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下黑龙江农村发展管理现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14-08-18浏览:

  论文摘要:目前,少数地区已经认识到农村景观的价值,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编制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保护自然景观和农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保持古村落文化的继承性、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而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景观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本文希望应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相关理论,系统的总结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类型和特征,为新农村景观营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背景

  1.1时代背景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2008年7月,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表明了党中央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农村景观营建指引了方向。

  1.2现实背景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人口排全国各省第三位,农村地域广阔。从2006年开始,黑龙江省实行了“百乡千村”的试点工程,截止2008年末已基本完成,建设了1084个新农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计划从2008年开始进行第二批新农村的示范工程,1012个新农村正在建设当中。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富民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薄弱环节。搞活农村经济,不仅要给予政策支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意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但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营建普遍效仿城市景观,失去了农村田园景观的特色,并且千村一色,没有村落特色,流失了黑土地的乡土文化,让农民失去了对家园的归属感,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2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应用理论

  2.1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部署。村镇规划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各行业系统对村镇建设的全面要求和相应建设的总体部署,主要解决了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

  应用村镇规划理论完善了区域景观体系,协调村镇体系内资源保护、布局发展的时空关系和有效措施。并且对农村景观建设提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是新农村建设有效的制度保障。

  2.2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和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通过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域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和空间独立过程对景观的影响方式。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人们不但重视生态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格局与过程等问题,也从未忽视视觉景观是人类对于环境感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农村景观,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学是农村景观的恢复和改造的重要理论依据。从大尺度的角度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可以为农村景观建立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恢复模式;从小尺度的角度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可以提供农村景观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最低。

  2.3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村景观正遭受着城市化巨大的冲击。环境心理学可以为新农村景观建设指引方向,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建设适合农民心理行为的农村景观;营建具有特色的农村景观;继承并发扬农村传统的文化。

  2.4寒地城市规划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世界一半多的国家拥有寒地城市,而寒地气候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引起人类的关注。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地区规划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西尼娅·扎比克(xeniaz叩ic)女士等一些热心寒地城市研究的人士共同创建了寒地城市协会,该协会的创立标志着寒地城市运动的兴起。此后世界各地又陆续开展了寒地城市的研究,涉及到寒地区与规划、道路交通、景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推动了防寒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创新。

  寒地城市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寒地地区农村景观提供了新材料、新科技,拓宽了寒地农村景观的建设方向,并且提供了理论基础。

  3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类型

  3.1农村分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新农村景观建设既要修复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又要发展广泛存在的普通村落,这就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农村分类系统,它可以指引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在中国,现今普遍使用的农村分类系统有三种。第一种按地形地貌特征分类,主要分为: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型和水域型;另外还有按区位关系分类,主要概括为:城镇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以农村生产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种植业型、畜牧业型、林果业型、水产业型和旅游业型。

  3.2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类型

  以生产方式分类的农村景观,反映了农民活动的主流,决定了农村景观的布局形式。因此,对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类型的研究(表),有助于新农村景观规划体系的完善。

  4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特征

  4.1黑龙江省农村景观构成要素

  4.1.1自然要素

  自然条件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景观的基本构成。自然要素由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要素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农村景观的基底。

  地形地貌是农村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地质、水文、气象则影响了农民的行为方式,塑造了农村的人文景观。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资源丰富,气候寒冷。地形地貌塑造了黑龙江省农村地域的宏观景观。

  特殊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独具特色乡土文化,形成了共同的行为方式、感情色彩和生活习俗。

  4.1.2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包括各类建筑物、道路、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等,它们共同书写了农村的发展历史。

  黑龙江省农村建筑受气候影响,均采用坡屋顶,冬季有利于排雪,减少屋顶压力。但道路系统、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则受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各有不同。种植业、林果业和水产业的道路普遍采用方格网式;畜牧业则因为生产的需要,分散式布局,道路多采用放射型;旅游业的道路形式灵活性强,道路规划可根据农村的发展方向而定。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的建设主要依靠道路围合而成,建设中应用了寒地的材料和技术,并针对冬季景观给予高度重视,凸显了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的特色。

  4.1.3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是指乡村具名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黑龙江省农业地域广阔,民族种类众多,并且比邻俄罗斯,农村传统的非物质景观丰富。如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符号、村规民约、民间故事、庙会等。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成了我们今天的重要的课题,也是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2农村景观空间要素

  4.2.1、公共空间

  农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促进居民邻里的交往,增进交流,避免邻里冷漠与社会的隔离。公共空间按形态可分为村口空间、街道空间、场所空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村口是农村最具代表性的地标,街道是村民运动和观察环境的路径,场所是村落中具有集中性和象征性的节点。路径和地标是空间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节点是该区域历史文化的印证。因此,公共空间景观的营建将会给村民带来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黑龙江省农村的公共空间具有同质性和独特性。由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都是以生产为目的形成的,往往忽视了场所空间的建设,街道就成为村民交流和活动的空间,逐渐形成了黑龙江省农村乡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街道空间已不能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建设应着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村的活力。

  4.2.2、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活、生产双重功能。院落的布局形式按照与主体建筑方位关系,分为前院、后院、侧院和前后院,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方式农民生活的需求。

  黑龙江省农村院落布局受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包括:前院、前后院和侧院。黑龙江省林果业型生产方式一般采用前院式布局,院落一般布置向南,避风向阳,适宜饲养少量家禽;种植业型一般采用前后院的布局方式,南向院子多用于饲养家禽,种植少量蔬菜,背向院落多用于放置农耕用具和杂物;而畜牧业型的农村院落多采用侧院的方式,院落设在住房的前面和一侧,有利于牲畜的饲养和管理。

  4.2.3、滨水空间

  农业对于水的依赖不言而喻,农村选址时也都秉持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水资源是农村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其他自然因素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水环境影响农村。

  黑龙江省滨水空间不像江南水乡和徽州地区那样丰富,具有代表性。黑龙江省水资源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滨水空间主要以自然风光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黑龙江省滨水空间已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日趋严峻。因此,构建农村景观的生态廊道,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是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当务之急。

  4.2.4、生产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是农村的象征,是农村的基本景观。生产空间包括养殖、种植和小型加工、手工业所依托的建筑、场地、水体、田地等。

  黑龙江省种植业大都以农场生产为组织形式,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形成了由单一农作物构成的农田景观。

  收获的季节,黄澄澄的谷子为大地铺上了一张金光闪闪的毛毯,生动地描绘出黑龙江省农村景观的特征。除了种植业之外,林果园地和草原景观也是农村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5结语

  城市化的冲击是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面临的重要挑战,但同时也是变革的机遇。更好地理解农村景观不仅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够为农村创造出更具活力的景观空间。通过系统总结农村的类型和特征,我们将会避免脱离农村景观本源,并赋予农村景观新的个性,以营造更加优美的田园景观。

  参考文献

  1 张国兴,崔英伟. 村镇规划[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8: 32-34.

  2 C.特罗尔.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地理群落学—术语研究[J]. 龚平威译. 地理学报, 1984,3(2):20-24.

  3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 景观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2003:3-5.

  4 徐磊青,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3

  5 冷红,袁青. 国际寒地城市运动回顾及展望[J]. 城市规划汇刊,2003,148(6):81-85.

  6 陈威. 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55-5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当下黑龙江农村发展管理现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1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