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属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免费文献发布时间:2021-07-15浏览: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芦苇属植物在分子方面的研究迅速发展,不仅揭示了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还为芦苇属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等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基于此,从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芦苇属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芦苇属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芦苇;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转基因;蛋白质组学

  芦苇(Phragmies communis)为禾本科芦竹亚科多年生水生或湿生植物,是我国分布较为广泛的植物资源,多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等低湿地"。芦苇以其迅速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是造纸和建棚的原材料。芦苇应用广泛,除用作原料外,其根状茎可供药用,也可作饲料。同时,芦苇属植物根茎四布,有固堤之效,丰富的通气组织有净化污水的作用,是植物界中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备受人们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芦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分布、生态型划分H、形态变异1和生理响应 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进步,国内外学者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芦苇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揭示芦苇属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机制等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现就芦苇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开展芦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克隆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芦苇克隆种指由同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形成基因型相同的所有子代组成的群体,常用克隆多样性表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而用遗传多样性表示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多样性分析如果仅着眼于芦苇形态特征,往往会低估形态相似群丛的多样性,而高估由环境差异造成形态差异显著群丛的多样性。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芦苇属植物,度量种群的克隆多样和遗传多样性变得更为准确可靠。

  1.1全基因组分子标记

  近年来,传统的分子标记(诸如RAPD、ISSR、SSR等)均在芦革属植物上得到应用,也有不少研究者结合多种分子分析标记或分子标记结合传统遗传标记综合分析。杨晓杰等"利用ISSR标记对扎龙野生芦苇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R标记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适用于芦苇的遗传分析。分析得出该地芦苇变异程度高,变异来源主要是居群内,说明地理位置距离近的芦苇遗传不一定相似。林文芳等 采用ISSR与RAPD结合的方式对河西走廊4种不同生态型芦苇进行综合分析,2种分子标记所得数据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彼此间可以相互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此外,结合土壤盐分因子和水分因子分析,不同生态型之间产生了由水生经盐渍向沙丘进化的变异趋势。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结合芦苇属植物在不同生境的长期适应中易形成不同生态型的特性可以粗略得出,环境因子对芦苇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地理距离的影响。而得出地理距离近者遗传相似度高这一结论有可能是因为该研究地地理位置近的区域恰好生境相似度高,从而造成了相关性因子归纳错误。张俪文等网对此做出了验证,其利用另外一种分子标记-SR标记研究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生境盐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无关,而与生境的盐度具有正相关。此外,1i等1采用AFLP与SSAP分子标记对中国松嫩平原4个不同生境芦苇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多样的聚类与地理聚类一致,进一步对同一克隆群体内私有条带同源性分析表明调控基因和反转录因子可能在芦苇生态适应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环境胁迫因子是否会产生遗传水平的变异,如邓仕槐等1采用RAPD标记揭示在畜禽长期高浓度污染胁迫下,芦苇的DNA水平发生变异。Gao等发现盐碱生境镶嵌中芦苇自然种群表现出明显遗传变异,而从芦苇的繁殖特点来说,芦苇属植物属于典型的无性繁殖植物,只有在种群形成初期才会进行有限的有性繁殖,理论上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小,但研究证明芦革居群具有高水平多样性,原因可能是多种环境因子介导了芦苇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也表明了遗传多样性与生境异质性的强烈关联。

  1.2叶绿体基因组分子标记

  叶绿体分子标记是研究芦苇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的重要工具。胡思文等13利用叶绿体DNArpl16基因序列为引物扩增目标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和拼接,最后进行遗传分析得出长江中下游芦苇变异程度低于云贵高原,而两者居群间的分化程度都较居群内更高。此外,还基于rpl16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说明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芦苇样品有较高分散性,可以分为2个单系。而龚晓洁等1利用叶绿体matK/rmK基因序列,构建3个严格一致的系统发育树,对芦苇进化方向提出了分子水平的证据支持,即水生芦苇是最古老的类群,盐渍过渡型芦苇属于中间过渡类群,最终向沙漠型芦苇发展,这与林文芳网研究结果一致。

  2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是指基因表达通过修饰发生变化而DNA序列本身不发生改变的现象,包括以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影响基因转录和以RNA修饰影响翻译2种。此现象受到外界条件的调控,并在生物体众多重要的生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芦苇属植物受多种环境胁迫后的表观遗传反应,有利于对该属植物在污染环境下的正常生长、生存及生产能力作出判断,以期更好开发其治理污染的能力。目前对芦苇属植物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利用DNA甲基化修饰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石奔 采用DNA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技术研究中国嫩江平原上芦苇多样性,该研究证实了MSAP技术适用于芦苇植物,并且从DNA甲基化水平分析得出该地声苇由环境差异导致的遗传变异程度高,其中除土壤盐碱度参与芦苇种群间的表观遗传分化外,还有其他环境因素对其产生影响。邱天 借助相同的方法研究2种生境下的芦苇,结果表明,芦苇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甲基化敏感位点中多态位点所占的百分比较高,基于此分析得出生境间表观遗传分化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Spens等1研究发现,引入亚种和天然亚种之间的表观遗传特征有显著差异,并且发现引入亚种比天然亚种表现出更多的表观遗传变异,这给引入的亚种带来竞争优势。

  3功能基因研究

  研究芦苇属植物功能基因是揭示芦苇属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机制的重要途径。目前,芦苇属植物功能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逆基因、金属脱毒相关基因等。

  3.1基因文库构建和转录组分析获得高质量的高分子量核DNA(HMW-DNA)是构建基因文库的前提。杨俊等1基于前人的研究,对Zhang等的传统方法进行改进,诸如在研磨时在细胞核提取液中加入4%PVP-40.2%PPVP以避免多酚类物质氧化,为更有效去除细胞器对DNA的干扰,将缓冲液中TritonX-100浓度由0.5%增加到0.75%的改良。结果获取的HMW-DNA经酶得到的DNA片段完全符合构建BIBAC文库所需的条件。此研究为耐盐芦苇的大片段DNA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为转基因获得耐盐作物提供了新的思路。高鸿等利用杨俊的方法,构建耐盐芦苇不同大小的片段DNA-BIBAC载体,经根瘤农杆菌介导,成功转化了梗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获得了转基因耐盐水稻植株。经实验总结得出,插入的DNA片段越大转化效率越低。此外,肇莹等2首次利用SSH技术对通过花粉管转导芦苇总DNA的变异水稻构建cDNA文库。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文库质量良好,通过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芦苇总DNA转导到水稻中,能使水稻获得了抗盐性。综上,尽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外源基因导入作物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耐盐能力,但耐盐性是受多数数量性状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单个基因片段的转化对提高作物耐盐性作用有限。因此,只有同时转化多个耐盐基因,或将耐盐植物总DNA转入作物中,才能大幅提高作物耐盐性。

  3.2功能基因克隆及鉴定

  传统的植物修复策略通常是在被污染环境中寻找超富集植物,但这样耗时耗力,且寻找到的修复植物生物量小、修复能力弱、生长周期长、修复成本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转基因技术将重金属富集相关基因转入高生物量植物,通过异源表达产物可介导转基因高生物量植物积累重金属。植物络合素基因合成的多肽,能整合重金属,让植物具有富集金属能力而不致植物自身死亡。赵翠珠P采用RACE-PCR技术,从芦苇中分离了植物络合素基因,并构建了表达载体转入Cd敏感型酵母菌株中。在100LM CdCI,胁迫下,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酵母生长情况好于非转基因,说明过量表达植物络合素合酶提高了酵母细胞对Cd的抗性。随后研究者又分别构建载体,尝试转化高生物量的优良草坪草剪股颖和高羊茅,为进一步大规模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奠定了基础。此外,植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在被污染的环境中生存是植物修复的前提,研究者们也对芦苇抗逆基因进行了研究。如Takahashi等四从盐敏感型和耐盐型芦苇植物中分别分离出钠/氢反向转运基因,然后转入酵母菌进行表达,在高浓度盐离子胁迫下,转入耐盐型芦苇基因的酵母比转入敏感型芦苇基因酵母生长好,进一步分析得出前者酵母细胞中钠离子含量不到后者的12,说明耐盐型芦苇钠/氢反向转运基因从细胞中排除钠离子更有效,为后续的基因功能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4蛋白质组学

  早在1994年,赵相山等P就对沼泽芦革和沙丘芦苇叶中提纯的Rubisco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芦革在长期适应沙丘生境的过程中,发生了Rubisco亲水性氨基酸相对含量增多,SH基含量大幅降低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从蛋白质分子水平阐明了沙丘芦苇光合速率较低的本质是Rubisco酶活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划分不同生态型的遗传依据。随后,李卫霞利用免疫学方法分析水生、沙生芦苇Rubisco蛋白差异,结果表明其免疫学差异较小。林文芳运用了蛋白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叶片全蛋白及叶绿体亚蛋白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的蛋白质位点较多,水生和陆生芦苇某些蛋白表达丰度差异大,且与环境呈现相关性。

  5展望

  芦苇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因其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强大的污染治理能力,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利用分子标记开展芦苇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芦苇属植物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组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内容有限,后续可运用第三代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大规模发掘基因资源,也可运用双向电泳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对蛋白质组全面分析,从而揭示芦苇生长发育、代谢调控机制,这将促进芦苇属植物资源的新兴利用方式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9(2):27.

  [2]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01-1003.

  [3]盖平,鲍智娟,张结军,等环境因素对芦苇地上部生物量影响的灰色分析[].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87-91.

  [4]任东涛,张承烈,陈国仓,等,芦苇生态型划分指标的主分量及模糊聚类分析[1]生态学报,1994(03):266-273.

  [5]张淑萍,王仁卿,张治国,等,黄河下游湿地芦苇形态变异研究[1.植物生态学报,2003(01):78-85.

  [6]朱学艺,王锁民,张承烈.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干旱和盐渍胁迫的响应调节1].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04):371-376.

  [7]杨晓杰,佟守正,程加春,等扎龙芦苇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广西植物,2011,31(06):725-729.

  [8]林文芳,陈林姣,朱学艺,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生态型芦苇的遗传多样性1.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7(01):77-84.

  [9]张俪文,王安东,赵亚杰,等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遗传变异及其与生境盐度的关系[1.生态学杂志,2018,37(08):2362-2368

  [10]Li M,Gong L,Tian Q,et al.Clon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Phragmites australis distributed in the Songnen Prairie in northeast China as revealed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sequence-specific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olecular markers[].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9,154(1):43-55.

  [11]1邓仕槐,肖德林,文霞,等·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的芦苇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研究11.农业环境科学2报,2007(01):92-96.

  [12]Gao L,Tang S,Zhuge L,et al.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a mosaic of saline habitat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China[J].Plos one,2012,7(8):e43334.

  [13]胡思文,何汝嘉,周淇,等,长江中下游及云贵高原芦苇居群的遗传变异特征[1.生态环境学报,2019,28(07):1379-1387.

  [14]龚晓洁,闫广为,浦铜良.结合叶绿体基因matK/trnK序列和生境分析不同生态型芦苇的系统发育U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3):50-54.

  [15]石奔中国嫩江平原芦苇(Phragmites austrilis(Cav.)Trirn.ex Steud)四个天然种群的表观遗传多样性研究D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6]邱天松嫩平原异质生境芦苇的表观遗传多样性和结构1I.生物学杂志,2020,37(03):68-71.

  [17]Spens A E,Douhovnikoff V.Epi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hragmites australis among lineages,genotypes,and ramets[].Biological Invasions,2016,18(9):2457-2462.

  [18]杨俊,高鸿,周申道,等基于BIBAC文库的芦苇高分子量核DNA的制备方法II.分子植物育种,2017,15(11):4578-4584.

  [19]Zhang H B,Zhao X,Ding X,et al.Preparation of megabase-sizeDNA from plant nuclei[J].The Plant Journal,1995,7(1):175-184.

  [20]高鸿,马启林,吴孚桂,等·耐盐芦苇大片段BIBAC载体构建及水稻遗传转化[/OL].热带作物学报:1-8[2020-11-21].

  [21]肇莹,肖军,杨镇,等转导芦苇总DNA耐盐变异水稻SSH文库的构建及部分基因特异表达].江苏农业科学,2015,43(03):13-16.

  [22]赵翠珠.芦苇抗重金属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山东大学,2011.

  [23]Takahashi R,Liu S,Takano T.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ma membrane Na+/H+ antiporter genes from salt-sensitive and salt-toler-ant reed plants[].Joum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9,166(3):301-309.

  [24]赵相山,陈国仓,张承烈,等.芦苇叶中Rubisco对干旱生境的响应1].西北植物学报,1994(03):193-197.

  [25]李卫霞,王海波,浦铜良,不同生态型芦苇Rubisco免疫学特性差异U]西北植物学报,2006(0):1764-1769.

  [26]林文芳不同生态型芦苇适应自然干早和盐渍环境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芦苇属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mianfeiwx/58484.html

国际期刊论文 SCI/SSCI选题匹配!

选择丰富服务快速通过率高一键快速领取私人专属发表方案!

* 填写需求信息,或选择平台现有SCI/SSCI选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