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课型看当今中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免费文献发布时间:2021-07-26浏览:

  摘 要:先贤先哲的言传身教,名校名师的示范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的课型范例。当今中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子路”还是“曾点”?传统课堂该“翻转”还是不该“翻转”?创新课堂是移植外来模式还是继承发展传统?模式化课堂是一把“双刃剑”,课型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理应丰富多彩。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课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中学教师最值得自豪的事,莫过于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抛开每个时期和阶段固有的特定要求,至少还有两点共性:一是对社会有益,二是可持续发展。前者属于德育范畴,具体到中学课堂教学,属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范围,包括学科素养及其背后的人格素养。后者属于智育范畴,体现为学科课堂教学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早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必须深入理性思考怎么教,怎么育。

  一、课堂教学要培养“子路”还是“曾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 1 课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经典的课堂教学场景——孔子给四个弟子上了一节关于治国理想的课。借用当今大家熟悉的术语来说,这堂课的课题是治国言志,课型是分享讨论,原则是把课堂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并让学生畅所欲言。按原著整理课堂场景要点如下:

  表格中,针对四位弟子的发言,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哂之”,对曾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对冉有和公西华的态度稍显复杂。

  “哂”就是笑,虽然在文言中有“微笑”和“讥笑”两种意思,但从上下文看,孔子不是对子路会心肯定,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感。试想治理国家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需要审慎的态度,子路却是不假思索“率尔而对”,并且口出狂言,给他一个规模不小的“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知方”。这是子路当着老师的面开出的一张典型的“空头支票”,除了理想远大、精神可嘉外,剩下的就只有鲁莽狂妄、自诩好胜了。

  冉有、公西华和曾皙面对治国的问题没有主动回答,都是在老师点名“尔何如”之后才说的。表面看来,课堂上的曾皙有些心不在焉,在其他同学发言的时候,他居然在“鼓瑟”。在孔子点到他的名时,他才“舍瑟而作”。儒家崇尚“礼乐”治国,曾皙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不争不抢,是一种“礼";“鼓瑟”,是在用自己的行动突出“乐”。曾暂不仅心思缜密,而且言行一致。他所说的一番话立足于大众的生活层面,但不是一幅满足娱乐的春游图,而是儒家“礼乐”治国所取得的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这正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图景。曾哲的学以致用、境界至高最终深得孔子的赞赏(“吾与点也!")

  冉有和公西华也是在针对治理国家言志。他们比起子路,没了鲁莽和狂妄,多了谦虚和隐晦。冉有的志向看起来有些小,只敢承担一个小国的治理,“比及三年”的目标只是“可使足民"。但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社会,“足民”远比子路的“有勇”“知方”来得实在,它离不开儒家的

  “礼乐之治”。这已经充分暴露了冉有志向不小,可他还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就显得有点谦虚过头了。公西华的“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看似跟治理国家无关,却是儒家“礼乐”治国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公西华在言治国之志时,说得如此委婉,除了谦虚,就有玩弄辞令之嫌了。作为老师的孔子对他们两位的言志不表态,至少有觉得他们的境界还不够高的原因。

  就这堂课而言,四个学生基本是三类代表。子路和曾皙各自为一类,冉有和公西华虽然有别,却大致可以归为谦虚谨慎,却又有些怯弱或做作之类。冉有和公西华这类优点和缺点都明显集于一身的学生,肯定不是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最佳目标。按理来说,对子路和曾哲两类代表,孔子已经态度鲜明,本可以不再讨论;但不得不说,当今中学课堂教学正在培养大量的“子路"。

  “子路”在老师话音刚落的第一时间就能进行抢答,他的勇气和直率看着养眼,他的宏伟志向听着顺耳,他的课堂表现掩盖了他性格上的严重缺陷,但却能给部分老师带来满足感。这种浮躁和功利的心态经过一些人的推波助澜,盲目挂接理念,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本就是当今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包括学生的主观能动和自觉行为。但主动发言只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外在表现,而不是唯一表现。上述课例中的冉有、公西华和曾哲虽然没有主动发言,但从他们的举动看,他们都具备很强的主动学习意识。也就是说,四位弟子都学会了主动学习。问题是,这够了吗?

  孔子最不待见的是子路,最欣赏的是曾皙。因为子路遇到重大问题只会鲁莽地夸夸其谈,而曾暂却能深思熟虑,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能力。在这方面,冉有和公西华也要明显强于子路。如果说主动学习是一种外在的良好习惯,那么,冷静思考就是一种内在的优良品质。而当今中学教育在轰轰烈烈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浪潮中,却严重忽略了学生冷静思考的素养品德,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传统课堂该“翻转"还是不该"翻转"

  十多年前,某高中举办学术节,将耳目一新的概念"翻转课堂”付诸现实,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吸引了来自全国同行的关注。活动采用当时同样较为新潮的“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题是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上课的三位老师中有两位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一位采用传统课堂模式。“翻转课堂”在2007年由美国的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首创。起因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地处偏僻的林区,自然环境恶劣,经常有学生不能正常上学。为了不让这些学生落下学业,“翻转课堂”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基本模式是,教师将日常课堂教学的内容创建成视频,让学生晚上在家中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第二天回到课堂上面对面交流探究,解决自学中遗留的问题。由于是把原先白天课堂上教师授课的内容转移到了晚上,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完成,所以这种授课方式就被称为"翻转课堂"。上升到理念,“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束缚,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挖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能,搭建了学生分享合作的学习平台。

  在那次活动的具体课例中,第一位老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比较全面,各环节的演绎比较到位,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师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各小组按“梅花形”就座,每个组边上摆放一块小白板。一节课由几个阶段的讨论(探究)和交流构成,直到收集的问题全部解决为止-

  师:同学们好!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学了《听听那冷雨》,现在请各小组组长将本组收集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同学们马上按小组进行讨论。

  (各小组组长收集的问题一般有七八个,同学们第一阶段的讨论非常投入。)

  师:第一阶段的讨论到此结束,请各小组组长简要汇报讨论情况。

  小组长(代表):我们小组共提出八个问题。有五个问题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答案。有两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暂时理解不了。

  师:第二阶段的讨论,论题是把各小组还没解决的问题汇总,继续分小组讨论。

  (老师简要明确汇总论题,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的讨论。)师:第二阶段的讨论到此结束,请各小组组长简要汇报讨论情况。

  小组长(代表):我们小组针对两个有争议的论题讨论得异常激烈,争论的双方都畅所欲言,但都难以说服对方。不好意思,那个难题我们还没来得及讨论。

  (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讨论和交流,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教师必须站出来解决剩下的问题。)

  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双方的理由都不错。但你们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为了争输赢,都局限在自己一方的角度看问题,都不够全面。

  紧接着,老师在对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陈词”后,奉行

  “中庸之道”,取长补短,推出双方都认可的较全面的答案。对学生暂时理解不了的难题,老师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快速指导,一节堪称完美的“翻转课堂"到此结束。

  第二位老师是借班上课,这给她课前的准备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她对“翻转课堂”的领会明显不足,所以课堂教学经常处于犹豫状态。在大家看来,这是一节对“翻转课堂"进行尝试却基本“失败”的课。

  意外出现在第三节课。这是一节用来参照对比的传统课。

  课堂桌椅又摆放回大家熟悉的样子,老师课前写了板书,但不是课题。当有学生进来后,老师马上跟学生打成-片-

  师:你们昨天预习过课文吗?

  生:老师,我们预习得很充分!(好学生总是充满自信)

  师:那好,我可以考考你们吗?

  生:好啊。老师您准备怎么考我们?

  师:看见了吗?你们把黑板上那句话当上联,结合预习内容对一句下联。

  学生的好联不断涌现,课堂在人气爆棚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这是典型的传统课堂特有的效果。对联成了整堂课的线索,老师精心设计了四条上联,暗含了课堂教学的难点、要点等,同时又巧妙地将一节课分成四个阶段。尤其是后三条上联,每一次推出上联之后,便马上紧扣课文展开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然后再用对下联的方式检测所学内容,整个过程连贯而自然。教学设计别致精巧,教学进程有条不紊,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教学形式容智灵动,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这就是传统课堂的优势。一节本该作为对比陪衬的课就这样“喧宾夺主”,获得了到场同行的好评。

  不可否认,第一位老师的确将“翻转课堂”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这种课的背后会面临许多挑战:当所有的学科都开始“翻转”的时候,学生晚上的自学时间是否足够?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被我们高估?课堂分享讨论是否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面对一篇完整优美的课文,"课堂氛围轰轰烈烈,学生活动热火朝天,但篇章的整体阅读美感丢失了,优美散文的隽永味道不见了,一直被看好的·语文味,彻底变味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起了语言的,屠夫,,一篇完美的课文被几个问题瓜分得支离破碎”[1。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把传统课堂上到至高境界。课堂该“翻转”还是不该“翻转”,本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必须先澄清一个事实:好课不一定都是课改的重大成果,坏课也不一定都是因为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课堂是几千年教育“优胜劣汰”的结果,主体的优势不容否认。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但改革的进程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趋势,与弘扬传统、求得继承和发展并不矛盾。

  现在,“翻转课堂”相对完整的生命周期已经基本结束,它应该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新潮课堂是一种探索、一种平台、一种启发,但不一定代表未来。教育也要奉行“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创新课堂是移植外来模式还是继承发展传统上文第一课例的分析主要针对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展开,那么该如何评价上课的老师呢?孔子给四个弟子上课算不算启发式教学?

  先看过程。上课开始后,为师的孔子先发话:“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为了消除师生年龄差异的隔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还故意搬出学生平时抱怨的话,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励法本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手段。但从效果看,子路是“率尔而对",另外三位弟子都是在孔子“尔何如”的提示下才发了言。如果用当今较普遍的标准去衡量这节课,启发式的成功率仅占百分之二十五。

  子路这样的学生,直率但善于表现自我,争强好胜又缺乏冷静思考,课堂上不用老师“启发”,也会抢着发言,头头是道,自以为是。如果教师盲目跟进鼓励,那就助长了学生鲁莽浮躁的风气。冉有、公西华和曾暂没有主动发言,是不是老师启发式教学的失败?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表现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式的急不可待抢先发言算一种类型;专注思考,有见解,发言从容不迫的是第二种类型(在这方面,冉有、公西华和曾哲具有共性);老师点名却一问三不知的是第三种类型;上课纯粹心不在焉,或做他事或梦周公的是第四种类型。课堂中如果出现后两种类型的学生,就已经不完全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事了。

  孔子在课前的启发(激励法)对这三人的作用不能只看表面,关键还要看有没有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欲望。从三人回答问题的内容来看,他们都能深思熟虑,也就是他们都比子路进了一大步,只不过尊重礼仪没有抢先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换言之,他们都是启发式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孔子不愧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创始人,能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强烈欲望,又能够兼顾谨慎冷静处事的品质养成。

  有经验又务实的教师不会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对课堂中学生的不同表现都有较清醒的认识,更善于细致观察他们内在思维的变化。如果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型,好学生都忙于思考、理解,还要不失时机地做一些笔记,表情显得尤为专注,一般也不会有太多时间打断教师的话。如果还有学生课堂“率尔”抢话,那就可能是少数“子路”了。如果是以学生分享讨论为主的课型,说者条分缕析,听者彬彬有礼,那么脸红脖子粗的争论就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真正的启发式课堂,教师要能激活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并能使他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2]语言属于思维的物质外壳,嘴上功夫好,那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思维参与度高,才是高品位课堂的核心所在。

  上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两节“翻转课堂”,课型定位是分享讨论。这也是传统课堂的“强项"。而《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描述的不就是类似的一个场景吗?当然规模要小一些,因为只有四位弟子。“翻转课堂”的第一位老师将课堂设计成几个阶段让学生分段讨论,场面越来越热闹,这的确是传统常态课中少有的。梅花形的小组讨论,由于场面太大,声音太杂,其中有没有“子路”,有没有上文提到的第三、四种类型的学生,也难以判断。但第二阶段充满火药味的争辩,浪费了不少时间而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当课堂教学已经转向固执己见、争强斗胜,这在学生成长的人格导向上已经跑偏,最终教师也只能用“中庸之道"来化解。反之,第三位老师的传统课堂,却是教学设计不露琢痕,课堂氛围活泼轻松,思维激励暗潮涌动,目标落实步步为营,教书育人如沐春风。

  从远古教育的圣贤,到当今教坛的精英,真正的好课,都可以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升华出许多先进的理念。先进国家的教育固然值得我们借鉴,但其中的大部分先进理念,在我们中国都是古已有之、今待弘扬的。“翻转课堂”的先进理念不一定要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去践行,“启发式”

  教学也不一定课堂就要轰轰烈烈,而创新课堂则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桌的“梅花形”摆放和展示术语概念。当今中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需要借鉴外来先进经验、弘扬传统教育精华、创新教育实践、创设理性务实氛围,必须杜绝花架子。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新教材的实施,群文教学来了,整本书阅读也来了,还有许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填补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灵魂拷问:群文教学就一定要在每节课中将多篇课文整合在一起上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地位就一定要高过其他阅读教学的地位吗?创新课堂就一定要效仿西方模式吗?

  中学课堂教学的课型理应丰富多彩,也不存在孰是孰非。但其价值取向一定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模式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范式,也为课堂教学设定了桎梏。创新课堂不排除借鉴学习外来教育的精华,但必须以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旗帜。

  参考文献:

  [1]程继伍,高中语文教育的情怀与理智[J].教学月(中版),202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经典课型看当今中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mianfeiwx/58668.html

国际期刊论文 SCI/SSCI选题匹配!

选择丰富服务快速通过率高一键快速领取私人专属发表方案!

* 填写需求信息,或选择平台现有SCI/SSCI选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