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06-15浏览: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便展开了对生态文明理论、实践的不懈探索,虽过程十分曲折,但仍积累了很多经验,对生态文明规律形成了全新的认知。在实践中,渐渐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纵观我国近些年在生态文明中的探索不难发现,我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追求,一直贯彻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并从制度、理念多层次展开了设计,总结了许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积极意义的方式,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系统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构建新时代文明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实践探索;经验启示

生态文明论文

  中国共产党于十七大中正式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针和任务,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看作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基础目标与建设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成。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行为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高度重视。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行为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全面支持,提高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继承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国内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

  建国后,我国高度重视环保,建国初期便投入大量资源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疏通,在全国各地兴修各种级别的水库,新建与改造大量公共设施,为的是更好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背景下,应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的关系。在实践中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明确并设定祖国绿化目标

  建国后,考虑到数十年的战争对生态、文明造成了严重破坏与影响,于是共产党领导人展开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讨论,确定了以生态文明发展为目标的新时期建国任务。主要工作集中于植树造林,推动我国林业系统建设,改变自然生态面貌,消灭各地因战争出现的荒山和荒地,改变自然地貌、景观。通过一系列的务实行动,如防治病虫害、调控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绿化祖国,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与建设总结大量经验。第一代共产党领导班子于我国建国初期提出的荒地荒山消灭任务中,明确强调,我国应在12年之内,消灭国内的各种荒山荒地,并在一切可以的地方,根据规格植树造林。共产党领导班子的要求,成为我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工作方向[1]。同时也是改善环境、修复生态的中心任务。

  1956年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提出号召,请求全国人民一同加入到绿化祖国任务,随后全国各地开展了一场重大的大地园林化活动。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时,对大跃进导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破坏提出,应全面绿化祖国河山,园林化祖国各地,要改变自然面貌,让全国各地变得足够魅力。所有可以植树造林的区域都应植树造林,不断改善我国环境面貌,美化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与劳动环境。

  (二)明确我国环境保护国策要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环境保护工作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不过因各种方面的原因,形势仍不够乐观。过去长时间的先发展后治理理念导致国内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性加剧,并且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处理。彼时我国的大环境为,局部地区得到一定控制,但全国整体问题却在加重,问题令人十分担忧。于是在1983年,我国召开了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中强调,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任务和国策,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和我国国情相匹配的环保战略方针,即环境建设、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发展与实施,推动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统一。国务院在1990年的会议报告中指出,生态、生产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防治各种公害与污染是我国基本国策。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环保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国家发展政策中,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构成,关系国家发展方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斯德哥尔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经出现便得到了国际认可。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以及《里约热内卢宣言》表明联合国已经正式确定了今后联合国的发展方向,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全世界人类的使命与共识,并就此从理论角度转向实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环境困扰中,同样意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与意义。江泽民于是提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便是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所以我国更是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3]。于是在1991年之后,每年中央都会开展和环境有关的会议,专门研究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关系与问题。我国政府在1994年提出的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我国社会的发展,应当根据具体国情,确定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目标和战略框架。1996年八大第四次会议中提出的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变方向,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应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做好当下问题的分析与考虑[4]。应充分考虑子孙后代,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不能继续走过去的先发展后治理、先污染后处理的道路,绝不能断掉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在多次的会议报告中,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完善,理念深入社会、人心,加快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速度。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为赶超经济发展,发展重心一直是工业化。虽然多年的发展使得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工业发展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会陷入经济发展疲惫期,深受国际资源、能源价格束缚,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便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5]。对于当前国内所出现的情况,共产党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要求,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生态观念。200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中发表谈话,反复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明确指出,我国必须予以环境增长方向转变高度重视,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党十六大中提出的,全面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社会走向生活富裕、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道路。必须确保我国社会内部能够形成生态文明思想,让全民能够自觉履行可持续发展概念。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方位协调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6]。明确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便是对人和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应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我国的生态环境文明情况,这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与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本質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追求。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中的内容,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引导,同时也让我国社会发展正式走向了绿色、可持续、环保道路。

  推荐阅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投稿什么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0615/5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