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11-21浏览:次
摘要:文章基于新世纪以来国内档案资源共享的文献分析,将现有研究成果分为档案资源共享的内涵与主客体,共享的理论及技术环境,共享的问题、实现及效益等四大主题。对此,文章提出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跨学科视角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强化档案资源共享实证分析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解决该领域中现有的不成熟之处。
关键词:档案;档案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档案资源共享
檔案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时代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服务的重要议题,是档案实践工作中持续数十年的热点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步入共享经济时代,近年来,有关区域档案资源共享、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呼声此起彼伏,档案资源需要通过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共享实现与其他资源的互联互通,突破时空限制,便捷获取档案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档案资源共享的现有理论研究情况进行探析,希冀能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有所启示。
经文献调研,目前已有相关综述4篇。现有综述为该主题研究勾勒出宏观框架,但同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侧重宏观分析,主题研究不够深入;二是选取论文时间截至2013年,距今已有7年,无法反映档案资源共享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文章拟通过全面梳理我国档案资源共享相关文献,对研究主题进行归类分析,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展望。
1数据来源、统计方法与统计结果
1.1数据来源
鉴于我国档案领域从21世纪初才首次明确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因此笔者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主要选取新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将最新数据检索日期更新为2020年9月20日,分别以篇名=(“档案”OR“档案馆”)AND“共享”为检索式进行精确检索,共得到中文期刊论文1149篇,硕博士论文44篇。笔者将期刊来源限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剔除如“档案学教学资源共享”等与本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同时补充了一些主题=“档案AND共享”的代表性文献,最终选取290篇期刊文献和35篇硕博士论文作为分析样本。
1.2统计方法与统计结果
笔者主要借助Excel、EndNote及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等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处理工具,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式分析国内档案资源共享理论的研究现状。
图1为1149篇中文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可视化图表,反映了档案资源共享研究总体趋势,可看出国内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具有阶段性特征。从2000年开始,相关研究成果基本呈缓慢增长态势;到2008年出现该主题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的颁布不无关系。随着《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文件的通知》(201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16年)、《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的通知》(2018年)等政策相继出台,“长三角民生档案区域共享”等各地区民生档案资源共享政策逐步实施,学界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加,并自2011年至今逐渐形成研究热潮,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热点话题。
鉴于学者在研究中表述的不统一性,文章统一表述为“档案资源共享”。文章主题分析的逻辑框架为档案资源共享的内涵解读,解决档案资源共享是什么的问题;档案资源共享的主客体研究,解决谁来开展档案资源共享以及共享的档案资源的特征等问题;档案资源共享的理论及技术环境研究,解决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开展档案资源共享的问题;档案资源共享的问题、实现及效益问题,解决档案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如何实现及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
2档案资源共享研究主题分布
2.1档案资源共享的内涵解读
目前,关于档案资源共享内涵专门性探讨的文献仅有1篇,作者从共享主体、共享客体和共享目的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但并未给档案资源共享下明确定义[1]。其余关于档案资源的内涵皆仅在文中简单提及。刘冬梅等[2]认为,档案信息共享是指档案馆在特定范围内,通过建立在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以及档案馆与关联机构之间的互惠、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整合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以提升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部活动。邢华洁[3]指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将记载人类历史、传承人类文明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构建互联网上的档案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李亚东[4]指出,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就是通过网络实现档案信息传输以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综上,学界对档案资源共享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也缺乏对档案资源共享内涵的系统解读,表现为一是对“共享”缺乏深入认识,流于字面解释;二是定义表述不够全面,对实施主体、共享目的、共享基点等问题并无涉及[5]。档案资源共享的概念应能综合反映环境、主体、方式、客体、目的等要素,且能揭示档案资源共享区别于其他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档案资源共享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档案资源共享仅指档案资源与档案资源的共享,可定义为档案资源贡献者之间在遵循安全原则和互惠原则等前提下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可共享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网络最终实现共享主体互惠、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便捷用户利用,从而推动档案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全过程管理活动。广义的档案资源共享还可以包括档案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融合的共享方式、共享方向及向社会共享档案资源等。本研究在重點关注狭义领域的档案资源共享的同时对其他形式的共享也有涉及。
2.2档案资源共享的主体及客体研究
(1)档案资源共享的主体研究
档案资源共享的主体包括共享的发起主体与服务对象。发起主体通常是资源贡献者、参与者以及实际的操作者和维护者。共享必定要在两个以上不同的主体间进行,能进行共享就必须有可用资源,因而共享发起主体必须是拥有这些资源的个人或机构[6]。档案资源共享的主体范围可分为内部共享、区域性(联盟式)共享与网络化共享。现有研究主要以档案资源的馆际内部共享与区域共享研究为主。档案馆馆际共享主要研究档案馆之间如何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刘娜[7]对44个省级档案馆进行调研,从资源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管理平台四个方面提出要构建省级档案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档案资源区域性共享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某区域范围内的档案资源共享。可以是以某个地区为范围,以综合档案馆为基础,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开发利用各系统、行业和部门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模式[8],也可以是某几个地区基于共同业务需求联合打造。如马仁杰等[9]提出长三角地区基于联盟区块链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吕元智[10]指出,“区域化”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发展的必然。吴佳琪[11]认为,逐步实现区域内横向的跨行业系统共享,可为跨地区的国家范围内共享工作奠定基础。还有部分学者探究了文化联盟视角下的包括档案资源在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档案馆与图书馆、情报机构等其他信息机构资源共享展开研究,此类共享实质是基于相似的文化属性,希望通过共享各自资源结为共享联盟,实现共赢目标。赵生辉、朱学芳[12]从信息共享空间的视角提出推进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张革联[13]提出,图书馆和档案馆可基于知识管理开展资源共享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学者们基于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希望可构建出我国图情档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关于档案资源共享系统服务对象的研究主要聚焦用户权限划分。张照余[14]认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广域范围内的有序共享,须从网络环境出发开展用户研究,划定用户范围、制定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等。笔者认为,档案资源共享网络中用户本身及用户的需求值得探讨,并且应该放在重要位置,然而现有的对档案用户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应在未来研究中加以重视。
(2)档案资源共享的客体研究
关于档案资源共享客体的专门性研究不多,主要围绕可共享档案资源的类型和范围、共享档案资源的独特属性等方面。作为网络共享客体的档案信息,在内容、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特点和共享规则,须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分门别类地提供利用。张照余[15]曾对档案内容的限制与划分有过较为完备的论述,指出实现档案内容划控和权限控制要将档案信息、用户主体、共享深度和共享条件(用户验证等级)等要素进行细粒度类分;易卓君[16]认为,共享档案资源的产权属性、相异程度、信息安全风险等因素都将成为影响档案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刘畅[17]对档案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借鉴图书馆共享理论为档案资源共享提供启示。
2.3档案资源共享的理论及技术环境
(1)理论环境
学者在档案资源共享的研究中引入跨学科理论,更多是将档案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门类,从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性推导档案资源的特征。
推荐阅读:内蒙古档案管理员职称申报条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世纪以来国内档案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1121/54279.html