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反思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2-01-26浏览:

  [摘 要] 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对科普专业方向的教育场域和劳动力市场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收集首批试点高校2013—2019级科普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与科研经历、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实证分析科普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建议:区分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两个主要培养方向,依托教育或社科相关院系设置面向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专业,依托理工科院系设置特色专业的科学普及专业,对不同培养方向的课程做进一步区别和细化,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内容和毕业设计的专业实践性,同时打造数字化科普作品的管理平台,依托院校建设特色科普中心,从而多方位地保障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 科普硕士 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

  1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普及对于推进科技成果繁荣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应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1]。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印发《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方案》,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6所高校开展首批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并纳入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同时确定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山东科技馆、浙江科技馆、湖北科技馆、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7家科技场馆作为试点场馆,配合试点高校的工作[2]。近十年来,各高校的科普硕士培养试点工作针对我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初成体系和规模,同时建立了校馆联合、“双导师”师资等机制保障 [3]。

  现有研究对科普硕士培养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例如,在培养目标上,教育硕士和艺术硕士是科普硕士人才培养试点的主体,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艺术文化领域的专门人才,这都与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因此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定义比较模糊,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在所依托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被边缘化,且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也不够具体清晰[4-5];在课程设置上,挂靠学科课程体系痕迹明显,理论性课程偏多,导致科普专门人才实践能力明显不足[3,6];在师资保障上,缺乏成熟的科普专业师资队伍,难以跨院系调动师资力量满足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需求[4];在培养规范性上,由于不同高校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其培养过程差异较大,难以实施规范统一的管理[5];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科普硕士就业呈现多元化态势,科普领域人才流失严重[3-4]。针对改善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需要完善科普专业人才的课程及教材体系,在教学方式上应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进行开放式教育,增加课堂互动与案例研究讨论,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养[7]。此外,应当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高校专业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形成科技、教育、科普专业机构联合协作的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机制[8-9]。考虑到科技人才是科普的重要主体,还应当建立科技人才科普能力培养体系,培养科研工作者的科技传播能力,特别是要培养理工科学生与公众的交流能力,建立科技人員的培养基地,以充分调动数百万在校后备科技人员力量[10-11]。另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框架中缺乏与科学普及对应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和专业基础薄弱是制约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设立科普专业硕士学位[5]。

  基于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既有对首批试点高校科普硕士的培养状况的讨论主要从顶层设计和院校培养的角度展开,鲜有文献从学生的视角反映科普硕士培养现状,通过翔实、系统的数据实证分析科普硕士生的培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更是分外稀缺。而通过定量研究勾勒我国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全景图,能够为了解科普现状、促进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12]。鉴于此,本研究收集首批试点高校(清华大学除外)科普硕士毕业生的有关数据并展开分析,以期为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从教育场域和劳动力市场两个维度来分析科普硕士的培养现状,基于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构建出相应的分析框架(见图1)。

  (1)从教育场域来看,科普专业方向的教育供给主要由首批试点高校承担,科普硕士招生规模反映了教育供给侧的数量,而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反映了教育供给侧的质量,教育场域的需求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个体选择,教育场域的供需受到学费和科普硕士招生要求的双重调节。

  (2)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来看,科普专门人才的供给侧主要由科普硕士毕业生等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队伍组成,而科普专门人才的需求侧主要指科技场馆、科普企业、科普事业单位、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等用人单位对科普人才的实际需求,其中科普产业的业态主要涉及科普展教业、科普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科普网络信息业、科普教育业等[13];科普人才的供需主要受到劳动力价格/工资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双重调节。

  (3)科普专门人才的教育场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学生既是教育场域的参与主体,又是劳动力市场中科普专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

  因此本研究主要从科普硕士生的视角分析学生对在校期间院校开设专业课程的评价及科研、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等相关信息,反映科普专门人才教育的学习活动、环境因素、制度条件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促进科普专业方向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反思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2/0126/6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