易出现倒伏,冬小麦则易感染锈病,影响产量。因此对不同作物的发育期而言气候资源往往是此利彼害。夏秋季多数年份雨水供应较好,但春末夏初和伏期易出现干旱时段,对秋作物影响明显。6月上中旬的麦收期连阴雨使小麦发芽霉变不能及时收获导致减产,秋季连阴雨影响大秋作物不能按时收获或使玉米果穗顶端发芽霉变。干旱和秋季阴雨对核桃生育和收获也有明显影响。

  成县气候资源优势明显,是核桃的适宜种植区,除晚霜冻较为严重的年份外,均能获得较好收成,且量大质优,是被原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核桃之乡”。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大蒜生长发育,所产“三蒜”享誉省内外,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千年药乡,南北山区中药材品种达四百余种,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库。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垂直气候差异明显,牧草生长周期长,植物和野生花卉次第开放长达数月,对发展养蜂业和畜牧业均十分有利,历来是甘肃省主要的蜜蜂放养地[10-12]。适宜的气候条件养育了这里的名山大川,植被面积占比高达60%,绿水青山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2.2 气候区划

  2.2.1 区划原则 ①在气候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气候相似原理,着重于区划实用原则进行区分,同时考虑与邻县气候区划的相互衔接。②区划指标以大农业为对象,根据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经济林果、中药材和养殖业等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要求,以及种植制度、熟制、养殖业特点等,应具有明显的现代农业特色。③根据地形、海拔高度、植被、垂直气候差异和种养殖业布局特征等,采用热量指标和水分指标相结合的二级分区法。

  推荐阅读:《气候与环境研究》核心社科期刊论文投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成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