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11-26浏览:次
【摘要】在深入分析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现如今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的不良现状及网站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总结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互联网络平台。以更完善的方式对现有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以系统、全面、生动的教学模式解决现如今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老龄化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注入了年轻的血液。同时,与现代科技VR全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向大众展示一些非遗的技艺,使大众对非遗文化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体验,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眼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互联网;文化遗产;文化平台;非遗文化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利用一定的品牌效应,发展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针对传统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在销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借助多方位的媒体进行传播,如微信、微博自媒体、电视、报纸、网络以及广告投放等。还可以与多方行业行态展开深度合作,比如文旅产业、出版业、会展等,全方位展现非遗文化产品品牌魅力,利用非遗这棵新生的“大树”讲好地方故事,提升竞争力。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非遗“新生”,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新生”,通过创意产业产品转化,让“非遗”发扬光大。进而品牌化经营运作,让“非遗”站稳市场脚跟,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非遗文化平台建设的实施目的及意义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华民族留下了令国人骄傲的古代文明和文化遗产,并且中国非遗文化深受国内外大众的喜爱。但现如今,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数不清的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被岁月的沙海所掩埋了。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疾速,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存在的戏曲剧种高达367个,但时过境迁,现如今仍在演出的仅有267个戏曲种类。不到五十年,单纯中国的剧种就已消亡了100种之多,更不用说其他鲜为人知、几近濒危的非遗文化。那些“非遗”传承人很少,甚至是屈指可数,极大可能面临消失。加之中国在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过程中,国外新颖文化的涌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而对如何缓解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艰难的问题,国内已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始,我国的非遗事业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程。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今年两会期间,“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人大代表在會上也多次指出“非遗多元融合”“非遗传承带动就业创业”“针对受众特点、拓展传承传播方式”等观点,对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提出新的方案,以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型传播。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坚持创新创造,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铸就民族文化新的成就。并与时代前进方向相一致,结合当代中国的新科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非遗文化及平台现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将其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是较为普遍的方式。不少非遗项目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变味”,陷入“市场商业化”的不良氛围中,使得非遗文化被快速消费,消逝速度不断加快。一些地区为保护非遗而变相实施旅游效益,对各个小镇进行道路、民族古街改造等,伤害民族文化的存在基础。再者,年轻一代的大众对非遗继承的兴趣越来越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严重缺失。非遗传承人为迎合外人口味,讲些迎合现代流行的故事,散发着“泥土芳香”般的故事逐渐减少,加之人力资源也有所匮乏,“老龄化”严重。并且,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也有所忽视:其一,家庭教育的忽视。父母希望把孩子的学习重心放在文化课上,而对非遗文化关注则少之又少。其二,学校教育的忽视。学生将重点放在课业和文化课上,一定程度消减了学习非遗文化知识的时间。
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此阶段,有效地利用当代科技继承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是当今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国家进行创新型文化交流也是我们现在需考虑的问题之一,而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是我国获取世界认同感,提高国际地位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遗憾的是,我们在5G传输、全息投影、AR、VR技术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运用与实施,对于非遗文化的收集与教学方面也很是不足。针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对中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继承的现状做了详细调查,提出了运用VR、全息等技术突破这一难题的全新思路与措施。立足各自优势,以非遗为本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手段,尽可能地扩大非遗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求有利于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继承与传播。
三、平台建设初步实施建议
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建设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科技,建设一个新型互连网络平台。可设立文化介绍、技艺教学、传统产品、儿童专区、交流合作、VR全息等模块。首先,在文化介绍板块,将国内非遗文化进行细化分类成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竞技杂技、传统美术、手工技艺、中医草药、民俗节日等几部分,每个部分开展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与搜集,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体系,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摄像、记录、整理。
AR技术,全称“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实时应用到真实世界。AR可以将真实环境和虚拟场景完美地结合,完成实时播放。将其应用到非遗文化教学中,可以实现远距离、超空间的跨越性教学。全息投影技术可以弥补一些已失传的文化未留下图片、音频、视频的缺陷和与不足,从而更加详细地记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手工技艺方法,并可将其技艺以及产品进行播放和展示。5G传输、全息投影、AR、VR技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将非遗传人的手工技术等更真实生动地、全方位地展示在大众眼前,使观者能够近距离地对非遗文化进行观看、了解。随着未来科技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使得大众不用再借助特殊眼镜即可享受VR全息效果。
推荐阅读: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建设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1126/5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