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1-01-09浏览:次
[关键词]意识形态 物化 物质化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形态理论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物质化的阐释代表了两种基本范式,一般认为这两种范式是相互对立的。如果考虑到两种范式都揭示了意识形态运作的内在机制,都揭示了资本主义权力控制与被控制主体规范认同之间的内在耦合,那么两种范式之间就有了对话的空间与可能。物化意识形态揭示了物化结构中的主体性形式,主体性表现为一种旁观者立场、一种直观态度,这种直观态度直接参与塑造了物化结构。意识形态物质化阐释的关键不在于揭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物质性,而在于揭示意识形态将个体质询为主体,主体的认同建构了意识形态,从而维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从这个角度讲,两种范式都揭示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二者内在相通。
一、物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直观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卢卡奇阐释物化意识形态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及其灭亡的意识形态问题,在于分析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阻碍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在卢卡奇看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是物化意识形态。
学界关于物化意识形态已经有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的基本观点是物化意识形态表达了工人阶级意识的物化,也就是意识也变成了一种物。意识变成了物也就是说,意识不再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解放的可能性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这样一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就变成了外在于工人阶级的“被赋予的意识”,而不是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观点虽然指出了工人阶级自我意识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之间的差别,但也错失了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实质。
卢卡奇明确指出,物化意识形态源于物化结构。物化结构包含对象性形式和主体性形式两个层面。所谓对象性形式指的是:对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一切对象都采取了商品形式。这种对象性形式具有普遍性,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都变成了商品关系,都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抑或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都变成了以物为中介的关系领域。从主体性形式来看,“只有资本主义才随同实现整个社会的统一经济结构.产生出一种——正式的——包括整个社会的统一的意识结构”。面对这种物化的对象性形式,主体形成了物化意识形态。物化意识将这种物与物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自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物化意识形态源于物化结构,但物化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并不仅仅在于对物化结构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物化意识参与建构了物化结构。物化意识表现为一种直观态度、一种旁观者立场。直观态度最核心的要义是将这种物化现实视为直接给定的、永恒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当人们不去质疑这种给定存在的历史性质,而对之采取直接接受態度时,这种意识本身就参与塑造了这种现实。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卢卡奇而言,意识与存在并不是二元的,也不是对立的。韦斯特曼在2019年新著中指出,在卢卡奇这里,意识与存在并不是两个相对立的实体。通过挖掘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现象学维度,他认为.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意向性结构”。这种意向性结构包含对象。戈德曼也指出,对于卢卡奇和海德格尔来说,对象并不是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由主体所参与建构的对象。这种直观态度产生的原因显然在于:在这种具有规律性的物化结构中,如果不采取这种态度,个体就无法生存。个体根据自我保存的原则,只能接受这种给定的现状。因此,我们可以说,物化意识就显然不是一种谬误意识,也不是一种简单地错认,而是一种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将物化这种对象性形式视为直接给定的现实.人们的主体性仅仅在于分析、计算物化结构的基本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保存。对于物化结构中的主体而言.现实生活越是不断地“合理物化”,主体的态度就越只能直观地接受这种物化现实。“主体的态度——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将变成纯直观的”。主体越是采取纯粹直观的态度,越是在物化结构中寻求自我保存,就越是将物化结构视为合理的、不可改变的。从物化结构的再生产角度来看.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环节。主体的直观态度是物化结构不断延续的内在要素。
这种直观态度具有普遍性。经济领域中雇佣劳动者停留于直观态度,资本家也停留于这种直观态度。差别只在于,资本家的直观态度维护了自身利益.使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而对雇佣劳动者来说,直观态度意味着这种剥削关系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经济领域中人们的意识结构如此,政治法律甚至新闻领域中人们的意识结构同样如此。在这里,卢卡奇赞同韦伯的观点,经济领域中的物化结构要想真正建构起来,就必须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形式。这就意味着,在官僚政治体系中.在法律结构中,物与物的关系中介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将这种对象性形式视为给定的、不可改变的。“这种结构在新闻界表现得最为怪诞,在那里,正是主体性本身,即知识、气质、表达能力,变成了一架按自身规律运转的抽象的机器,它既不依赖于‘所有者’的人格,也不依赖于被处理的各种对象的客观一具体的本质”。物化意识形态不仅表现为“社会事件的旁观者”,而且对待自己的主体性也是一种直观态度。对主体性的直观态度.意味着主体性本身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是与主体无关的。这是主体性的彻底丧失,是彻底的物化意识形态。
物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直观态度,是对给定现实的直接接受。这种态度反过来使物化结构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个意义上,物化意识形态是一种日常生活意识。作为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与之具有同质性。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直接接受了物化结构,其试图解释物化结构运行的规律,但并不试图超越这个结构本身。用卢卡奇的话来说,就是从未超出对物化结构“单纯描写”,始终围绕物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兜圈子。资产阶级哲学同样源于这种意识的物化结构。“近代批判哲学是从意识的物化结构中产生出来的”。这一点典型体现在康德哲学中。康德哲学的物自体概念不过是物化结构“既定性”的隐喻。物自体是给定的、不可认识和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至多是我们的意识。退回到“内心城堡”意味着对物自体的先行接受。这种退回也意味着承认了物化结构的不可改变。因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同样将物化结构视为给定的、不可改变的,从而参与建构了物化结构。
推荐阅读:大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类期刊投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权力控制与规范认同的相互关联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1/0109/5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