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0-05-21浏览:次
摘要 青海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草地农业发展迅速,但存在饲草种植土地来源不足、饲草商品化程度低、饲草种植面积不稳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布局饲草种植结构;完善饲草种植政策环境;推进种养结合;加强科技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草地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草地农区;现状;发展对策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牧区之一[1],近年来因人口增加快,畜产品需求量大,而草地资源有限,导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不断退化。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1-2],青海省为保护好草地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扩张了草产业的发展空间,与养殖业有效结合,后续潜力大,可延伸性强,给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草地农业已成为青海省发展循环型农业、振兴农区畜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 草地农业现状
据调查,青海省农区建设饲草料基地14.55 hm2,其中一年生饲草11.85 hm2,占种植总面积的81.42%;多年生饲草2.70 hm2,占总面积的18.58%。
1.1 草地农业建设促进了农牧业结构调整 ①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区耕地建设人工饲草地规模从小到大,逐年增加,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目前主产区初步成形,在种植业内已占有了一席之地,促使整个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的变化。原有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三元结构转化,以谷物籽粒生产为主的主粮型耕地结构,转变为以籽粒与绿色营养体生产并重的粮草兼顾型结构。例如湟源县日月乡大石头村,原为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小麦和油菜为主,目前,全村种植饲草14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7%,从事饲草种植的农户占到总户数的75%,青干草产量1 680 t,存栏羊7 100只,牛3 500头,从事牛羊养殖的农户占到全村总农户的100%,产值达252万元,利润达170万元。该村村民还跨区域种植饲草,在海晏县通过土地租赁的方式种植黑麦33.33 hm2。饲草种植业与随饲草业发展起来的养殖业成为大石头村的支柱产业。②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通过饲草基地建设,增加了草食家畜数量,提高了农区牛羊草食家畜的比例,加大了草食畜产品在畜产品中的比重,形成了以机械化种草、规模化饲草加工、绿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1.2 草地农业建设促进了饲草业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青海农区依托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单位规模,推行规模化种植,推广普及 “三贮一化”饲草综合调制加工技术,提升饲草附加值。同时草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等相关配套体系得到了均衡发展,草产品生产、加工为主要产业的企业呈增多趋势,草业趋于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初,全省有饲草料加工企业69家,年产饲草(鲜草)525.5万t。湟中农华草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饲草、面包草等,不仅受到了省内用户的欢迎,而且部分产品还销售到新疆、甘肃。仅湟源县饲草种植加工农机具多达4 500台(套),65%以上的饲草基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收割,60%以上的养殖企业具备了饲草青贮及加工能力。青海省农区草业已发展成为涵盖饲草种植以及草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多方面的新兴产业。
1.3 草地农业建设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饲草种植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草料[4]。随着饲草业的发展,以牛羊育肥为主、舍饲、半舍饲畜牧业迅速崛起,规模化养殖发展迅猛。据统计青海省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建成牛羊季节性养殖场(小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以上。同时,农区饲草除了通过短期育肥、规模养殖,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外,其中一部分被调往牧区,用于冬季补饲和抗灾,加快了放牧+补饲饲草、补饲饲草+精料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牲畜完全依靠天然草场的饲养模式,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从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324.8 万羊单位。从经营方式上实现了由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从增长方式上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青海省草地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