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免费文献发布时间:2021-05-26浏览:次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本文梳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总结互联网发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而提出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原则。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1],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甚至早于他们的年龄。2019年,5G技术实现商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环境进入新阶段。2020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7%。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占99.2%;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1亿,占网民整体的
[2]
99.0%[21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现在大家广为熟知的微博,正式名称是微博客。
人们普遍认为博客的原型是1993年NCSA(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What's New Page"(有什么新消息)网页,其被认为是最早的网络自媒体形式。1994年1月第一个个人网站出现,个人的信息和想法第一次通过互联网自主发布,并可以被全世界人访问,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意味着一个人的交往范围扩大了,网络社交开始出现,其既可以是熟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
从1994年到1999年期间,不断有人在第一个个人页面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完善,1999年彼得·摩霍兹以缩略词"Blog"来命名博客,成为今天最常用的术语,这意味着经过5年的技术发展和构想完善才有了博客的正式诞生。与此同时,1999年2月,腾讯开发的及时通信网络工具雏形诞生,直到目前为止,大学生首先接触的社交软件仍然是Q0。早在2000年博客就进入了中国,而在当时的中国,电脑和网络仅仅在很少人之间流行。直到2005年,博客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这5年内,中国的网络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科技产品的制造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沟通的渠道。
网络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和载体,也迅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增长点。基于社交的新媒体和基于媒体融合的传播网络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并被广泛使用。2014年,4G网络在中国实现商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开始从不同方向进行本土化探索。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融合特征和路径也不断变化,在内容融合、技术融合、渠道融合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与新趋势,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人员融合方面有了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革新与媒体行业迅速结合,改变传媒业的发展生态[3二、网络环境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2005年,随着Weh2.0时代的到来,SNs(社交网络服务)社区成为了青年人社交的新爆发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交网络就是人人网,早期名称为
“校内网”,可见其建立初期的目标用户群就是大学生。2009年,校内网被收购改名为人人网。从2005年到2009年,校内网用户开始从校园走向社会,用户群也变得多元化。
在中国,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击败”了其余微博客形式,成为了最主要的两个微博平台,而最终腾讯也放弃了微博业务,腾讯微博成为了QQ的子业务。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区是一种基于已有好友关系、突破距离的网络社交方式。绝大部分用户还是与认识的人“互加好友”,或者通过熟人推荐,或者通过共同的背景,如校友关系。而微博则是通过兴趣爱好而形成“好友”关系。用户可以单向关注,不需要相互认可,这样用户与偶像就可以直接“零距离接触”。明星入驻微博给微博带来的流量是巨大的,线下粉丝的概念也被引入微博,用户既可以单向关注,也可以拥有个人的粉丝,还可以“互粉”。
微博的统治地位在2014年开始被撼动,这要从2011年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出现开始说起。早在1999年,QQ就作为网络通信工具出现了,为什么还会有微信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出现?因为经过12年的发展,Q0成为了一个附带了很多内容的社交软件,通信功能变成了其一部分功能。2007年,苹果公司第一次发布iPhone手机,重新定于了手机,手机不再是仅作为通信的工具,而成为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自行定义的工具。从此,大量为手机开发的应用持续出现。网络资费逐渐下降,到2011年,网络通信的费用开始低于电话通信,微信作为即时通信软件出现,最吸引人的特质就是短信、通话全部可以通过这一单一应用实现,甚至是视频电话。随着微信的出现,第一个被“淘汰”的产品是飞信,这是一款基于移动服务的网络短信业务。
到2011年,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多元化,既有微博这样的信息全开放平台,也有微信这样的基于好友关系的通信平台,人们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开始增加。2012年,微信平台推出了订阅号功能,其最初更类似于基于微信平台的Blog,而由于严苛的审核原则,基于后台强大的再开发功能,其迅速成为自媒体的新阵地,这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一词由来已久,一般被认为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信息传递过程,而网络新媒体实际也是技术驱动下,在人际交往模式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网络,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调研显示智能手机基本实现了100%覆盖,有57%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关系获取新闻信息,有85%的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社交的时间超过1小时,有413%的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社交的时间超过2小时,有17.4%的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社交的时间超过3小时。母亲节当天,某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信息,内容是在校学生和各自妈妈的“爆笑”聊天记录,网络环境使亲情变得更加浓厚,通过屏幕,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形式更加多样,补充了现实相处中一些不能直接表达的方式和内容。
三、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原则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4。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社会交往的同时,应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统一网络形象与自身形象。网络环境既是虚拟世界,也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网络形象与自身形象统一起来,因为网络社交也是人际交往的延伸,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用、网络形象也会成为一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保持两个形象的统一不仅是个人人际交往的实际需要,未来可能也将成为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准则之一
二是网络社交不能代替面对面交流。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达,网络社交仍然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仍要把与好友、舍友、同学等的人际交往作为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看待,不能以网络社交代替现实中的人际社交关系,不过度依赖网络交流,对于可实现的交流,尽量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流不仅是信息交流最充分的形式,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对基于兴趣等形成的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管理与引导,线上圈群组织也可以转化成为线下兴趣类社团。
三是养成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网络社交现在成为了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通过好友关系形成的网络社交环境。而基于好友关系的信息分享,更容易让人相信信息的真实性。实际情况下,由于知识水平和观念的区别,不同的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不尽相同,信息的分享交流容易造成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因此,大学生要养成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四是具有基本的网络应用法律常识。当“社会性死亡”成为热词,也意味着网络在人们日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学生而言,对网络的熟悉使其有问题诉诸网络,而忽略线下的沟通解释。如“清华学姐”事件,本来在现实生活中是“误会",双方也通过现实中的沟通解决,然而其在未有结论之前就通过网络发布消息,随即而来网络热议使双方陷入舆论漩涡,伴随而来的还包含网络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四、结语
当前,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一环境”,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过程,高校思政工作应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新媒体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4-8.
[2]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息中心,2020-09-29.
[3]黄楚新,曹曦予,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构建全媒体时代融合体系新格局[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02):11-13.
[4]骆郁廷,唐丽敏,网络空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性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9(6):87-9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mianfeiwx/57652.html
* 填写需求信息,或选择平台现有SCI/SSCI选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