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情况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能源发布时间:2014-10-28浏览:

  [摘要]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

  [关键词]能源安全,政策选择,结构性矛盾,对外依存度

  一 中国能源安全基本形势

  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需求总量略大于供给总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两大转变。1980~1990年的十年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因素是:能源消费不足,除1987~1988年经济过热及1989~1990年经济调整特殊时期外,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大体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而每次经济下滑,都与能源消费增长不足有关,而与能源供给不足无关。可以说,这十年中我国的能源形势基本是安全的。但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14万吨扩大到19000万吨;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 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9026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992.4%和53.6%。同时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0年的-15147万吨标准煤。 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 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论文网推荐:《中国核工业》杂志是中国核行业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月刊,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办,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协办,中国核工业报社出版发行。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国际刊号:ISSN1007-8282,国内刊号:CN11-3881/D,创刊时间:1989。本刊始终坚持国家科技期刊办刊方针,紧紧围绕我国核工业中心工作和发展前沿,及时跟踪和报道核地质理论、技术,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为世界各国核工业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也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欢迎。在新形势下,该刊将一如既往,继续办好本刊,为我国核工业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1981年~2000年,原煤始终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从1980年到2000年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原煤、天然气、水电供需比重大体平衡,但煤炭在能源供需总量中的比重均略有下降。在清洁能源中:天然气生产比重增长了0.4%,水电生产消费比重增长幅度分别为4.2%和2.9%,二者均供略大于求。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重失衡:从1980年到2000年,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3.8%下降到21.4%,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6%,前者下降了2.3%,后者则上升了2.9%。供需矛盾突出。尽管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10594.6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16300万吨,但从1994年起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石油消费的需求,1993年起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此后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8.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位。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 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外,我国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的难度尚未缓解。据国家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提供的数字和结论显示,尽管我国第二轮资源评价表现出“我国石油储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但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的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全国剩余可采储量 为23.8亿吨.,储采比 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根据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同时,在役油田稳产难度加大。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令人感到吃惊,中国在制定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决策时应当考虑矿产资源。报告说,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其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我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在中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时,我国石油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结论,目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明显表现为如下递进式矛盾结构:(1)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二、 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

  (一)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十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十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年至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但十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能源和消费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十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十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二)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的好坏。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十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 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 在已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十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三、 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能源安全

  (一)加入WTO后中国石化工业压力增大。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加入WTO后,这将给中国的石油市场及我国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虽大、品种虽全,但投资和技术水平、生产成本、质量均不理想,精细化工产品对进口依赖大。我国国产成油中高档润滑油仅占总量的10%,质量和品种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加工汽油中的硫、芳烃、苯含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市场要求;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如国外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为30%至40%,我国只有10%。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5%以上,而传统基础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在50%以上,国内相关行业升级换代所需高档化工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为21万吨,最大为45万吨,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国外大公司加强技术开发。成品油、润滑油市场的20%,合成树脂市场的52%,合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市场的53%,合成胶市场的44%,均已被国外大公司占领。中国进入WTO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在近期内进一步下降。外商将进入成品油分销市场,这将打破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大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今后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饱和乃至过剩局面更趋严峻,一般石油化工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这将使我国石油化工工业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增大。另外,外商拥有贸易权和分销权后,将直接在中国国内设立贸易机构和分销网络,这不仅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经营成本,而且依靠其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优势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技术人才和管理全方位的竞争,使我国国内企业处于更为不利的经营地位。 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也存在着优质能源天生不足的问题。我国国内原油“以重油居多,含腊量高,提取轻油的技术要求高于世界其他一些富油国”。 目前,国际上对发动机燃料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这在近期内将迫使我国对国外精炼产品技术及其产品有较大的的依赖,并使中国石化工业在进入WTO后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压力。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情况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engyuan/1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