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11-18浏览:次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颜真卿早期、中期、晚期的书法风格并简析其风格形成的渊源,通过当代书家学习颜真卿书法的现状分析其利弊,阐述书法创作主体从颜体书法嬗变中应得的启示。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风格;当代书法创作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784年,被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一、颜真卿早中晚期书法风格简析
(一)早期温婉、隽秀,师法前贤
魏晋南北朝书法,“二王”一系独领风骚。刘熙载曾说过:“颜鲁公书,自魏、晋及唐初诸家皆归隐括。东坡诗云‘颜公变法出新意’之句,其实变法得古意也。”又说:“颜鲁公正书,或谓出于北碑《高植墓志》及穆子容所书《太公吕望表》。”[1]唐代开国太宗尊崇“二王”,广为搜购其書法,弘福寺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法刻成《圣教序》,因此朝野上下皆学“二王”书法。上之所好,下之所效,学习“二王”书法成为初唐一时风气。尽管如此,欧、虞、褚、薛前辈在崇王风气的笼罩下,虽未摆脱魏晋的藩篱,却还是开辟了初唐书风瘦硬、劲健的新风貌。杜诗“书贵瘦硬方通神”在《罗婉顺墓志》中得以充分体现,是这一时期书法的审美取向。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认为:“然鲁公之学古,何尝不多连博贯哉!”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说:“鲁公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去尽虞、褚娟娟之习。”[2]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清臣浑劲,又出《圆照造像》,钩法尤可据。”他们追溯颜真卿书法的渊源,探索颜书的源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自魏晋以来,我们可以从诸如《颜谦妇刘氏墓志》《经石峪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等碑版中,找到与颜真卿书体中某些相似的地方。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他的书法在初唐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传世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隋末遗老虞世南,初唐政治家、书法家,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北堂书钞》等。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孔子庙堂碑》:“清和圆劲,不使气质,不立间架,虚而委蛇,行所无事,尚足照映一世,炊流百代。……永兴之书以无结构为结构,无所用力而自得右军心法也。”[3]褚、虞二人经历了南北、隋、唐几朝,书法影响唐初书法,笔法圆劲秀润,结体平实端庄,气息静穆温婉。《罗婉顺墓志》既有虞、褚的隽秀,又有“二王”之神韵。此墓志是继《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铭》《多宝塔碑》后颜真卿学习前贤的又一力作,早期温婉、隽秀,个别字已具“颜体”书法雏形。
(二)中期形神兼具、气势磅礴、化篆入行、书风成熟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的身份由官吏转变为斗士,同时也是他书法创作的转折点。据《旧唐书·颜真卿传》记载,唐玄宗刚开始听到安禄山叛变的时候,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随后得知平原郡已做好防御的准备,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颜真卿因反击“安史”叛变的突出表现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赞赏,从此扬名,被朝臣共知,书名日盛。
从50岁至60岁,可以说是颜真卿书法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祭侄文稿》(758)、《鲜于氏离堆记》(762)、《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争座位帖》(764),均为颜真卿书法精品。《争座位帖》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乂的书信手稿,如今墨迹不存,但在西安碑林留有刻石。从用笔上看,此帖深得圆劲遒婉之妙,线条几乎无所不曲,充满张力,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流滑,彰显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作了生动的譬喻:“《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祭侄文稿》通篇用笔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取篆籀笔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此稿意不在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宋末元初的陈深在《停云阁帖题记》中评价:“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正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祭侄文稿》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颜真卿其行书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书为心迹”的行书巨卷。
(三)晚期人书俱老、外拓开阔、内敛无华
60岁以后的颜真卿所书碑碑精彩、从心所欲,此时作品有“逍遥楼”三字(770)、《张景倩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仙坛记》(771)、《小字麻姑仙坛记》(771)、《大唐中兴颂》(771)、《宋广平碑》(772)、《八关斋会报德记》(772)、《元结碑》(772)、《干禄字书》(774)、《竹山堂连句》(774)、《李玄靖碑》(777)、《颜勤礼碑》(779)、《颜家庙碑》(780)、《颜氏告身》(780)等典型刻碑,颜真卿晚期书法延续了《东方朔画赞碑》的体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书法的内涵。唐代大历六年(771)《大字麻姑仙坛记》问世,其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书法明显吸收篆籀笔意。结体圆浑、朴厚、雄强,气势外拓呈开阔状态。这些后期的碑刻书法用笔结体相近,大巧若拙。古稀之年颜真卿总结自己的书法创作,完成了体现书法艺术高峰和家族荣耀的《颜勤礼碑》(779)。唐建中元年(780),颜真卿作《颜家庙碑》,《墨池编》说此碑“庄重笃实”,清代孙承泽评“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颜家庙碑》内敛无华,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所作,此时人书俱老,忠君爱国、求仁得仁、浩然正气是颜真卿高尚人格的体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颜真卿对当代书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启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1118/6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