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

  摘要:为研究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将口虾蛄幼体期分为11期(Z1~Z11),其中Z1、Z2不摄食,Z3以后开口摄食。根据试验设计,将苗种投喂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Z3~Z6,第二阶段Z7~Z8,第三阶段Z9~Z11。在各阶段分别投喂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和桡足类以筛选适宜饵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一饵料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单一饵料无法满足口虾蛄幼体发育需求。随着幼体发育,需要及时更换、添加新的饵料,从规格、营养上满足幼体摄食需求,保证幼体的能量供应,促进发育。本研究中,各阶段分别投喂不同饵料,Z3~Z6投喂卤虫无节幼体,Z7~Z8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Z9~Z11投喂卤虫均是可行的。

  关键词:口虾蛄;幼體发育;生物饵料

水产论文发表

  资助项目:天津市水产局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编号:J2018-01);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创新团队项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编号:CARS-47-Z01);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编号:zxkj202117)。

  作者:逯云召

  通信作者:马 超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俗称皮皮虾、螳螂虾、濑尿虾,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海区,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甲壳类,其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口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1]。由于海洋污染及过度捕捞等原因,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逐渐枯竭,其捕获量逐年降低,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因此开展口虾蛄全人工繁育,对这一优质品种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势在必行。

  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试验,在口虾蛄的基础生物学、亲本培育、人工繁育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日本学者Hamano对虾蛄产卵孵化、幼苗发育、生长变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口虾蛄全人工繁育及养殖奠定了基础[2-4]。菅腾在室内人工模拟条件下,对口虾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在自然光条件下,口虾蛄有明显昼夜节律,并对其洞穴选择、游动、领域和清洁行为做了详细描述[5]。王波对口虾蛄幼苗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具体描述了亲本习性、繁殖特征、幼苗发育分期的主要特征[6-7]。刘海映对口虾蛄人工繁育做了多年研究,观察描述了口虾蛄受精卵胚胎发育,度量了幼体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比较幼体各发育期消化酶活性,分析各阶段饵料食性,指出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其食性存在明显由偏植食性向肉食性转换,口虾蛄仔虾表现出纯肉食性[8-11]。张年国对口虾蛄亲本强化培育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水质及饵料条件下的育肥效果,分析亲本繁殖特性,并对苗种早期发育及开口饵料进行研究,认为在口虾蛄幼体在开口后15 d内(Z3~Z7),主要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饵料[12-14]。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一些研究,但对口虾蛄幼体苗种培育描述较为笼统,尤其是在发育期饵料方面研究不多,本试验在人工繁育口虾蛄幼苗的基础上,以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桡足类为试验饵料,筛选口虾蛄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适宜饵料,为苗种大规模养殖提供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在天津市立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2020年4月从天津滨海新区大神堂码头采购野生口虾蛄亲本,选取体质健壮、活力旺盛,已交配完且性腺发育饱满的个体,经强化培育后在车间水泥池中抱卵孵化,待孵化后,根据试验安排捞取各阶段苗种进行试验。

  口虾蛄幼体期发育共分为11期[2](Z1~Z11),其中Z1、Z2不摄食,Z3以后开口摄食。根据试验设计,将苗种投喂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Z3~Z6,第二阶段Z7~Z8,第三阶段Z9~Z11,研究各个阶段饵料选择及养殖试验。试验所用的鲜活轮虫、卤虫均为市场采购,卤虫无节幼体为卤虫卵孵化获得,桡足类从室外养殖池塘水中捞取,小球藻为浓缩鲜活藻液。

  养殖试验在玻璃缸中进行,玻璃缸规格为 34 cm×28 cm×22 cm,蓄水15 L,养殖用水为过滤海水,盐度3%,温度(22±0.5) ℃,每天早晚各换水1/2。

  1.2 试验方法

  1.2.1 第一阶段Z3~Z6饵料投喂及养殖试验

  试验分5组,对照组不投喂,试验组分别投喂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放口虾蛄幼体50尾。筛选最适饵料,开展养殖试验。每天早晚添加足量饵料,投喂1 h后吸污、换水,记录死亡情况。

  1.2.2 第二阶段Z7~Z8饵料投喂及养殖试验

  试验分5组,对照组不投喂,试验组分别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卤虫,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放口虾蛄幼体50尾。筛选最适饵料,开展养殖试验。每天早晚添加足量饵料,投喂 1 h 后吸污、换水,记录死亡情况。

  1.2.3 第三阶段Z9~Z11饵料投喂及养殖试验

  试验分2组,对照组不投喂,试验组投喂卤虫,设3个平行,每缸放口虾蛄幼体50尾。筛选最适饵料,开展养殖试验。每天早晚添加足量饵料,投喂1 h后吸污、换水,记录死亡情况。

  1.3 数据处理

  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误”,采用 SPSS 2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饵料对各主要发育期苗种存活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饵料条件下,口虾蛄幼体第一阶段存活率差异明显(P<0.05),由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组成活率最高,其他试验组均在6 d时全部死亡。不投喂及小球藻投喂组在5 d时开始大量死亡,可能是由于没有摄食而导致体内能量耗尽而死。桡足类投喂组1 d时就出现将近45%死亡率,可能是因为部分桡足类个体较大,在玻璃缸中游动对口虾蛄幼体造成损伤。轮虫投喂组在3 d时出现大量死亡,推测是因为口虾蛄幼体对轮虫有一定的捕食,但由于轮虫个体较小,无法顺利捕食,而又因捕食活动消耗体能,导致其在3 d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由表2可知,不同饵料条件下,口虾蛄幼体第二阶段存活率差异明显(P<0.05),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投喂组成活率最高,不投喂、桡足类、卤虫试验组在6 d全部死亡。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组在 1~5 d 保持较高存活率,在5 d时并未发现Z8个体,6 d 后出现大量死亡,推测是因为无法完成变态而陆续死亡。不投喂、桡足类、卤虫试验组则是饵料不适口无摄食而造成能量耗尽死亡。

  由表3可知,在投喂卤虫的情况下,口虾蛄幼体第三阶段保持较高的存活率。说明卤虫作为饵料投喂幼体Z9以后是可行的,不投喂组则是能量耗尽死亡。

  2.2 口虾蛄幼体养殖试验

  图1为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的第一阶段养殖发育变态及存活曲线。试验从Z3开始,到全部死亡结束,共持续29 d,经历4个时期。在Z4保持较高的成活率,从Z5开始存活率开始大幅下降,Z7后逐渐全部死亡,未发育至Z8。可能是因为Z5之后,单一饵料无法提供苗种所需全部营养,导致苗种死亡率升高。

  图2为以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为饵料的第一阶段养殖发育变态及存活曲线。试验从Z7开始至全部死亡结束,共持续17 d,经历2个时期,Z9之后逐渐死亡,未发育至Z10。在此階段养殖过程中,个体死亡主要出现在Z9变态期,推测原因可能是随着幼体发育,饵料大小不适。

  图3为以卤虫为饵料的第一阶段养殖发育变态及存活曲线。试验从Z9开始至全部死亡结束,共持续24 d,经历3个时期,稚虾蛄变态后逐渐死亡。在本试验阶段,Z11后死亡率升高,原因可能是在单一饵料培养条件下,幼体积累能量不够,营养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幼体变态至仔虾蛄。

  推荐阅读:水产养殖课题有哪些研究方向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0913/5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