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10-25浏览: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呈现明显的服务化转型趋势,制造企业基于研发、制造产品的能力而提供增值服务愈发普遍,我国也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受到用户信息、生产成本、服务人才、运行数据等方面的限制,新一代数字技术使制造业在连接、数据、算法和算力、加工制造能力等方面显著增强,为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扫平了障碍。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转型中向用户提供的服务从基于能力的服务向基于数据的服务拓展。软件定义推动增值服务的产品化,使制造企业的服务型制造活动得以实现规模化提供,极大地拓展了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空间。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国应发挥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场景丰富、数字经济发达的优势,在强化制造技术、能力从而提供基于能力的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基于数据的服务,并推动从制造服务化迈向服务产品化。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服务化;数字化;产品化

数字化论文

  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开始了服务化转型的进程,服务型制造活动在制造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用户信息、生产成本、服务人才、运行数据等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模式创新、领域扩展和规模扩大。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渗透融合,打破了这些限制,实现了服务型制造的产品化、规模化,成为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制造业的服务化:从产品到产品服务系统

  人类文明出现后的大多数时间,人类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产品是社会经济产出的主体。虽然在分工深化后出现了餐饮、住宿、贸易等服务活动,但所占比重较低。麦迪森的数据显示,1700年的英国,农业占就业的比重高达56%,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各占2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用,使工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分工的深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1890年,农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占英国就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16%、43%和41%[1]97。在工业经济时代,虽然工业产品的相当部分会作为生产资料成为服务业的投入,或者说服务企业需要在工业产品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服务,但工业与服务业仍然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为获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除产品的安装、操作培训、维修等基本服务外,很少基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向产品的最终用户提供其他增值服务。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复杂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带来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追求成长和提高利润率的驱动下,制造企业开始基于自家产品向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并且不断扩大服务业务的范围和规模[2]。制造企业基于研发、制造产品的能力而提供增值服务愈发普遍的现象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服务化(Servitization)[3]、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s,PSS)[4]等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这一现象或商业模式更多地被称为服务型制造[5]。

  从最终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包括个人消费者和机构用户)的角度来看,制造企业向他们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是无差异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产品,用户所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能够带给他们的效用。例如,人们使用复印机,不是需要复印机这台设备,而是需要复印机所提供的文档复制服务。从提供文档复制服务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供复印机制造企业选择:第一种是复印机企业出售复印机给最终用户,由用户自己操作复印机进行资料复印。在这种模式下,复印机企业开展的是制造活动,用户的复印活动发生在企业内部,不创造直接的市场价值。第二种是复印机企业将复印机出售给专门的复印公司,由复印公司向有复印需求的用户提供复印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分离,复印机企业的业务属于制造业,复印公司的业务属于服务业。第三种是复印机企业不是将复印机出售给用户,也不是出售给复印公司,而是由它自己根据用户需求直接向其提供复印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融合,从行业划分的角度很难区分复印机公司的活动到底属于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其产出从产品转变为产品—服务系统。在产品—服务系统的商业战略视角下,企业是聚焦于用户的需要而不是产品来建立价值主张。

  服务化或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各界共识。服务型制造不仅关乎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收入、利润增长,而且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供应链韧性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提出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服务外包、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信息增值服务、相关金融服务、智能服务等十类服务型制造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城市)遴选工作。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九大类服务型制造模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在推动服务型制造相关活动。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0种融合型新业态新模式,其中的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属于典型的服务型制造模式。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培育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推荐阅读:数字化转型论文发表的正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1025/6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