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育人功能开发探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01-15浏览:

  摘要:档案管理课程作为一门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发档案内在的育人價值,通过课程内容设计和实习实训安排,融入档案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借助高校和地方档案资源,通过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敬业精神。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育人功能;开发

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管理课程是高等学校为文科院系和管理相关学科学生设置的一门专业课。它属于事务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是在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基础的档案管理技能的专业课程,具体包括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登记与统计、检索、编研、提供与利用八个方面,即档案管理的“八大业务”。笔者在大学讲授这门课程六年多时间,深刻认识到档案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具体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要高度关注思想引领,重视档案育人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以档育人”目标。

  档案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信念教育、文化熏陶和作风养成三个方面。

  一、发掘档案社会价值,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深入认识档案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是培养学生档案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档案知识积极性和运用档案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内容。档案是对国家、民族、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化机构及组织成员重要历史实践、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故事的记录,集中反映所处时代的具体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于组织和个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档案的社会价值,表现为能够较为完整地传承历史、展现历史、为现代发展提供借鉴,呈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通过审视档案内容,实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有助于科学把握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潮流、民族进步趋势、国家重要发展思路,使各级组织和成员辩证系统地认识社会历史,不断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认识和学习的科学思维,不断调整和优化组织成员和个体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自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组织行为,促进个体成长和实践,为推动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认识“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凭证,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实、造福未来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大量案例向学生阐述“历史档案在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以及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强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都离不开对档案的鉴别和分析,管理和应用。如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访,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向他赠送了连母赵兰坤在辽宁私立坤光女子学校任教时的档案复制件,这份档案目前由辽宁省档案馆珍藏。连战先生接到这份礼物非常高兴[2]。通过类似生动案例,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更增强了学习档案管理课程的自觉性。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利用历史档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档案尤其是革命历史档案,详细生动记录了无产阶级革命先辈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历史事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奋斗历史。运用历史档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社会发展的选择,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不断增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所肩负的为中华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

  在运用历史档案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掘高校档案资源外,要重视地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它们丰富的馆藏资源,广阔深厚的历史文献,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料。笔者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档案馆的实习中关注和收集各级各类地方档案馆的资料,将江苏省档案局、江苏省档案馆编写的《档案里的故事》,以及江苏省档案局、扬子晚报社组织,谢波、刘守华主编的《档案穿越》作为两本重要的教学参考案例,书中诸如“苏中刘胡兰、高凤英”“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的故事”等档案材料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近几年笔者加强与徐州市、徐州市泉山区等地方档案馆建立联系,定期带学生去档案馆参观学习,帮助整理档案,让学生增加对档案的了解,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并在思想上产生内化。

  二、借助档案资源,进行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

  选择和运用好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料,是开发档案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高校档案馆和校史馆保存大量对于学校办学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学科创始人、著名院士、专家学者以及杰出校友和先进人物等的档案资料,记录了他们的奋斗历程、人生业绩和显著成果。通过阅读校领导签发的重要文件、名师的备课笔记与讲稿、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原件,能够从中感受到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教风与学风。档案记录鲜活生动的各类典型,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对学风养成和人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在11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秉承“开发矿业报效祖国,开采光明造福人类”价值追求,以实际行动推动和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的重要发展历程和重要成绩,通过办学实践积淀形成了厚重的校园文化和“好学力行,求实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

  矿大的办学历史、校园精神、矿大人的理想和追求,是无比珍贵和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借助高校档案关于名师、杰出校友、先进人物等材料,能够对大学生给予教育、熏陶、激励、榜样引领。身边的档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中国矿业大学培养了30多万毕业生,在学校档案馆中保存着一份珍贵的毕业证书,毕业生叫张广石。张广石原名张世忠,生于1894年,1910年2月考入焦作路矿学堂攻读矿业专业。他对我国的矿业感情深厚,视矿业为生命,为了践行一生为祖国矿业奋斗的崇高信念和使命,1935年毅然为自己改了名字,把“矿”字拆分为“广”“石”二字——改名以明志,“广石”者,“矿”也[3]。其毕业证是中国矿大前身——中国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焦作路矿学堂的第一届第1号毕业证。这张“1号毕业证”非常珍贵,是矿大重要的历史档案,它不仅是矿大悠久办学历史的物证,同时也是矿大人奉献矿业、造福人类光荣传统的一个生动事例。2013年张广石之子张印将这张毕业证连同课程笔记、用具等捐献给学校。学生在课堂听讲和亲临参观后都非常震撼和感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从矿大办学历史档案中思考,中国矿大在旧中国40年中近十次搬迁,颠沛流离,1909年建校之初仅有十几个学生,到1949年4月才有205个学生。但是解放后70年,学校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今已建成一所在校学生4万多人、全国著名、蜚声国际的重点大学。矿大校史中的数据、图片、故事被教师作为生动案例直接引进课堂,使学生明确了历史档案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档案收集的范围,并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洗礼,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来教育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志士仁人们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抱负。

  推荐阅读:档案员发表论文指导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育人功能开发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0115/5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