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免费文献发布时间:2021-04-23浏览:次
摘要: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及其教师的新要求,终究会引发教师教育的变革。影响与介入教师教育的人工智能,其外在表现是技术升级与资源更新,内在意蕴却是文化转型与观念创生。基于对人工智能影响教师教育的方式、范围和程度的理解,展望未来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应秉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思路,坚守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终身发展的基本取向,促使教师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能掌握人工智能基础和相应的教育智能技术,能利用人工智能改造教学环境与优化课程资源,同时还应具有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训和协作意识培养的强大专业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变革
不管你愿意与否,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是一个技术的时代,人类必须去适应这样的社会。当前,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逐步改变我们既有的认知、生活与习惯。而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因人工智能的植入,在内容和方式上呈现诸多新变化与新样态。教育的改变,需要教师做出适应性的改变,而教师的改变关键取决于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如何面对和调整。展望当前与未来的人工智能,大致会从三个方面对教师教育产生影响:即,推动教学辅助技术的升级,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引发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教师教育因其“保守性”和相对独立性,对人工智能所正在发生或未来可能的影响尚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敏感度“教师教育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还没有在人与机器的关系中重新思考如何培养人类的教师"1。
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与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国家事业,其发展与变革千头万绪,需要从人、事、财、物等各方面,需要从目标定位确立、课程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构建等各环节去整体统筹和推进。但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而言,教师教育首先应聚焦于培养目标的变革。因为培养目标是对教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直接回答,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统整性的作用,是教师教育活动实施的龙头和抓手。在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定位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应秉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思路,坚守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终身发展的基本取向,促使教师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中小学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基础和相应的教育智能技术,能利用人工智能改造教学环境与优化课程资源,同时具有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训和协作意识培养的强大专业能力。
一、人工智能介入教师教育的方式当前,研究者倾向于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与立场去揭示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和教师的影响,这些成果可以为我们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变革提供方向和思路。基于对人工智能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的挖掘,结合研究者的前期观点,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影响与介入教师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作为技术的人工智能
研究者们认为,人工智能按照其工作能力与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种类型。目前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影响的阶段,即人工智能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替代的方式来实现的。即,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分析反思方法,成为人机完美协同的教师,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的。我国现有相关教育政策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也主要聚焦于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技术优势。例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同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概而述之,作为教师智能助手或者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人工智能,其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教师减负。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作文自动评估、试卷自动批阅等智能系统,既可以部分替代教师的作文批改、试卷批改等高强度劳动,也有利于教师对作文、测验等情况进行快捷、精确的统计和分析。第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人工智能可以汇聚课堂教学的多维度数据,形成课堂教学大数据平台,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由此,教师就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分析报告,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其精准性和快捷性要远超过教师依赖传统经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分析与反思。第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推进个性化教育。依靠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教师可以获取和储存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等信息,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数据,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特征,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和个别指导,从而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从学理层面看,为了达到借助人工智能尤其是教育智能技术,帮助教师减轻劳动负担、提升教学效果及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中小学教师就应该努力学习和有效领会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就应该掌握相关的教育智能技术,学会熟练操作和使用智能导师系统、教育机器人、智能评价系统等各种智能系统。换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诉求和改变,映射到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领域,就要求教师教育应特别关注和培养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拥有者和教育智能技术的熟练运用者,应把人工智能知识和教育智能技术的学习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和环节。
(二)作为资源的人工智能数据集成与资源共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特征。教师教育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遴选、集成和共享,从而营造具有智慧、便捷、精准等特点的人才培养环境。
首先,从教师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教师教育平台资源的升级和改造。应用性是教师职业的鲜明特征。为培养能把理论有效用之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且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中小学教师,近年来,教师教育专业十分重视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但从性质和目的观之,这些实验实训平台多属于绘画、手工、书法、音乐等传统教学平台资源,主要用于支持学生“三字-画一话”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拓展实验实训平台的类型,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化理论认识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问题。诸如,利用人工智能所建设的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室,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又能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直观有趣的教育场景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还可以推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完善和优化。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建成素材性网络课程资源,例如,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库、教学资源数据库等等,这些网络化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智能化的供给与个性化的推荐,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与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成效。
其次,从教师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带来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和知识获取量的几何级增长,并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不再把教师和书本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各类知识的超大容量集成,开辟出知识检索和知识获取的新技术、新手段,借助资源与技术的组合,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爆炸性的知识增长。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与知识获取的爆炸性增长,必然会带来知识学习方式的变革。当学生学习知识不再依赖教师的口耳相传,而主要来源于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介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便由单纯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学习如何掌握知识检索的有效方法,学习如何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准确实现知识的定位和甄别。除此之外,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终结性目标还会由知识习得转变为知识创生,因为学生在完成知识提取之后,还需要学会根据自己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和学习任务性质内容的不同,从批判性视角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改造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观点、新思维和新方法。
总之,作为一种资源的人工智能启示我们,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教育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改造实验实训条件,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教育培养对象的学习任务正在发生变革,要促使学生从知识掌握的学习向学会如何精准学习、如何有效学习转变。并且,从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出发,教师教育还需要促使学生掌握利用人工智能去开发与建设现代中小学课程教学资源的相应技术,具备引导中小学生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的意识和方法。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人工智能社会的任何转型与变革,无不孕育着文化与观念的转型和变革。人工智能外在表现是一种技术,种手段和方法,内在意蕴却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就文化视角而言,人工智能内蕴的文化是工具理性,彰显的是技术至上的思想理念。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实现了人机的零距离互动,强化了学生分析思维、批判思维、学习能力的养成。而教育的本质却是培养有健康的思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较强知识和能力的完整的人。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我们就越要冷静地思考,人工智能带给我们什么,不能带给我们什么,会让我们忽视什么等等问题。
在人机对话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中,人工智能因缺乏人类特有的情感、审美、哲思和道德等方面的特质“在其产生之际就已经奠定了它活动的有限性,即主要承担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3。虽然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高级阶段,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部分模拟人的情感,但这种模拟仍旧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无法真正洞悉个人的真正情感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情感需要的独特个体,一个健全的生命的成长,应该是道德、良知、价值观的陶冶和个性化等诸方面的共同成长。然而,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所有的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道德或者不道德的,并且,当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过分追求功利主义和效果最大化时,就可能会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味地强调技术至上,就可能会导致学生成为AI的附庸,教师也会患上A1依赖症。
作为意识形态的人工智能启示我们,在教师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不能因人工智能在技术上的无限拓展,而出现其在教师教育活动中滥用的现象。人工智能所存在的先天不足,需要我们在教师教育活动中不断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伦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人与机学会和平共处的同时,我们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平等合作友好的互助关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中小学教师。与此同理,从教师教育培养对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标准和需要出发,我们还应该教育他们理解和认识人工智能所潜在的道德风险和情感缺失,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中小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伦理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相互之间建立平等协作关系的方式方法。
二、当代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之思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是有关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的内在规定性,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教师教育专业有什么样的毕业要求,应设置哪些课程以促成人才培养的实现。培养目标还是检查评价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培养目标中蕴含着教师教育活动的衡量标准,可以判断和检验教师教育的价值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情况。从实然层面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多维性。所谓层次性,是指按照目标作用的范围大小和上下位次,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有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专业层面乃至课程与教学层面之分;所谓多维性,是指按照性质与内容差异,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有正式和非正式、价值性与操作性之分。在此,我们所论及的培养目标从层次上看,通常是指中观层面的培养目标,即基于专业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从维度上看,是指正式的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
(一)注重对教育政策的回应,轻视对社会变革的回应
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就外部看,是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决策主体对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准确回应;就内部看,则是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决策主体依据本专业发展基础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所进行的价值选择。从实践层面审视,虽然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决策主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选择的两大出发点,但由于决策主体理念认识的相对滞后与决策行为的惯性延续,导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对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的回应上尚存在较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决策者在制定和修正培养目标时,考虑到教师教育培养对象是心智相对成熟的成年人,因此,在处理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时,相对侧重于满足社会取向的需要,这也符合高等教育作为职前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然而在实际上,影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社会取向性的因素,其内在构成也十分复杂,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子因素,且不同社会子因素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存在直接与间接、隐性与显性的差异。在现实中,教师教育专业的决策者通常更易关注那些直接、显性的社会子因素,如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政策;而较容易忽视那些间接、隐性的社会子因素,如科技与社会观念等。简言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虽然是对影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因素的客观反映,但却是决策者主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审视不同高校现有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多数侧重于回应教育政策的相关要求,例如“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有关教师培养要求的表述等等,均在最新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中得到一定程度体现。尤其是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有关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在认证的强制性要求下,其相关要目己在培养目标中得到充分反映。而人工智能等社会子因素对教师教育的影响虽有端倪,但鉴于由社会变革到教育变革、由教育变革到教师教育政策变革、再由教师教育政策变革到教师教育变革,其中间历经诸多转换和环节,在现有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中,如何体现对人工智能时代变革的关切,如何彰显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尚存在诸多空白需要填补。
(二)重视培养目标的适应性,轻视培养目标的前瞻性
同样是基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存在如何处理“适应”与"超越”关系的问题。教育是人类社会实现世代继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继承和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也应具有适应和前瞻相结合的特性。就培养目标的制定而言,所谓适应,就是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当前现实社会的需要,要体现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能顺应现实社会的当前需要;而所谓前瞻,就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这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体现人才培养满足社会未来需要方面的努力状态。
之所以强调培养目标适应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人才培养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位社会合格人才的培养要经过十年的普通教育和至少三到四年的高等教育,而在人才培养活动的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或者说该人才所对应产业行业的变化可谓是瞬息万变,由此社会经常有教育不能培养合格劳动者的抱怨。第二,仅仅反映适应性容易造成教育的短视。只强调适应的教育,必然会降低所培养的人才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会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其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
从人工智能视角探讨和构建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同样也会面临如何处理适应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尚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影响基础教育的范围和程度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的关系还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因此论述与论证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及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此我们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在处理培养目标适应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时,更多倾向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而过于谨慎地看待培养目标的前瞻性,从而导致操作层面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第一,从目标的更新速度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修订存在明显的行为惯性。就具体某一教师教育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伴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而修订的,其修订周期一般为3-4年。纵向审视某一专业在不同时期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在拟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均进行了相应的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调查,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也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实际内容看,尤其是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来看,惯性思维的痕迹普遍存在,内容稳定乃至僵化的现象十分明显,没有紧密契合社会对教育变革需求的新趋势和新动向。第二,从目标的内在构成看,知识目标依然超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传统技能目标始终压倒现代技能目标。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但是,从教师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构成看,知识目标依然居于主导地位,这集中表现在理论课程的门类、课时数始终位列课程方案的首位,教师教育专业的决策者仍旧意图实现教育知识体系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递。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虽然在培养目标中有明确体现,但与之对应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则存在明显的不足。
传统技能目标依旧压倒现代技能目标。继承与发扬中师重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强调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平衡,是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教师职业应用型特征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审视现有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专业技能目标已有明确表述,但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目标定位以“三字一画一话”为主要内容,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仅包括计算机初步操作、课件制作、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内容,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教育智能技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运用、课程资源开发技术等,尚未列入教师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范畴。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目标变革
与人工智能时代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并非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推倒重来,而是针对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与定位的新要求,进而对教师教育现有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强化、补充和创新。
(一)处理好培养目标传承与培养目标创新的关系
所谓传承,旨在准确把握与充分认识相关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并以此为前提,深入分析本专业现有培养目标的特色、优势和不足,正确理解本专业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回应了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和冲击,这些影响和冲击是否已在培养目标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所谓创新,旨在推动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变革建立起大格局和大视野。教师教育的改革者在选择和确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本专业的己有积淀,更要充分体现和反映教师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教师教育承担着培养人类之师的重任,教师教育所培养的人,应以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既要落实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政策的改革要求,同时还要提升站位,跳出传统认知,能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紧密追踪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捕捉这些新趋势、新变化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从而保证教师教育在培养目标设定时能有效体现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二)坚守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培养取向
“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所设定的基本取向。在人工智能时代"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依旧十分适用,而且需要在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中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很难想象,缺乏高尚师德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与机的高频度对话,实际上缩减了教师直接面对学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师生互动环节中,更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更能以自身的优良师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好的敬业精神,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更有成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其次,传统的教育教学常以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来隐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从教师那里获得一滴水。借助教育智能技术,学生自己也可以获得一桶水,甚至可以成为一条流动的河。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应侧重于能力的发展。即,教师教育应围绕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知识创生所需要,推动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各种教育实践能力。
最后,终身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的体现,也是教师适应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在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发展的理念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教育智能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推除出新,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会不断涌现,现在与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发展的意识,坚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紧密契合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的要求。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特定培养目标的多维构建
以传承和创新为基本思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传承当前培养目标中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要从人工智能对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特殊诉求出发,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
1,培养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与基本素养的占有者首先,这是中小学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时代之社会人的基本诉求。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在很多时候自觉与不自觉地扮演着社会发展进步代言人的角色,理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因此,教师教育的培养对象应具备相应的人工智能知识和人工智能素养,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优势知识占有者。其次,这是中小学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诉求。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它会成为教师提升教学效率的工具,运用得不好,也可能会成为教师教学的负担和累赘。未来教师要学会应用一定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是以相应人工智能的知识、原理、使用信念和使用伦理的学习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教师在面对复杂的、可选择的人工智能技术时,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应用行为。
2,培养教育智能技术的熟练使用者教师教育活动培养的教育智能技术的熟练使用者涉及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以接受教师教育活动的学习者为指向,要求他们学会熟练运用教育智能技术去发现知识、检索知识、递选知识、应用知识和组合知识,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第二层含义以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为指向,要求他们学会熟练使用教育智能技术去替代部分传统的高强度的教师劳动,学会熟练使用教育智能技术去收集和评估教学信息,去分析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培养教育智能平台资源的创设者与智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这是教师教育对现实与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更高层级的要求。不同中小学校各具区域特点和办学特点,为充分彰显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中小学教师就不仅需要具备熟练使用教育智能技术的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智能平台资源的创设能力和智能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根据本校办学的需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提炼、优化和改造工作。
4·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小学生德育的引导者教师教育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人才培养理念变革,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所可能带来的师生道德失范、情感风险、价值观偏移等问题。基于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要把现在与未来的教师培养成道德的标杆及中小学生德育的引导者,要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培养对象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塑造,要引导培养对象学习如何基于人工智能背景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5·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小学生协作意识的培育者
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人与机长时间的对话和互动,易促使中小学生对机器产生依赖感,也容易促使学生因同伴互动的不足而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同伴之间的协作意识。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根本特性在于群体性和协作性,丧失了群体性和协作性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维系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教师教育应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协作意识的培育者,在培养目标中既彰显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发展,又体现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协作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金生敛,曹永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D].教师发展研究,2019:27-34.
[2]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0.
[3]郑蕊,人工智能的限度及教师的超越[].当代教育科学,2019(10):14-18.[4]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94.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培养目标_坚守与变革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mianfeiwx/57124.html
* 填写需求信息,或选择平台现有SCI/SSCI选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