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龙窑结构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免费文献发布时间:2021-06-09浏览:

  【摘要】建窑建盏的独特之处有很多,但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釉色的独特多变,其形成原因除了建盏的釉料配比成分差异外,还与建盏烧成时窑炉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烧成气氛有关。柴烧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陶瓷烧制工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陶瓷烧制历史,哪怕在科技发达进步的今天,依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主要源于其烧造过程中的不可控性。建窑建盏烧制艺术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审美奇迹便是如此产生的,以最为传统古老的柴烧手段,创造了神秘宏大的视觉之享。本文以龙密结构探讨建盏传统柴烧之美。

  【关键词】建盏;传统柴烧;龙窑

  中国的建窑建盏自诞生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黑瓷代表,被誉为瓷器皇冠上的“黑珍珠其于宋代时烧制的曜变盏跟油滴盏如今仍被日本视作国宝,被誉为“唯一为茶而生的茶器"“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极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柴烧则是指利用薪柴作为燃料烧成陶瓷制品的一道必备工序,在建盏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出了“入密一色,出密万彩”的审美奇迹,以最为传统古老的柴烧手段,创造了神秘宏大的视觉之享。每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人为操纵空间小,成品率极低,在审美上可以说是完全突破了以往的陶瓷审美观念,回归到对自然本源美的追求。一、建盏文化概述

  建密是宋代福建地区烧制黑釉茶盏的著名密场,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刚开始以青白釉瓷为主,宋代以后转烧黑釉茶盏,被誉为“斗茶”的最佳器皿。与其他瓷器相比,建盏艺术最大的特征在于“因茶而生”,它的诞生、出现、繁荣、衰变都与茶文化的发展、转变息息相关。宋代时期,尽管政局不稳定,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达到了一定高度,经济繁荣,政治宽松,文化中心南移,文人地位提高,也带动了茶这一国民饮品的发展,在饮茶方式上也从唐代的煮茶向着更为繁琐复杂的点茶、斗茶转变。

  人们对于黑釉茶盏的偏爱,主要是出自于其实用功能的考虑。宋人好斗茶,而黑色的茶釉盏适合衬托出斗茶时泛起的乳花,也能够更好地维持“咬盏”的时长,并保持茶汤的温度,“咬盏”指的便是茶汤泛起的乳花与茶盏盏壁的粘附凝结。宋代重臣蔡襄曾编撰《茶录》,其中总结了他数十年来所观所感的斗茶习俗经历,"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维黑,纹如兔毫。其环微厚,焰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就连宋徽宗赵估也曾在《大观茶论》中称赞建盏,因此建窑建盏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密口生产。

  从古至今,建盏之间都存在一些普遍的共同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建盏文化的艺术内涵。造型上,基本上都是口大、足小、底深,常见的器型有束口盏、撇口盏、敞口盏、敛口盏,还有罐、灯盏等其他器型,但数量较少;胎质上,胎体厚重,能够维持茶汤温度;釉色上,釉色多为黑色,釉质坚密光润,碗外壁的釉面偶尔还有垂和的现象。与大部分瓷器不同的是,建盏丰富的釉色纹理变化并非是人工绘制而成,而主要源于胎土及釉水中的金属元素在高温密炉内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烧制出来的瓷器拥有天然的原色,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随机组合带来的变化给人以自然、出其不意的美感。传统建盏是典型的柴烧作品,其釉色斑纹的形成摒弃了人工雕琢的繁复感,匠人崇尚密炉之中偶然形成的自然之美,这恰恰契合了中华传统审美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二、龙密结构分析

  柴烧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陶瓷烧制工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陶瓷烧制历史,哪怕在科技发达进步的今天,依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主要源于其烧造过程中的不可控性。一旦装窑、封窑后,窑炉内所有的变化都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创造过程,在无定势、不约束的天然之美中绽发出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之美及先民艺术创造的开阔思维,其中所蕴含的天然美与朴素美,正是庄子所倡导的

  “至人者,原天地之美”,而创造这一“天地之美”的关键正是柴烧艺术的核心,其奥妙不仅在于其烧制过程,也在于其窑炉的结构。

  龙窑作为我国传统密炉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半连续式的陶瓷烧成窑,常出现于多山地区,利用山势的天然走向建筑狭长的窑身,烧窑时远看就如同向下俯冲的火龙,因此得名“龙窑”,又有长窑、蛇窑、蜈蚣密之称。其主体结构由窑基、密体、密棚三部分组成,其他还有通道、工作台、作坊等相关配套设施。密基是指有一定坡度的地面基础,其坡度及长度影响着龙窑的高差,高差越大,抽力越强,火焰流速也越快。窑棚位于龙窑之上,以柱或砖柱支撑,支柱安装在护蜡或护墙之外,主要用于遮风挡雨。

  密体是龙窑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密头、密室、窑尾三大部分。窑头头部圆,类似于老式内燃机“火车头”,是龙密的关键部位。在正面的中下部筑有狭长的火门,火门下紧贴窑底开通风口,或方或圆,正是火膛内进风的主要入口。作为燃料的松柴从窑头正面经火门投入燃烧室,而空气经通过口进入火膛燃烧室,使燃料充分燃烧,热量经过龙窑内通道进入,为密室加温。

  密室是放置匣钵的空间,又称为“烧成带",窑身越长,装烧量越多,产量就越高,但密室过长会让密内的温度和烧成气氛难以控制,无法保障烧成质量,残次品增加。所以古代的龙窑长度多数在五六十米以内,部分地理位置优越的可达百米以上,目前发现最长的龙窑达135.6米,而现代龙窑受限于场地、资源以及环保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百米以上的龙窑屈指可数,基本还是在三十米以内,窑床多为阶梯结构,便于放置匣钵,并在开展装窑、出密工作时,内部通常会铺设沙石,用来保护窑底和防止垫底密具的移动。窑尾由挡火墙、排烟室和烟囱组成,是龙窑的排烟系统。挡火墙主要防止窑内火焰流速过快,增加火焰与坯件的接触时间和提高窑内的温度;排姻室位于密体的最尾端,可用于素烧坏胎和熔烧原料;烟囱设在排烟室顶部,起到排烟和增加空气抽力的作用,利于密温的提升,这也是建窑龙密能够实现高温全还原烧的技术节点之一。此外,在现代龙窑在建造中,也加入了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利用把握密炉温度,提高燃烧经济性与生产效率。

  龙窑烧制是我国传统的陶瓷烧造方式,在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时代,一度被认为是费时、费力、过时,甚至是破坏环境的存在,但在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手工业振兴的今天,传统柴烧技艺及龙窑烧制重新获得相关群体的关注。龙窑历史悠久,从商周时期出现,到汉代基本成熟,再经唐宋以后的不断完善,至今仍被沿用,是古老而具生命力的密炉形制,其演变发展与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历史遗存的古龙密对于瓷密考古研究来说是重要的实证依据。到了如今,龙窑依旧具有深刻的价值,单以其创造的陶瓷艺术之美,就是当代科学技术难以企及的存在。

  三、建盡柴烧之美

  建窑建盏的独特之处有很多,但最令人惊的莫过于釉色的独特多变,其形成原因除了建盏釉料配比的成分差异,还与建盏烧成时密炉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烧成气氛有关。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可以发现,其胎体及种料中的含铁量达7%左右,这是造成建盏斑纹釉色多变的主要条件,在高温的条件下,含铁的氧化物析晶凝固形成建盏斑纹。每个建盏的烧制,哪怕是釉水成分的配比相同,但其烧成温度及烧成气氛不同,甚至烧制时的天气不同,都会造成烧制的建盏成品不完全相同,每一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能够通过各种技术及手段监测乃至控制建盏烧成的气氛变化,手工业也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但也无法完全控制建盏釉色斑纹的变化,更何况是采用更为古老传统、更加无法精确控制的传统陶瓷烧制方式-龙窑柴烧,为建盏艺术的多样性及偶然性,又带来了诸多动人的神奇变化。

  历史上遗留了许多著名的建盏釉色,如或金或银,状若兔毫的尖细条纹的兔毫建盏;小的如群星密布,大的如珠玑满盘,釉面表层看去,犹如油滴悬浮的油滴建盏;还有遍布大小不均的圆形或是近似圆形的斑纹曜变建盏,璀璨相映、珠光闪烁、似真似幻。虽身处其黑中却又胜于黑,创造了神秘的空间感,营造出深逐迷人的意境,改变了传统黑轴陶瓷在视觉上造成的单调及乏味。然而这种扣人心弦的色斑肌理,并不是通过人工刻意塑造形成的,而是根据釉色的配比变化及密炉的烧制温度和气氛,还有釉料的流动情况自然幻化成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花纹肌理。

  当代建盏艺人以传统的龙窑柴烧方式烧制建盏,除了想要再现宋代建盏艺术的辉煌之外,也是在不断探索着建盏釉色变化的可能性,为传统的建盏艺术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在当代得以延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池恩比,柴烧之美与建蓋龙窑烧制之妙[J.名家名作,2020(10):92-93.

  [2]梁之涵,试论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J].陶瓷,2020(08):86-87.

  [3]王森勇,建窑建蓋柴烧技艺探究[J].名家名作,2020(06):93.

  [4]吕云飞,胡文毅,传统柴烧与现代柴烧陶瓷艺术审美比较研究[J].陶瓷В,2017,32(S4):59-6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讨龙窑结构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mianfeiwx/57890.html

国际期刊论文 SCI/SSCI选题匹配!

选择丰富服务快速通过率高一键快速领取私人专属发表方案!

* 填写需求信息,或选择平台现有SCI/SSCI选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