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免费文献发布时间:2021-07-22浏览:次
摘要:区域义务教育评价的重点应转向优化教育生态。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应体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结构型质量,整合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从教育均衡、优质和公平的三个维度,反映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评价区域的结构型质量,有利于缩小区域内公民办和城乡教育差异,缩小贫寒家庭子女与普通家庭、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
关键词:区域教育评价;结构型质量;优化教育生态;贫困家庭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增加了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的评价、对社会用人评价的关注,从仅仅关注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发展为教育系统内外部评价的整体考虑,积极回应了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要关切,牵住了破解教育评价问题的牛鼻子。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其症结有学校不全面的育人观、不科学的教学观的影响,也有操作技术层面的局限,但更主要的在于区域层面“学业成绩政绩化”的潜移默化,在于“经济模式”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简单移植。"要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这一局面,还得从改变区域教育评价的现状入手,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区域教育评价的技术和方法,端正教育质量观,引领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
一、当前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剖析教育质量评价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一直以来,对教育质量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分歧,对不同层面教育质量的评价重点和评价主体缺乏清晰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颁发,统一了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这三个教育质量的核心概念,明晰了三个教育质量各自的评价主体和评价重点,教育部等六部委2021年初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研究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表现,指导各层面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其中,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最为困难。一方面,县域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大多是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这两类主体的评价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行政主体是县级。但现实中除了县(市、区)这一实际存在的责任主体外,还存在类似主体如经济开发区、设区市的市辖区等,也享有同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权。区域教育评价能囊括对县域及其他行政主体的教育工作开展的评价。当前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很多地方未能正确理解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与学生发展质量这三个层面教育质量的内涵,直接将狭义的学生发展质量等同于区域教育质量。有些地方片面理解党委与政府在区域教育质量中的责任,只重视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忽略了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教育评价应重点考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等"。《方案》所提出的“三不得一严禁”的做法,在不少地方领导的认识中,并非是违反相关制度文件的负面行为,而是理所应当的"正确"措施。
(二)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点不凸显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涵盖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以及反映区域教育的均衡水平。当前,区域教育评价多以考核方式开展,对照要求核验达标程度,或采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要么指标体系求全求多,重点指标不凸显,没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要么各指标之间的权重设置不合理,没能倾向于重点指标,导致评分误差在结论概括中被放大。为此,需深入系统研究区域教育评价各指标间的逻辑、层级、权重和采集方法,加强重点指标的权重,发挥重点指标的导向作用。
(三)区域义务教育评价的操作方法有偏差
当前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操作中多采用简单的评价方法,比如简单进行均分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忽略了原始分因未经等值处理而不具可比性、平均分会因为极端值产生较大偏差等问题。这些缺乏评价知识的操作方法,非但没有引导学校和教师走向科学的方向改进,还会导致过度的压力传递,从而产生唯分数、唯升学的短视行为。
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社会影响力大,利益相关者多,但实际评价中存在对教育质量概念理解偏颇、评价重点不凸显、操作方法有偏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并不多,其理论创新、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存在较多问题。但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性、教育评价工作者的责任感及、社会价值导向引领的使命感,使得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创新势在必行。
二、构建以优化教育生态为目标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现阶段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需转向优化教育生态
随着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区域义务教育评价的目标在发生转移。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该文件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重点在于基础办学条件。
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实现全域达标,已进入到更高要求的优质均衡发展阶段。2013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该文件首次提出了囊括五个维度的学校教育质量,并提出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实施。到了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立足教育发展环境,优化教育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三个概念,明确各自的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该文件区分了区域、学校和学生三级教育质量,从不同主体的责任范畴实施评价。
2020年《方案》进一步明确要立足教育所处的社会发展环境,从优化教育生态的角度来构建县域教育质量评价。
(二)构建以优化教育生态为目标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问题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解决教育问题必须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必须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系统谋划。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变革。"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生态遭到破坏,教育结构失去平衡。公民办学校中民办学校利用机制灵活、师资优良、生源优秀等占得发展先机,公办学校相对活力不足;城乡教育中城区学校利用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占得发展先机,农村学校相对活力不足;家庭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而贫寒家庭的学生相对发展困难。民办学校与城区学校的过度发展,制约了公办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发展,贫寒家庭学生得到发展的机会就会越少,这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感和教育生态的恶化。因此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首先要以优化教育生态为目标,缩小差距,调整结构,促进辖区内教育朝着优质、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同时再加强对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区域教育生态的因素,从而构建合理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框架体系,以优化区域教育生态。
(三)结构型质量能实现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的价值追求
教育生态是由学校内外部各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是一个地区教育现实状况以及教育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时至今日,有关教育生态的观点和主张已然成为检验和评判一个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区域教育就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该系统包含诸多因素,只有各因素之间建立起自然的、健康的、符合规律的、相互支持和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系统的活力和张力,确保学校教育工作处于积极高效的状态。这种关系就是各因素组成的结构。因此,结构就成为考察教育生态的关键词,结构型质量就是衡量区域教育生态水平的关键指标。
从教育管理的系统性视角看,反映区域教育生态的质量有三种:一是“结果型质量”,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习进步情况,应由学生负责;二是“过程型质量",反映学校整体的课程实施水平,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三是综合体现区域教育质量的“结构型质量”,反映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应由地方政府负责。[该概念的提出,借鉴了宏观、中观和微观教育均衡的提法,与教育评价的CIPP模型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其责任主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和操作性。
(四)以结构型质量为核心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框架设计
以结构型质量为核心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对区域教育生态及运作机制进行评估的框架。它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地方政府端正教育质量观,强调区域教育发展的“生态意识”与“结构思维”,着力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合理结构。浙江省2019年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以“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价值导向,从公民办和城乡教育差异度、贫寒家庭和普通家庭、富裕家庭子女学习差异度以及不同层级学校C等和D等学生的占比情况,刻画浙江省区域义务教育生态水平即优质、公平和均衡发展水平(如表所示),促进地方政府践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从上表可以看出,反映教育生态的结构型质量较好地整合了学校层面的过程性质量和学生层面的结果型质量,从教育的均衡、公平和优质三个维度来评价区域教育质量。其中教育均衡度反映的是学校层面的教育公平,它是以城区公办与民办初中、公办城区与农村初中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度来表示。教育公平度反映的是学生层面的教育公平,它以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度来表示。差异度值越小,区域教育均衡度和公平度越好。教育优质状况由公办学校、乡村学校和贫寒家庭学生在学业成绩上C等和D等的占比来反映。C等和D等占比越低,代表区域教育优质程度越好。
(五)以结构型质量为核心的区域教育生态水平的计算方法
以结构型质量为核心计算区域教育生态水平,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别计算上表中三级生态指标差异的效应量 Cohen's-D。再将三级指标(学业成就、学习品质)合成二级指数,然后计算上表中二级生态指标差异的效应量,最后取二级指标差异的效应量均值作为教育均衡度和公平度的差异值。效应量均值越小,均衡度和公平度越好。最后,将教育均衡度与公平度的差异值加权平均,得到教育生态结构型质量指数。
研究中发现,由差异度构成的结构型质量指数描述抓住了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关键问题,简明地揭示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不过,它无法表征该区域是处于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运 用 C 等和 D 等学生比例之和构成的调校系数,可以完善结构型质量算法,反映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一般而言,差异值小于0.2为实际差异较小,
0.2-0.5为实际差异中等,0.5-0.8为实际差异较大,
0.8以上为实际差异很大。结构型质量指数结果越小,说明该区域的公民办、城乡教育差异以及贫寒家庭的学生和普通家庭与富裕家庭的差异越小,结构越优质均衡,教育越公平,该区域的教育生态程度越高。
三、以结构型质量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公平发展
2019年浙江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践研究,证明结构型质量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教育生态的优质、均衡和公平水平。
(一)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在义务教育阶段,降低不达标学生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县域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提出既是一种实践上的阶段性跃进,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理性超越”。“但对于区域来说,差异客观存在且永远存在。以全省学业达标率的平均值为评价标准,有些区域会永远处在平均值以下从而无法达标。过度追求优秀率,会加剧变相追求优质生源的竞争。另外,
“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薄弱学校的质量,可以通过减少C等和D等学生的比例实现。所以,通过C等和D等学生的学生比例之和的加权比较,可以引导区域更关注后进学生,关注薄弱学校,通过开足开齐课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满足这些学生基本的发展需求,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定位和任务,也利于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落实。
(二)公民办教育差异是教育均衡差异化的最大体现。降低民办学校的生源优势和提高农村公办初中的师资水平是提升教育均衡的关键从公民办差异看,浙江省城区民办和城区公办初中教育总体差异度的效应系数为0.47,特别是两类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已经达到显著较大的差异水平(0.67),但两类学校教师教学方式的实际差异并不明显(0.09),综合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数据,证实了生源是公民办学校最主要的差异所在。
从城乡差异看,全省公办初中的城区与农村的总体差异度为0.38,低于城区公民办初中间的差异度。其中两类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较大
(0.42),学生学习品质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差异度和公民办学校间的差异接近,但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度(0.16)明显超过公民办学校间的差异(0.0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公办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教育均衡的关键因素。
(三)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保障贫寒家庭学生享受公平的入学机会是提升教育生态公平的关键
再从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两方面的差异度来分析教育生态的公平状况。富裕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的差异度
(0.52)大于普通家庭与贫寒家庭子女的差异度
(0.34),这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发展。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除学习品质(学生学习品质对学业成绩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4)外,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第二重要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52)其影响力超过了教师教学方式(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9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全省后25%的贫寒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率(三科成绩总分的前25%)
为14.3%,富裕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率达到41.9%,约是贫寒家庭子女的3倍。另外,贫寒家庭子女就读于城区民办学校的比例仅占5.2%,普通家庭子女进入城区民办学校的比例为11%,富裕家庭子女进入城区民办学校的比例为26%,说明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子女越有机会进入优质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校。以上分析表明,保障贫寒家庭学生的入学公平是最能体现当地政府在提升教育公平方面的力度和效度。
(四)结构型质量能体现过程型质量和结果型质量,综合反映县城教育优质、均衡和公平。开展结构型质量评估,有利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和公平的齐头并进。
过去的县域教育评价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型质量,忽视了体现学校教育作用的过程型质量和体现县域优质均衡的结构型质量的影响。数据分析发现:过程型质量较好的县域其结果型质量也不差。下图是浙江90个县域过程型质量和结果型质量的散点图。从趋势看,过程型质量与结果型质量高度正相关。较好的过程型质量是优秀的结果型质量的保证。
以优化教育生态为目标、以结构型质量为核心的区域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作为结果型质量的两个指标,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校教学管理作为过程型质量的两个指标,再与结构型质量的关键指标即均衡度差异指数与公平度差异指数进行相关分析,体现了学生个体学习成效的结果型质量和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型质量,又较好地体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公平水平。当前义务教育质量尚不能实现优质、均衡和公平三方面的良性互动。在追求教育优质发展的同时能兼顾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的区域并不多,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区域甚至牺牲了教育均衡或教育公平来追求教育优质发展。加入结构型质量的评估,有利于县域同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又能兼顾教育公平,有助于引导地方重视教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进一步完善以结构型质量为核心的区域义务教育评价的思考
(一)把握三种质量的实质,更好地体现价值导向
结构型质量是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领域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它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区域在教育发展水平(优质)、校际发展差异(均衡)和入学教育公平的总体水平。三种质量的提出是对教育质量的理解的补充和健全,是对区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这三个层面教育质量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正确把握三个层面教育质量的实质。以区域结构型质量为关键指标来考核评估区域教育优质、公平和均衡水平,是将《方案》落地的积极的实践尝试,是区域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二)丰富结果型质量的内涵,使“优质”更全面
结构型质量是在结果型质量与过程型质量的基础上对区域教育质量的描述。目前的结果型质量主要由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习品质来反映,虽然这已较以往唯分数的分析有所进步,但其质量的内涵还不够全面,从“五育并举”的角度看,还应探索将学生体育健康发展、艺术与劳动素养发展纳入到结果型质量的内涵中,尝试将学生学业投入、人际关系状况也作为结果型质量的因素,使质量更为全面。
(三)充实结构型质量的因素,完善区域评价体系
目前结构型质量反映的是公民办、城乡和三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差异,但区域教育各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构还有很多。因此,需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健全评价指标,增加区域行政部门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的师资配备、资源优势等因素,系统分析资源、经费和机会这些因素对教育优质、均衡和公平的影响,力图涵盖影响教育生态结构型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更全面、更科学地体现区域教育质量的公平、均衡和优质水平。
(四)完善过程型质量的内容,彰显学校的价值目前过程型质量主要体现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水平。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除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教学管理外,还有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氛围、课程资源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普通公办学校、乡村学校和贫寒家庭的学生来说,学校的作用则尤为凸10因此需加强对学校过程刑质量的研究充实其评价要素,吸纳对学生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因素,彰显学校的价值,实现评价对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导 向作用。
当前,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利用评价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公平均衡发展的意义,但还需凝聚共识,坚决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构建并实施以结构型质量为关键指标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和结果型质量的内涵和算法,真正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切实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6]张丰,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发展评价-破解“唯分数“唯升学"问题的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6-12.
[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EB/O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EB/OL].
[4]张志勇.县域教育生态建设,路在何方[N],中国教师报,2017-02-22(010).
[5]陈如平.构建教育新生态需要各方协同发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8,(11):10
[7]崔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8]杨清溪,等优质均衡: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J.东北师大(社科版),2020(6):89-96
[9]熊川武,等,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三大战略J.教育研究,2010,(8):20-24.
[10]马海燕,等,学校教育对抗逆学生学业逆袭的作用研究U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12):12-18
Abstract: The emphasis of regional compulsory education evaluation should turn to optimizing education ecology. Good regional education ecology should reflect the high quality, balanced and fai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Structural quality, integrating school running quality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quality, reflects the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of regiona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educ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stat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balance, quality and fairness.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al quality is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zen run and urban-rural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narrowing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children from poor families and children from ordinary families and rich families,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balanced and fai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quality
Keywords: reg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tructural quality, optimizing education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结构型质量:区域教育生态水平的评价创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mianfeiwx/58606.html
* 填写需求信息,或选择平台现有SCI/SSCI选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