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09-18浏览:次
摘要:我国从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至今已有二十年,但是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却始终模糊,“如何让公众重视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习惯并热爱垃圾分类”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文章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充分关注人的情感,通过本能、行为、反思三个不同的维度对公众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最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服务实践,重点关注用户情感体验的薄弱环节,使公众对垃圾分类产生超预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积极投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情感化设计是能够消除公众负面情绪,打动用户、感染用户,进而引导公众在行为上“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垃圾分类公众参与引导策略
引言
习近平同志指出,垃圾分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环境污染攻坚战的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研究和实践蓬勃兴起,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动力源泉。本课题尝试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服务,使公众对垃圾分类产生有用、易用、有价值、超预期等感受和体验,有效解决“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公众对垃圾分类不重视、不參与、不配合”、以及“非法抛投”等现实问题,以期加快突破“垃圾围城”的困境。
一、情感化设计理论研究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化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在保证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情感化设计》中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用户情感。他将用户情感划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并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介入传递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激发用户积极的情感反映使用户获得满足。
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关键在于对用户的情感进行阶段性划分和立体化推进。首先是感知阶段的本能层,在这一层面用户的情感主要来自于视听觉的刺激,即用户对所见所闻的信息产生直接思维与意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最初印象和判断。其次是执行阶段的行为层,这一层面的用户情感主要来自于触觉的刺激和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最初的情感会得到加强、减弱或者转变。最后形成的情感是认知阶段的反思层,这个层次是由前两个层次共同作用产生的,是用户在内心产生更深度的情感,是体验、印象、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情感化设计的作用在于抓住用户注意力,消除用户不良情绪,提升用户体验感,促使用户在情感上获得满足,进而在行为上进行配合。目前情感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移动界面设计、智能交互设计等领域,随着体验经济的日益繁荣,情感化设计作为能够引导用户情绪和行为的有效手段将被更多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成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
二、情感化设计在垃圾分类中的研究现状
截止2020年7月26日,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的知网搜索文献多达12218篇之多。研究的视角来自于管理学、社会学、环境学、设计学、机械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通过归纳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垃圾分类的政策模式优化方面的研究。二是垃圾分类的产品装备升级方面的研究。三是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其中情感化设计与垃圾分类的产品装备升级方面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的产品装备升级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设计学为基本方法和策略,其研究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硬件产品的设计包括分类垃圾桶、垃圾回收车等产品。例如李非凡的《生活垃圾分类产品设计》、徐键的《城市垃圾回收设施设计研究》、葛晓彤的《智能垃圾桶的设计》等,研究者分别从产品的功能、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将红外线智能扫描感应器等新技术运用到分类设备中,实现垃圾分类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软件产品的设计包括系统平台、宣传动画、科普游戏等产品。其中沈大明的《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服务系统设计》和余汉生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设计应用研究》都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了社区垃圾分类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上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情感化设计”路径,但其对于用户的研究和对用户体验的关注都与情感化设计息息相关。在所有检索到的垃圾分类相关文献中,以情感化设计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资料非常少见,齐慧的《分类垃圾桶情感化设计研究》是明确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指导对分类垃圾桶进行的研究。相比研究现状,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垃圾分类产品的设计实践则要丰富很多,典型的情感化垃圾分类产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靠奇特的造型吸引用户,另一类是靠鲜艳的色彩引起用户注意,还有一类是靠智能化的交互功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这些探索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许赞在《公益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中提出,在全民公益的大趋势下,做公益不应该仅仅考虑物质帮助,还需要考虑更多情感方面的支持与关注。在此基础上的公益产品设计也应该从情感入手,关注受助者与公益参与者的情感需求。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垃圾分类产品的设计属于公益产品的设计。国内外学者对垃圾分类的情感化设计研究主要关注点是对分类产品的改造,对用户的情感缺乏系统的分析,这给本课题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三、垃圾分类的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垃圾分类事关全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是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却始终模糊。垃圾分类的宣传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至今依然没有全民参与。笔者希望通过从用户对垃圾分类事件的认知要素、行为要素和反思要素的调查研究中得到启发,进而推动垃圾分类的落实。本研究将垃圾分类过程中情感化三个阶段的10个重要因素进行比较,在线对218位用户的评价结果进行归纳统计,以星号的数量表示分值的高低,如表l所示。然后针对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充分关注用户的情感,加强对低分值要素的关注,在“利益相关”和“行为习惯”等薄弱环节加强服务,提出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情感化设计策略,减轻因为分类而给用户带来的负担和麻烦,以此打动用户、感染用户,使公众从情感上认可、赞同、拥护垃圾分类,进而引导公众“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一)垃圾分類在公众认知阶段的设计策略
认知阶段处于用户情感的本能层面,在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公众重视垃圾分类的问题。在垃圾分类事件中对公众认知有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分别是事件性质、时间后果、顶层态度、宣传力度、宣传广度和利益相关性等。各城市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指引并无缺失,尤其是在社区的显眼位置都张贴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种类和分别对应的物品名目,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如图l所示。政府部门如此用心,市民群众却依然不重视,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公众感受不到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
从推广载体上看,垃圾分类的宣传推广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官方媒体出现的多,自媒体和社交平台出现的少,其中播报垃圾分类最多的平台就是各大城市的官方频道,场所以机场、地铁站、公交车居多。微信、微博等个人或者个体的社交平台除了在上海刚推行“强制分类”的前后两个月内有相关的话题之外,其余时间对垃圾分类的关注极少。这充分说明,垃圾分类至今未引起公众的主动关心和足够重视。
从宣传内容上看,现有的多媒体动画和城市宣传广告,90%以上都是对于垃圾分类的政策讲解和科普,几乎所有人对垃圾分类耳熟能详却无动于衷。很少有人知道目前全球每秒有3400个塑料瓶被丢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每天被塑料毒死的生物不计其数,更为不幸的是,所有人的粪便中,平均每10克就含有20颗塑料微粒……如果我们继续肆无忌惮,在不久的将来,那些被我们丢弃的垃圾,终将以一种人类无法抗拒和逃脱的方式回来与每个人见面,这种方式也许比新冠病毒疫情更可怕。
垃圾分类确实重要,公众也并非无情。如何让公众感知到垃圾分类与自身的利益相关性重大,并且感受到垃圾分类的迫切呢?鉴于对情感认知现状的梳理,本研究提出如下策略:
(1)宣传垃圾分类从利民切入。一方面强调垃圾分类的益处,另一方面,也要从反面加强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严重后果的宣传,让公众感知和认识到不重视垃圾分类对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对子孙后代的危害、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从而在情感上起到威慑和警示的作用。
(2)说服公众要用数据说话,信任是情感体验的基本保证,通过数据描述环境问题、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后果,能够给公众带来真实可靠和有信任感、安全感的体验。此外,数据的呈现需要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和信息的可视化,以此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3)打动用户通过五感刺激。视、听、嗅、味、触这五感是用户感知外界事物的途径,通过不同的感官刺激,可以帮助用户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体验。目前垃圾分类对公众的刺激以虚拟视听为主,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其情感触动的程度远远不够。如果能够让普通市民近距离体验被垃圾围困和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煎熬,必然会带来重大的情感触动,从而带动行为改变。
推荐阅读:垃圾分类课题如何参与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有效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0918/59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