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18-02-27浏览:次
这篇农业技术论文投稿发表了农牧户粮食生产投入冗余分析,在现代化的农业化进程中如何提高农业产量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作者首先要对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及对策建议。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3个角度来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的粮食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技术论文投稿,粮食生产效率,DEA模型,农牧户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能够有效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备受关注。自Charnes,Cooper&Rhodes(1978)首次提出DEA模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将该模型运用于粮食生产效率的研究。国外研究大多注重以微观的农户数据为基础,而国内研究则较为侧重运用宏观数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笔者首先介绍样本数据的来源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分别将内蒙古农村牧区不同经营模式的农牧户作为决策单元,采用DEA的可变规模报酬模型,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3个角度来对内蒙古农村牧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及对策建议。
1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笔者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4年初在内蒙古农村牧区所做的实地调查,有效问卷为1332份。样本数据涵盖内蒙古农村牧区的11个盟(市)2,26个旗(县),54个乡镇(苏木3)。从调查的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来看,纯农牧户694户,占比最高,为52.1%;I兼农牧户4192户,占比为14.41%;II兼农牧户236户,占比为17.72%;非农牧户210户,占比最少,为15.77%。分地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502户,占比37.69%;中部地区348户,占比26.13%;西部地区482户,占比36.18%;样本数据的地理区域分布基本均衡。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纯农牧户、I兼农牧户、II兼农牧户和非农牧户的户均粮食总收入分别为22816.30元、20921.70元、9609.90元、153.50元,分别占样本总量均值的137.19%、125.80%、57.78%、0.92%。
2DEA模型介绍及变量设定
DEA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的简称,由Charnes和Cooper(1978)创立,是对多投入多产出经济系统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核心优点为不需预设生产函数,且不受输入和输出数据量纲的影响,在简化运算和减少误差方面具有较强的优越性。DEA模型的原理为在保持决策单元的投入或产出不变的前提下,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并将各个决策单元影射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之上,通过决策单元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差值来判断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1];该模型主要由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这两个模型构成。1中,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eT1=(1,1,…1)1×m;eT2=(1,1,…1)1×k;λi表示第i个决策单元的权重值;综合效率值(CTEch)是纯技术效率值(PTEch)和规模效率值(SEch)的乘积;其中,纯技术效率是指各决策单元能否有效利用生产技术,使产出最大化;规模效率是指各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否适当,以实现产出最大化[2];若SEch=1,表明此时该决策单元处于综合效率有效状态;若SEch≠1,则TEch≠PTEch,表明此时该决策单元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处于无效状态,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就会转化为规模报酬可变模型。
模型2中,FCTEch、FPTEch和FSEch分别代表内蒙古农村牧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本文将粮食总收入(Y1)和粮食总产量(Y2)5作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粮食生产的产出指标;在投入指标的选取方面,鉴于农业生产的3个基本要素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参照郭亚军(2011)[3]等文献所用指标,并对其进行调整之后,最终选取播种面积(X1)、劳工投入(X2)、种子费(X3)、化肥费用(X4)、浇地费用(X5)、农机费用(X6)、农药费用(X7)、农膜费用(X8)作为粮食生产的投入指标。“S+”和“S-”分别代表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粮食生产的投入冗余量和产出松弛量;其中,投入冗余是指由于粮食生产过程中投入过多而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要素的冗余,需将其减去;产出松弛是指粮食生产的非生产有效单元的实际产量与该生产点在生产前沿面上投影点对应产量的差额,需将其添加。
3模型测算结果与分析
经测算,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值为0.74,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为有效,II兼农牧户和非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则均为无效。全区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值为0.87;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为有效,而II兼农牧户和非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则均为无效。全区农牧户的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值为0.85,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均为有效,而II兼农牧户和非农牧户的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则均为无效(见表1)。
3.1FCTEch测算结果分析
据测算,东部地区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值最高,为0.81;中部地区次之,为0.74;西部地区最低,为0.73。从分地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来看,各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调研数据显示,从土地投入要素来看,东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亩均粮食产值分别比全区均值高36.57%和60.99%;此外,东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亩均粮食产量也分别比全区均值高51.01%和40.21%;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耕地机械化程度6分别为63.31%和66.03%,而西部地区的耕地机械化程度均值仅为51.70%。
从劳动力投入要素来看,东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以及西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劳动力单位工日粮食产值分别比全区均值高162.50%、123.15%、22.88%、8.06%;此外,东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以及西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劳动力单位工日粮食产量也分别比全区均值高62.20%、86.92%、47.54%、2.20%。从资本投入要素看,全区农牧户生产资料成本7占粮食总收入比重平均值为65.05%,各地区纯农牧户的该指标值均低于全区平均值,其中,东部地区的纯农牧户最低,为34.20%,中部地区的纯农牧户次之,为55.31%。可见,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在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的有效配置前提下,粮食产出均达到了最大值;其粮食生产点均位于生产前沿面之上,均为技术有效点。
3.2FPTEch测算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测算结果,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值最高,为0.99;中部地区次之,为0.90;西部地区最低,为0.81。各地区的II兼农牧户和非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为无效,因此各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均存在投入冗余情况。本研究中,投入冗余主要包括劳动投入、种子费、化肥费用、浇地费用、农机费用、农药费用和农膜费用这7项。从土地投入要素来看,东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每亩粮食产值较全区均值低5.42%,中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每亩粮食产量较全区均值低2.46%;此外,东部和中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耕地机械化程度分别为50.43%和51.70%,而全区平均值为64.13%,可见机械化的优势在II兼农牧户并不显著,从而导致了粮食生产效率的降低。从劳动力投入要素来看,西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劳动力单位工日粮食产值和劳动力单位工日粮食产量分别比全区平均值低29.51%和16.54%。
另外,东部和中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家庭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人数占比分别为1.36%和1.37%,远远低于全区均值。从资本投入要素来看,中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生产资料成本占粮食总收入的比重最高,为66.24%;对比II兼农牧户的参照调整值可知,东部和中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化肥费用、浇地费用、农机费用等生产资料投入冗余量均相对较高。由上可见,东部和中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粮食生产均存在投入冗余,致使其生产资料投入未能实现有效配置,进而导致产出未能实现最大值;显见,这两个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生产点均居于生产前沿面之内,技术效率较低。
3.3SEch测算结果分析
据测算,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值最高,为0.91;中部地区次之,为0.82;东部地区最低,为0.82。各地区的非农牧户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均处于无效状态。具体来看,各地区的非农牧户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从人力资本投入要素来看,各地区非农牧户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52年、8.02年、7.80年,均高于全区均值。据调查,农牧户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越高,其外出务工可能性越大,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高,在劳动力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非农牧户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致使其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率。
3.4改进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无效状态从而导致其综合效率亦无效。因此,可以通过两个步骤来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的I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第一步,参照生产前沿面上的最优值对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射影调整;第二步,分别对投入冗余(S+)和产出松弛(S-)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目标值。具体来看,可将东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劳工投入、种子费、化肥费用、浇地费用、农机费用、农药费用、农膜费用投入分别减少32.13%、43.71%、40.50%、33.88%、30.67%、23.88%、74.16%;将中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粮食投入各项指标分别减少4.97%、18.05%、26.11%、7.37%、7.52%、41.14%、32.92%。根据参考方案调整之后,东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粮食总收入和粮食总量可以分别提高8.08%和4.29%;中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粮食总收入可以提高115.74%,从而实现其纯技术效率有效和规模效率均有效。
4结束语
文章基于DEA规模报酬可变模型来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的粮食生产效率,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粮食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纯农牧户和I兼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从而使其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率处于生产前沿面之上;II兼农牧户和非农牧户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均处于无效状态,致使其综合效率无效。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内蒙古农村牧区不同经营模式农牧户的粮食生产效率:①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II兼农牧户的教育水平、增加农业技术培训,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农牧民接受新品种、新科技、采用新方法(秦立建,2014)[4],从而提高粮食单产并进而增加农业收入;②II兼农牧户要充分利用投入要素并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生产与装备结合,避免出现投入要素的冗余和产出不足;③针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户粮食生产规模效率无效的状况,政府一方面应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通过经营权流转,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牧户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利用平地优势并结合现代的粮食生产技术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5~76.
[2]罗刚平,祝志勇.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04~110.
[3]郭亚军,张晓红.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735~739.
[4]秦立建,苏春江,蒋中一.医疗支出、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1):113~116.
作者:韩志非 句芳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阅读:广西农业科学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1年第1期起,原《广西农业科学》杂志正式更名为《南方农业学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农牧户粮食生产投入冗余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4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