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18-12-20浏览:次
摘 要:农村三产融合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一种新的范式,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生产要素、产业组织、经营方式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内生动力的源泉。
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 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压力、资源约束、技术革新、从业人口老年化等多方面挑战,农村面临着生態环境治理、社会稳定维护、乡风文明建设等重重压力,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的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紧迫。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称为农村三产融合)的理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可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我国今后很长时期内遵循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厉无畏,2002)。产业融合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1+1>2的经济利益才是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农村三产融合的实质是发生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其内部经济利益驱动来源于土地集约经营带来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增加、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化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和通过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带来农业范围经济。
1 生产要素角度
第一,在当前土地约束的现实国情下,依靠提高农业土地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农业粗放经营无以为继。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土地较少,加上人口众多以及历史悠久的小农耕作传统,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的耕地面积超过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的耕地面积,耕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显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数据预报结果,201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86.32万公顷(20.23亿亩)。2017年净减少耕地面积6.09万公顷。可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75亩的一半。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显示,我国耕地的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同时,由于小农生产的惯性,长期过量、盲目施用化肥农药,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导致耕地质量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尽管目前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已经普遍推开,但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细碎化和农业劳动力总体过剩,规模经营扩张受到制约。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要走要素集约组合的农业发展之路。
第二,传统农业条件下,农民自我资金积累和自身生产劳动直接经验技术积累的能力弱小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传统农业中,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具有不稳定性。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以手工劳动为主,辅以简陋的农具进行生产,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其缓慢,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即使采用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也无法阻挡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趋势。
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不耐储运等天生的弱质性特点,使得农业的市场交易条件恶化,农民的收入增长乏力,农民自我积累资金非常缓慢。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易于流向非农产业。
传统农业一直是在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弱势环境中进行的,很少有外部生产要素的投入,却不断有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需要吸收农业以外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来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能仅仅依靠农民自我的积累,而且还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循环封闭圈,开始由工商业提供现代生产要素的进程。
第三,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直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农村三产融合则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间的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形式,将生产要素进行跨产业优化配置,为农业资源禀赋带来根本性的战略性的大调整,为农业的发展带来现代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先进的商品市场经营理念。
首先,农村三产融合更多地强调产业间的融合,第二、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更加密切,驱动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其次,农村三产融合更多的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农村三产融合是社会分工与社会协作相结合的社会化大生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等实施主体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生产,科学方法经营管理农业,需要对农户进行技术知识和理论进行培训,带动农业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提高。最后,农村三产融合更多的使用农业机械和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走集约经营的道路,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率。
2 产业组织角度
第一,农村三产融合实质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各个产业之间分工的内部化。众所周知,分工能提高专业化水平,能促进机器的发明创造和技术的进步,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融合的出现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深化,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体系的服务化趋势加强,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结构软化导致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产业之间发生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后,随着高新技术向农业产业的不断渗透,通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动与延伸来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界线,实现农业产加销链条有机整合、农业产业多功能拓展和转型的产业融合。农村三产融合实现了产业在更高层次的产业大循环中实现生产要素的整体优化组合,突破了农业内部分工局限,形成新生成的融合产业。新生的融合产业内部既包含原来已经存在的农业内部分工,也包含了融合创新业务基础上扩展了的新分工。新分工是第一产业的细分行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细分行业所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转化而来的,产业间的分工围绕着农业在农村地区实现了内部化。
第二,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化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具体表现主要为两个方面:首先,农村三产融合实现组织替代市场。由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化,新产业内的组织大规模替代原来产业间的市场,大量企业发生了边界扩张现象。按照科斯的观点,“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农村三产融合之前在市场分工条件下交易成本包括市场上各类信息的采集、交易的谈判、签订契约等费用较高,农村三产之间融合后市场分工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内的内部分工转化,实现新生成的组织内部分工替代市场交易,直接节约交易费用。其次,农村三产融合减少农业生产与消费的中间迂回环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环节之间迂回链条长,供需信息不通畅,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农村三产融合发生后,农产品的产销一体或者产销接近缩短了迂回路径和产销距离,供需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供需之间可以通过像互联网这样的技术或者组织内深度合作实现直接对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精准供给,中间环节的减少降低了交易费用。
3 经营方式角度
第一,农业范围经济拓展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业效益。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生产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者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是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来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农业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忙闲交替的周期性、农业可变成本互补性、人力资产的同质性、信息的共享性、农业品牌专用性等。农业范围经济拓展生产经营范围,农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农村三产融合依托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多元化经营实现范围经济。农村三产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和推广打破农业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在同样的土地规模约束下,生产出更多种类的农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如垂直农业的发展,可以在同一设施空间内同时种植不同种类的花卉水果;工厂农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化管理为根本,可以改变动植物的生长特性,用较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健康、更安全、更优良的农产品;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促使原本分离的动植物生产通过整合可以实现空间并存。这些都提升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劳动产出,实现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范围经济。
第三,农村三产融合以农业的多功能性带动农业供给的多样性,农业的供给范围延伸到精神生产领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具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商品产出功能,同时还具有生活、生态、文化、教育、环境等多种功能。伴随着现代社会居民对消费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日益提高,农村三产融合以第二、三产业的市场、消费和服务为导向,带动以农产品供给为导向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业供给的多样性,更好地满足人们更高、更新的消费需求。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的兴起表现出人们寻求充满传统乡村文化的田园意境以释放压力,回归、还原自我,农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 2012(10).
[2] 解安,周英.农村三产融合的学理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17(12).
[3]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
[4] 赵霞,韩一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經济问题,2017(4).
[5] 梁伟军.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6] 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
推荐阅读:《江西植保》由江西植保 由江西省昆虫学会、江西省植保学会、江西省植病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旨在促进我国植保科技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面向生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4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